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我国美学界尚在讨论的问题。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1)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跟艺术的哲学和科学的科学。最近,周来祥同志在他的两部美学专著《美学问题论稿》和《论美是和谐》中,以同一篇文章登载两处这一醒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一百四十余万字的新闻摄影美学专著《崇高美的历史再现》(下简称《崇高美》)的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填补了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审美风格形态学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是中国新闻摄影美学理论界的一件值得庆贺的盛事.正如著者在书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群众被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的,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坚决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人民战争.这种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所显现的无比雄伟壮观和无比丰富多姿的崇高美不仅表现于深刻的历史意蕴,而且凝注在丰富的审美形态之中.著者对于这种历史崇高美的把握体现在多视角多层面的理论概括和审美感悟之上的深层理性谛视.这种鲜明的理论特色,显示了填补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乃至中国新闻摄影美学理论空白的创造价值.《崇高美》著者将自己理论思维的触角,一端深深地扎进了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画学理论的故土泉眼里,另一端则远远地插进了西方当代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3.
李志宏教授在对张玉能先生等所倡导的新实践美学理论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时,虽然美其名曰"根源性美学歧误匡正",但他却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不但没有达到对新实践美学论的"修正"之目的,反而暴露出了其自身的诸多不合理之处:"美"概念作为名词缺乏合理性,因为"美"字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存在物;"美"与"美的事物"混为一谈,把"美本质"视为一种实体;认识论美学思维不理解关系本体论思维成果;逻辑思维错乱;简单地否定美的本质;不明白"能指"与"所指"两个语言学概念的含义,对其进行错搬滥用;误读西方分析美学,并将其美学观点生搬硬套,脱离美学实际。李志宏所犯错误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西方美学理论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逻辑思维混乱,逻辑推理不严密;只能以认识论思维而不会以关系存在论思维思考美学问题。"美"的确是难的,但并不能因为美是难的就否定"美的本质";恰好相反,"美无本质"才是真正的伪命题。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和谐关系的性质状态。要认识美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将认识论思维转化为关系本体论思维。  相似文献   

4.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领域,是一片刚被开垦的处女地:莽莽荒原,迷失西东,泥泞遍地,荆棘丛丛,人们望而却步,唯有勇敢的开拓者奋斗其中,为后人摸索道路,撷取智慧的火种.《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就是蒋孔阳先生辛勤开垦的成果.全书除《前言》《后记》外,共收论文十一篇,初稿基本上完成于文化大革命末期,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美学著作,它通过对于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具体解剖,重点探索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审美关系.全书文笔生动流畅,所论实实在在,一气到底地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娓娓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作者立足民族传统,面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美学启航的讯号──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学》述评劳承万刚过而立之年,潘知常便向中国美学界抛出了三本硬实实的著作:《美的冲突》、《众妙之门》、《生命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25万字)。其中(生命美学》的出版,在他个人的学术史上,是不平...  相似文献   

6.
由毕万忱、李淼著的《文心雕龙论稿》即将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文心雕龙》的部分成果。全书十八万字。其中一部分论文对《文心雕龙》《原道》等篇文章的理论观点作了具体论析,另一部分论文则对《文心雕龙》的一些  相似文献   

7.
《云梦学刊》2014,(3):16-16
彭安湘著《中古赋论研究》一书,凡34.1万字,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全书凡六章共二十节。此书作为一部赋学批评断代史研究论著,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视角,系统研究了中古(公元196年-618年,即汉末建安元年至隋大业十四年)赋论的生发背景、流变历史、理论内涵、批评形态、关系映现以及辐射影响等论题。全书通过对中古赋论的宏观透视,  相似文献   

8.
《论空白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87年3期)一文明确提出:“空白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作者徐宏力提醒我们:“虽然人们习惯于美的实体性,但是为了扩展自身的审美领域,却不能不注意空白的美化效应。”作者追溯中国美学史,认为:老子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是空白美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而佛学东渐,禅宗形  相似文献   

9.
和谐美学的理论特征———《再论美是和谐》自序周来祥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编写工作时,在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考察中,升华出“美是和谐”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并在《美学问题论稿》、《论美是和谐》等书中作了初步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
<正> 拙著《美学问题论稿》出版了。出版社的同志希望我把该书的主要方法和观点作一简要介绍,于是草成了这篇短文。在这里我试图强调一下理论和实践,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我觉得我们研究美学问题,首先要象列宁所说的那样,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上来解决。我们研究美学,研究美和艺术,首先就要问什么是时代的美学,什么是时代的美,什么是时代的艺术,不能抽象地、一般地谈问题,而应历史地、具体地谈问题。抽象的、一般的美学是不存在的,抽象的一般的艺术也是不存在的。具体存在的,只有古代的美学、近代的美学和现代的美学,古代的美、近代的美(广  相似文献   

