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亚军 《江淮论坛》2008,(2):182-186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重要的思想流派--兵家思想,长期为法律史学界所忽视.本文以先秦兵家代表作<尉缭子>为研究对象,对其兵家思想进行初步疏理,以期法律史学界对兵家思想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的研究是先秦政治思想史研究中较为薄弱之处,但是先秦兵家的治国思想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和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它论兵又不囿于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军国兼治的思想,其价值和意义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平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和平是全球化的当代国际关系所共同关注和倡导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中国和平文化源远流长、丰富深厚 ,无论是儒家、墨家、道家、兵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还是中国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这五大宗教 ,都可为倡导和平提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二战后国际形势和平走向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提出和平为上的新论断。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战略目标取向,又包含了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追求世界公正、平等和平的内涵特色,为中国国家建设引路导航。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研究毛泽东的和平为上论断,对于指导当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中华复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理论和实践表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这种积淀深厚、传承久远的伦理道德文化,讲究道德修养,推崇忠信仁义。反对不忠不义之举。而深受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浸润的中国古典小说,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战争频繁 ,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 ,历代论兵之书如林垂史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思想观念的解放 ,国学热的兴起 ,兵家文化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学者们研究的触角涉及兵家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军事思想是兵家文化的主体 ,研究成果尤为深入细腻 ,引人注目 ,本文拟对此作简要回顾和总结。一、关于军事战略战术思想  对于兵家战略理论的总体把握 ,学术界普遍认为《孙子兵法》奠定了兵家战略理论的基础框架 ,后世兵家在战略理论方面有所发挥和延伸 ,然一直未突破《…  相似文献   

7.
《庄子·秋水》是我国第一篇探讨先秦学术问题的篇章,而明确谈到兵家流派分野的则是 《吕氏春秋·不二篇》。有的学者根据兵书内容与诸子百家联系的多寡,而把兵家流派划分为儒兵家、道兵 家、法兵家、墨兵家、杂兵家、纵横兵家等。这个划分不够科学。兵家是思想非常开放的一个学派,它与 杂家一样,几乎没有学术门户的偏见。学术渊源或师承以及学术主张应该是划分诸子学派内部流派的主要 依据,儒家、墨家的内部流派就是依据师承与思想主张的不同来划分的。既然兵家也有师承,那么不同的 师承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内部流派,不同的内部流派有不同的思想观点。考察先秦兵家,基本上可以分为 齐、魏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是一笔重要的思想财富,但它必须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的经济伦理,但它不能抛弃传统。只有在这种认识论的背景下谈论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才显得必要和重要。经济伦理的实质是用伦理道德去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性和广泛的现实操作性。下面,仅就中国六大传统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问题略陈管见。一、以义生利、勤劳敬业的生产行为义利观是先秦儒家经济伦理的根本原则,孔、孟、苟均不反对社会生产,他们的视线主要集中在生产行为的道德评价方面。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阐述儒家军事思想的具体内容,并针对儒家军事思想与兵家的差异,以《孙子》为例对二者进行比较。文章认为先秦儒家军事思想具有非战的立场、民本的主张、礼乐的精神和完备的制度,与先秦兵家相比二者既有许多不同之处,也有相似相近的地方,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了春秋战国乱世中兵家实用主义的兴盛,也孕育了秦汉魏晋兵儒合流以后中国独特的军事文化与思想。  相似文献   

