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菲特说,"股市与上帝一样会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股市与上帝不同的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投资需要方法、理财需要指导。在中国投资理财,你要做些什么,才能成为巴菲特?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说,巴菲特不碰黄金,但却看好"新能源".巴菲特给出的理由是:黄金不会生利息. 黄金只能当投机标的 对巴菲特来说,他不会去赌价格的起伏,因为他做的是投资,而不是投机.照巴菲特的逻辑来看,黄金不能投资,只能在价格上做投机,所以他不干投机生意! 理由很简单,但许多人想不透.因为许多人会怀疑:黄金为何不能投资?不能投资的东西,为何各国央行的外汇存底要持有黄金?  相似文献   

3.
巴菲特是世界级的著名投资家。在比尔·盖茨1994年成为全美首富之前,巴菲特是全美富豪之冠。在华尔街有一个传言:美国总统雕像山对面的一座山,将献给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经理人,山顶上首先树立巴菲特和另一位投资大师索罗斯的雕像。巴菲特从11岁用100美元买了三股股票开始涉足证券投资。在20世纪50—90年代的40年内创造了年平均收益28.6%的水平,从未出现过亏损和遭遇大的风险,创造了投资史上的奇迹。他投资和经营的伯克希尔·哈撒米公司,30多年中股价由7.6美元/股升值到2万多美元/股。有人算了一笔账,…  相似文献   

4.
郭宇宽 《领导文萃》2013,(15):101-104
一这几年我因缘殊胜和张大中先生交流比较多,改革开放后,张大中靠母亲王佩英的1000元抚恤金,筚路蓝缕,拳打脚踢,从创办大中电器维修部开始,到大中音响城,到电器连锁,到创办大中投资,成为投资家,他有很多独到的心得。给我启发极大的是,在讲到某一个生意是否值得投资的时候,他没有长篇大论,常用的一句口头禅是:"这个事儿比较累。"他这个话里至少包含几重意思:第一,这个生意本身比较让人操心;第二,这个公司的前途不那么让人看好,这个项目不值得投资。就像巴菲特说来说去也就那么几句道理一样,张大中先生这个话听上去很简单,但背后是有很深的体悟的。二我硕士是学管理系统工程的,我导师是电子商务方面很牛的专家冯耕中先生,当时我跟着冯老师参与了一些电子商务方  相似文献   

5.
张祖 《经营与管理》2002,(12):44-45
多次蝉联世界首富桂冠的比尔·盖茨承认自己是个“巴菲特迷”。这个巴菲特就是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目前他的财富为世界第二。尽管近半年来美国股市一直萎靡不振,新经济公司频频预警,但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日前表示,由于近一年来收购的公司都有盈利,二季度净利润高达7.73亿美元,上升21%。一、巴菲特投资技巧是九条“金”定律在巴菲特没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和绝大部分投资者一样做技术分析、听内幕消息。在未满20岁时,也“炒股票”——他知道老师们持有的一种典型的蓝筹股票,于是择机抛空。同龄的男孩平时看报只会留意体…  相似文献   

6.
冯仑式幽默     
京阳 《领导文萃》2012,(23):97-100
个人篇冯仑是一个很幽默很个性的人,叠加在冯仑身上的雅号,让人有些眼花缭乱。有一天,冯仑接受采访,主持人问他一生最想超越的人是谁,他风趣地说:"我一生最想超越的人是我女儿他爹。"主持人问,如果要给自己撰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他说:"我的墓志铭是: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士大夫的精神享受。这个人死了,  相似文献   

7.
扛垃圾     
《领导文萃》2006,(7):173-173
“超越伤痛的唯一办法,就是原谅伤害你的人。”大师说。“这样,未免太便宜他了!”大师反问:“你真的相信,自己气得愈久,对他的折磨就愈厉害?”“至少我不会让他好过。”“假如你想提一袋垃圾给对方,是谁一路上闻着垃圾的臭味?是你。不是吗?”大师说。紧握着忿恨不放,就像是自己扛着臭垃圾,却期望熏死别人一样,这不是很可笑吗?扛垃圾  相似文献   

