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杨玉珍.“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2(1):83-86. |
[2]、 |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中的诗化哲理[J].青海社会科学,2004(6):80-83,91. |
[3]、 | 朱艳阳.伍尔夫小说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J].社会科学论坛,2009(6):118-123. |
[4]、 | 朱艳阳.伍尔夫小说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 |
[5]、 | 王欣,李晓利.从女性边缘化走向两性交融——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双性同体”观解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3):66-68. |
[6]、 | 王晓骊."双性同体":唐宋词女性化文学品格的另一种阐释[J].学术论坛,2007(3):160-164. |
[7]、 | 李述一.认知性理论与意向性理论——兼论理论的实践检验方式与对于实践的作用方式[J].天津社会科学,1988(2). |
[8]、 | 何静.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 |
[9]、 | 冯春园,万红芳."双性同体"的演变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观 ——以自传体小说《金色笔记》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36-140. |
[10]、 | 辛昕.张之翰南北交融的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J].殷都学刊,2018(1). |
[11]、 | 洪峰.正义理论与实践推理——森正义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研究[J].江海学刊,2015(2):221-227. |
[12]、 | 卫小将.社会工作理论的“三重性”及爱的实践艺术[J].社会科学,2020(6):93-100. |
[13]、 | 李国德.艺术与生活——论伍尔夫的小说批评思想[J].阴山学刊,2011(2):52-55. |
[14]、 | 刘玉芳.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张恨水及张恨水小说[J].船山学刊,2010(2):192-195. |
[15]、 | 张霞云.论“心物交融”审美理论的逻辑展开[J].江海学刊,2002(1). |
[16]、 | 李笑宇.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的交融:一个理论建构[J].天府新论,2016(5):19-24. |
[17]、 | 杨威,马学林.理论教学中明辨性思维的探讨与实践[J].阴山学刊,2018(1). |
[18]、 | 刘欢欢,陈星.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理论应然性及其实践[J].天府新论,2008(Z2). |
[19]、 | 俞吾金.主体际性、客体际性和主客体际性——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关系理论探要[J].河北学刊,2007,27(2):1-6. |
[20]、 | 许佳.文化新闻理论及实践的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19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