11.
美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但是充满新的活力的美学著作总是能使人受益匪浅。湖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黄治正先生著的《审美要论》,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一、站在制高点上把握美学问题的全局我们看过许多美学原理著作,一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对美论、美感论和审美活动作出了探讨,但是把它们同美的规律割裂开来了;而对美的规律这样一个涉及美学全局的问题,或者根本未予提及,或者不痛不痒地几笔带过。这样的论著虽然也可以给读者以某些知识,然而不能引导读者从根本上把握美学这门学科。《审美要论》显然不同。它把整个美学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力作——评《高等教育工作论稿》薛焕玉继《创造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两部论著之后,现任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的田建国同志,又出版了一部新作《高等教育工作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发展篇、改革篇、管理篇、德育篇、智育...  相似文献   

13.
潘知常的《生命美学》是国内近年来诸多美学论著中极有特色的一本。洋洋25万言,处处洋溢着作者执着的忠诚和奔实的热情,抽象的哲理思辨与华美的艺术文笔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显示着作者深邃、透切的思考和活跃灵敏的才思。书中思想的灵光频频闪烁,许多观点使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纵观全书,笔者对其中以下几个特色尤感兴趣: 其一,美学视界的转换。作者开宗明义地申明:以往以对象世界为核心的美学是无根的、冷冰冰的美学,把美、美感、审美关系等等当作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理解物的方式理解美学,在这种美学中,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和生存体验被忽略了,审美的本体意义、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被遮蔽了。美学要改变自身的形象,就必须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作为自己的现代视界,必须在人类自身生命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在中国独创性的运用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艺术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我们中华民族先进的审美意识和群众的审美需要在理论形态上的集中表现。毛泽东美学思想,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学艺术发展,都起了有力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在他的许多关于文化宣传,文艺问题的论著、演说、通信、谈话、诗词里涉及到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各方面,对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审美感受、审美意识和作为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出版的穆克宏教授的《文心雕龙研究》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文心》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也是作者潜心研究《文心雕龙》30年来的结晶。 《文心雕龙研究》一书近30万字,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对刘勰与《文心雕龙》全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涉及刘勰的生平、思想、《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风格论、  相似文献   

16.
周来祥 《文史哲》2004,(3):20-22
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7.
李志宏教授之所以要否定"美的本质的问题",断然认定"美是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就是因为他所谓的"认知美学"完全否定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认为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美的事物"以及"美的本质和美的属性"的实存,就是混淆了"美"字(美概念)与"美"(美事物)的不同,把"美"字的存在当成"美"的存在。实质上,认知美学一方面否定"美的事物"和"美的性质"的实存,另一方面却把事物之所以美归结于"认知结构中形式知觉模式的建立及其显效状态"。这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美论观点。这种所谓的"学术的科学化步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构。认识论美学有其生命力的场域,但无法完全取代社会本体论美学,而且,离开了社会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也只是无根的浮萍。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美学研究才能够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新实践美学的研究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波“美学热”的浪潮使十一亿人不再感到美学饥渴。水平不断提高的读者向美学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泛泛的介绍与本质问题的探讨不再引人注目的时候,彭立勋教授已把目光转移到审美心理、审美经验上来。中国美学界的这一重点转移的标志之一,用蒋孔阳先生的话来说,是“彭立勋的《美感心理研究》、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等”。①为了使美学研究的横竿不断升高,彭立勋在完成《美感心理研究》之后不久,便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潜心美学研究;回国之后,又写出这本20余万字的《审美经验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这是一部站在现代水平上探讨审美经验和艺术特点的专著。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俯览审美经验研究在当代西方美学格局中的地位。第二编对当代各种审美经验理论作了综合评述,在肯定  相似文献   

19.
青年学者陈军的论著《建构与解构:文艺学美学论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下文简称《建构》)是作者近十年文艺学美学研究成果的辑集,它展示了作者从“入门”到“成熟”的学术历程,也突显了作者面对纷繁芜杂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论著,所进行的独立、细致、深入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蒋孔阳是20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学大讨论中初露头角,八九十年代发生重大影响的美学家。他的实践美学思想有一个形成、演变、定型的历程。形成阶段以1957年出版的《文学的基本知识》专著、发表的《简论美》论文为代表,核心观点为“美是一种由劳动实践创造的社会现象”;八十年代初出版的《论美和美的创造》论集是其美学思想承前启后的转换、过渡阶段;定型阶段以1993年出版的《美学新论》为标志,核心观点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一以贯之的联系。在新时期的实践美学论著中,蒋孔阳的《美学新论》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系统、理论价值更高。它为传统的实践美学向现代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新变提供了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