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 一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97-103. |
[2]、 | 王晓春.市民社会理论法治观的解说效力与局限--兼评《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3(5):113-117. |
[3]、 | 李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发展与实践[J].理论界,2014(2):1-4. |
[4]、 | 赵守飞,陈伟东.公民社区建设和中国现代化之路——兼评《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J].甘肃社会科学,2013(2). |
[5]、 | 徐斌.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评述--兼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02(2):161-163. |
[6]、 | 徐友渔.市民社会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5(3):142-144. |
[7]、 | 徐友渔.市民社会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5(2):142-144. |
[8]、 | 李骏.社区建设: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J].人文杂志,2003(3):137-141. |
[9]、 | 龚廷泰.市民社会、市民阶层与市民精神[J].南京社会科学,2002(6):89-90. |
[10]、 | 赵士发,杨清,周可.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兼评诺曼·莱文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看法[J].江西社会科学,2013(4):14-18. |
[11]、 |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逻辑[J].江西社会科学 |
[12]、 | 甘国明.民法法典化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路径[J].兰州学刊,2004(6):191-192,160. |
[13]、 | 周建国,麻乐乎.理性、新教伦理、科层制与社会发展--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J].社会科学家,2002,17(6):25-29. |
[14]、 | 王逸舟.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
[15]、 | 高源.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界,2013(8):118-119. |
[16]、 | 冯长虹,陈曙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0(10):101-106. |
[17]、 | 张桂岳.中国社会发展的可贵理论探索——评《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J].江海学刊,1999(5). |
[18]、 | 侯丽岩,吴永忱.农村市民社会的成长与中国政治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5):21-23. |
[19]、 | 郁建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J].人文杂志,2000(3):13-18. |
[20]、 | 梁洪学.经济人假定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兼评经济人假定的客观性[J].江汉论坛,2003,1(7):4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