10.
就世界范围而言,战争往往是历史演进的最直观的表现形态,军事思想是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古代中国也没有任何例外。自先秦至清末,中国兵家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是一份厚重的珍贵遗产。然而,相对于儒家、道家等思想学说的研究,有关兵家思想的研究,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这有“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后天失调”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在思想认识、资源配置等方面注入新的活力之外,更关键的是,要积极调整和转变兵家研究的基本范式,实现研究重心的转移,从以研究军事人物思想、兵家典籍理论为主导,变为以研究战法与思想共生互动为宗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叙事结构,即武器装备的进步,引起作战方式、战法战术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促成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这种变化,最终又推动了兵家理论的创新,军事思想的升华,而兵家思想的发展又反作用于作战领域,使得战法的确立与变革,能在理论的指导下更趋成熟。总之,经过努力,完全能够在中国兵家思想的研究上开辟新的局面,实现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国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卫国护家之铮铮铁律。毛泽东国防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对国防战略、国防实质、三化建设、国防与经济关系、国防后备力量与国防科技建设等方面的深刻阐释。这些思想对建设我国当代国防有重要启示,即卫国护家是国防第一要务,党指挥枪是稳固国防之基,积极防御策略,条件许可时打一场必要的局部战争,以及辩证处理韬光养晦与敢于亮剑之关系等。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今天,只有在坚持毛泽东国防思想指导下捍卫国防,才有可能在遭受战争威胁时做到进退有度,以强大国防气场御敌于国门之外,达于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对当代国家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关于"自由国家之联盟"的构想上,这成为了联合国的理论基础。康德是联合国制度的理论创始人,康德是当代国际法律秩序的重要思想奠基者。"自由国家的联盟"是康德永久和平论的核心思想和制度设计之所在。联合国成立后,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康德设计的"永久和平"似乎没有完全实现。我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有必要对西方先哲所设计的"永久和平"进行思考。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在目标上是理想主义的,但具有策略上的现实主义安排,现实主义的策略安排的一个困境就是战争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及时实现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抵御日本侵略,坚持、发展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朱德作为八路军前方最高军事首长和中央军委前方分会主要负责人,在不断提高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党内、军内的思想统一,不失时机地部署八路军实施以山西为中心的战略展开,直接指挥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为抗战初期党的军事战略的成功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政治是武德的核心,坚定政治信仰是军人武德养成的第一要务。当代革命军人坚定政治信仰,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四信”,坚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反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同时,要把赢得战争、创造和平、促进世界和谐提升到政治信仰的高度,纳入武德养成的内容体系,开阔军人养成的视野,提升武德养成的品位。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通过不同的创作主题、风格和艺术手法反映了战后一代人的彷徨与迷惘,他们的很多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本文通过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战后一代人的迷惘与困惑;也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指出是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理想与爱情,战后的和平与繁荣也无法弥补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相似文献   

16.
周兴樑 《文史哲》2002,1(5):151-157
孙中山在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的 2 0世纪初 ,始终将谋求祖国的统一作为头等大事。他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 ,含有统一的趋势、性质、内涵与方式等内容 ,强调并坚信祖国必须统一和一定能够统一。他在统一的实践方面 ,采取了战与和结合进行的战略 ,先后几次进行北伐战争与开展和平奋斗 ,力图再造统一民国以建设富强国家。爱国主义和振兴中华 ,构成其统一思想实践的内核与实质。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这份政治遗产 ,并发展与超越了其统一思想实践 ,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  相似文献   

17.
黄尊严  陈德金 《文史哲》2002,1(6):129-136
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与责任如何 ?长期以来 ,日本的某些史学家或把他说成是这场战争的反对者 ,或把他视为被军部和政府拖入战争的被动角色。通过对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的言行及作用的探讨 ,可以看出 :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的直接推动者和领导者。无论是战前的扩军备战、建立战争体制 ;还是亲自批准向朝鲜派出军队、对华发表宣战诏书、坐阵广岛大本营、协调内阁与军部在战略和策略上的分歧、筹集战争经费、鼓动日军的战争狂热 ;抑或是操纵马关议和、决定接受“三国”干涉 ,等等 ,明治天皇自始至终都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 ,发挥出了专制君主和最高统帅的作用 ,故犯有“破坏和平罪”  相似文献   

18.
1940-50年代,中国共产党争取胡适,是期望他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与地位,为国家的和平、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服务。抗战胜利后争取胡适,是期望他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发挥影响;建国前夕争取胡适,是期望他与过去决裂,在思想信仰和治学方法方面改宗马克思主义,以影响和挽留一批知识分子为新中国服务;50年代中期争取胡适,是期望他拥护统一事业,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大业。胡适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理念以及1949年以后大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是胡适最终没有接受统战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陶亮  李敏 《学术探索》2010,(4):126-133
印度独立后,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确保印国家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对外目标,不结盟成为印度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力求防止战争升级和扩大,为朝鲜战争停战作出了有益的作用。印度在战争中的表现扩大了印度在亚非国家的影响,使不结盟成为亚非国家的共识,对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限于自身实力,印度在某些问题上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并未做到完全的"中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通中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20世纪30年代的时势,使得朝野双方在历史研究要有现实关怀的努力下,共同促成了鸦片战争由一般性事件到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转变。与一般史著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不同的是,代表国家和政府意志的历史教科书采用了"清初(明清之际)"开端。"清初"开端是希图将中国纳入世界历史之中,通过世界历史来寻求自己的历史定位;"鸦片战争"开端所关心的不仅是参与世界历史,而且要努力体现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无论是以"鸦片战争"还是以"清初"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在向西方寻求近代的努力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如何在世界历史中安置中国历史的这一难局:一方面是参照西方历史进行的中国史分期方式,已预示着将中国历史纳入普遍历史之中;一方面是中国鸦片战争以来落后和挨打的现实,又难以回避。今天关于中国史研究的诸多论争,实则是这一问题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