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聂耳言 《领导广角》2001,(10):54-54
政绩,是每一个领导者所追求的目标,但出政绩并非易事。为了出政绩,有的领导者使上了对上“负责”而对下不负责的做法,于是便出现了所谓的“政绩工程”即假政绩现象。  相似文献   

2.
何谓“政绩债”?就是一些地方领导一味地为了显示在自己任期内的政绩,而不顾当地民力和财力,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也不讲经济和社会效益,大规模举债建设,由此而产生的政绩和债务,即“政绩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少数地方和干部那里,围绕政绩问题,的确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盲点。当前,影响客观评价干部政绩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历史的背景与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可能出现偏差。政绩问题,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实例。 人们或许都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曾有过选拔干部的“四化”标准,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与专业化。这在当时,对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知识化,起过较好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化”标准开始走样。  相似文献   

5.
政绩四问     
以政绩优劣来考核干部的工作、决定表彰升迁,是从“相马”到“赛马”的一大进步,可以促使各级干部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多干实事上,而不是用在跑官要官上。但是,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也有其不尽完善之处,对一些“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的领导产生了误导,使之在追求政绩的过程中走了弯路甚至斜路。目睹数年来之怪现状,笔者对政绩考评有“四问”。一问:政绩应该算什么考核一个地区、一任领导的政绩,首要的问题是明确什么属于政绩,什么不属于政绩。或者说,要明确政府职能、领导职责,兢兢业业干好分内之事才能算作政绩,而那些超出职能范围的“越…  相似文献   

6.
政绩和政德     
政绩是指官员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政绩的大小是当今提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但我们在注重对干部政绩考核的同时,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对干部政德的考核。所谓政德,就是从政者的品德。政德有高尚和庸俗之分,不同的政德者对政绩有不同的看法和追求。政德庸俗者,把政绩作为自己升官的“阶梯”,因而偏面地追求所谓的“政缔”。  相似文献   

7.
齐殿斌 《领导广角》2001,(10):54-55
我这里说“政绩”,不是指某些人搞的“虚政绩”、“假政绩”,而是指为官者在任期间做出的实实在在的“政绩”;我想,一个领导者的“政绩”背后,还应该有个“家绩”。  相似文献   

8.
第一。传统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诱导“政绩工程”。由于现在对干部的考核任用方面,往往重显性政绩,轻隐性政绩。显性政绩立竿见影,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而隐性政绩周期长,见效慢。重隐性政绩的人往往费力不讨好,有的还被上级认为缺乏开拓精神,思想保守:而急功近利、善于“做秀”、摆花架子的人却大受青睐。明明是“做秀”做出  相似文献   

9.
政绩,顾名思义,指领导干部的执政实绩。“政疾”,显而易见,是领导干部的执政问题。对于有政治抱负、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都会设法抓好工作,努力创造政绩,力求不出“政疾”。然而,时下仍有个别领导干部因执迷于出政绩,闹出了各种各样的“政疾”:有的人挖空心思搞“形象工程”,求新求异;有的人强拉硬扯搞“贴金工程”,贪大求多;有的人投机钻营搞“升迁工程”,求快求全……最终都是想借助这些“政绩”升一任、提一级。殊不知,这种“政绩”,不仅败坏党风,损害党的形象,影响领导干部的威信,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事业黑洞,留下了难以…  相似文献   

10.
祁彪 《决策探索》2004,(4):19-19
为官,理该求政绩,但不能捞政绩一以“不图虚名”为幌子,遇矛盾跑,遇困难绕,“坐镇”几年,地区面貌如故,群众生活依旧.这样的“懒官”、“庸官”,老百姓自然嗤之以鼻。相反,以“振兴经济”为招牌,不顾实际“拍脑袋”,不问民生“拍胸脯”,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祸害一方,遗患无穷,这样的“昏官”、“乱官”,老百姓更深恶痛绝。出实绩而不留劣迹,就是要求  相似文献   

11.
《决策导刊》2005,(1):21-21
“快出政绩、多出政绩”,这是不少领导干部的工作思路。客观地说,领导干部希望尽快地干出成绩,以赢得信任和支持.这是好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顾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一门心思谋求快出政绩,却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12.
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脚点是结合农村实际,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干部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感到最为头疼的要数债务问题,为了减轻和逐步根治这一症结,我镇建立“农村债务管理中心”,勇于探索,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亮点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大海 《决策》2005,(6):10-11
新制定的考核体系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有望第一次引入“政绩成本”标准,“政绩成本”的引入,说明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考核已经走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4.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就要出政绩.本无可非议。但是,近几年来,却有不少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将“政绩”搞成了“政疾”.搞得群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相似文献   

15.
秦德君 《决策》2010,(2):12-12
各个部门为“有位”而奋斗,“政绩”成为日常行政的核心,有利相争、无利相推,形成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一切为政绩、为考核、为争“位”的运行机制,这是一种行政价值目标上的错位。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灵宝县豫灵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创造“政绩”和“形象工程”,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致使这个仅有6万人口的小镇负债竞高达1亿多元,以目前的还款速度,这笔“政绩债”要还100多年。  相似文献   

17.
政绩是领导干部运用公共权力,动用和整合部分社会资源获得的。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创造政绩不能不计成本。考核干部时不仅要看领导干部取得多少政绩,还要看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以切实避免不计成本和代价的政绩工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只有将政绩成本引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从成本的产出效率角度来考察干部政绩,才能考得准、考得真、考得实,才能强化领导干部的政绩成本意识,促使他们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这对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执政为官,必须有政绩。碌碌无为的干部不是好干部。出政绩,是群众对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每位干部应有的强烈意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少数领导干部在追求政绩时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追求政绩不是为了给群众谋利益,而是以捞取政治资本、升官发财为目的,他们做事是为了给上级领导看,怎么显眼怎么做,怎么有利于突出个人怎么做,怎么能博得领导欢心怎么做,一切围绕头上的“乌纱帽”做文章。这样的“政绩”越多,群众怨言越多,戏称这不是政绩,是“政疾”。因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好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不仅是每一位干部必…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笔者到鄂南某县采访,一位在该县当中层领导的昔日战友提出一个问题:现在的领导者还要不要重政绩、创政绩?如果要,为什么很多报刊文章宣传这里砍掉了多少政绩项目,那里拿掉了多少政绩工程呢?面对这些宣传,有些干部都不敢大胆地创政绩了;一些被赞为有政绩的干部,不但不觉得光荣,反而有些灰溜溜的。战友提出这个问题,使我觉得有必要对政绩问题作些正本清源的辩析。  相似文献   

20.
所谓政绩,就是领导干部“主政一方、为官一任”的工作实绩。能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一个地方干出百姓称道的政绩,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实际检验,也是评价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称职的重要标尺。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敢于理直气壮地追求与创造真正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政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