8.
历览中国文化大观园,峰峦叠嶂,奇景无数,一大批文化人物把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装扮得璀璨夺目。文化大师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时代标识,代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高度。谁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大师?文化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培养和塑造文化大师?这些问题似乎关系我们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民众劝进书,宣布登基,史称洪宪皇帝。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下台,当了83天皇帝。6月6日又因尿毒症弃世而去。袁世凯是一个谋略绝非寻常可比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历史之潮流,复辟帝制呢?这里面除了袁世凯本人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在幕后充当推手,这个因素也不可不察。袁世凯:"他害了我"袁世凯在临死之前,曾吃力地吐出四个字:"他害了我。"这个"他"是谁呢?据袁氏家族的人估计,袁世凯死前所说"他害了我"的"他",很有可能就是其子袁克定。袁  相似文献   

10.
言论     
正中国市场要诞生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真正投资大师,而不是徐翔这样靠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成功的投资明星,或许仅靠抓人这样的威慑不足以警示,需要从监管手段、惩罚机制、司法建设上构建一整套监督体系才能宣告一个游资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正众所周知,巴菲特是全球公认的投资大师—股神。其通过资本市场赚取的财富富可敌国,曾经占据全球富豪榜第一。他长期坚持倡导的价值投资策略被市场证实是高效可行的。理论上讲,无论你用PE、PB或是其他科学的估值方法,只要选择了低估值的标的,所在行业稳健经营、成长性较强、高管敬业、目前企业还在发展中,那么买入并持有,复制巴菲特应该成为可能。可惜,理论很美好,现实很残忍,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很难出现巴菲特。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过得好的人就不容易记仇,成功的人更宽容。这个道理在男女关系的爱恨情仇里体现得更明显。什么是对前任最好的复仇,就是你过得比他好。当你过得比他好时,眼睛是向前看的,根本没心思去复仇。你甚至会同情他过得没你好,庆幸自己离开了他。这世界上,谁又比谁境界高?所谓大度,所谓宽容平和,是你站得比对方高才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3.
座椅     
正C局传达室里有两把真皮座椅,识货的人谁见谁说是好货,知情的人却从不往上坐。久了,就成了门卫老赵和老钱的专座。老赵坐的那把椅子,是前任孙局长留下的。孙局对办公用具颇有讲究,对办公区布局也极为重视。他到任不久,便请来大师把其办公室里里外外瞅了个遍。大师在专门为其布了一个阵后,又一再嘱咐他要更换座椅。将大师奉若神明的孙局自然把这事记在了心里,并当即要求行管处去落实。谁料,两年后,他却因受贿被"双规"了。  相似文献   

14.
在投资业的发展史上,沃伦·巴菲特(美国伯克希尔公司总裁)从零开始,仅仅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积聚起巨额财富,成为20世纪世界大富豪之冠。在40年的时间里(足以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巴菲特在股票市场的业绩非凡,通过连续、高质量的滚动,巴菲特获得了97亿美元的收益净值。" 在战后美国,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在10%左右,巴菲特却达到了28.6%的水平。成功的秘诀何在?巴菲特如是说。  相似文献   

15.
<正>股神巴菲特收到从纽约寄来的一封信:"我叫欧文·沃尔,是一个眼镜商,冒昧向您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能为您配副新眼镜。这是因为,从杂志看到您的照片,您现在那副眼镜很不适合您的脸型,我十分乐意为您配副适合您脸型的眼镜。"看完信后,巴菲特认为,这个眼镜商无非是想借他的名人效应做广告罢了,便顺手将信件扔进纸篓。  相似文献   

16.
天舒 《领导文萃》2022,(2):115-117
"股神"巴菲特几乎人人认识,但查理·芒格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很陌生,而芒格是巴菲特的导师与人生合伙人: 几年前,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上做了一番演讲,虽然针对的是毕业生,但依旧深具借鉴价值.下文是演讲节选.  相似文献   

17.
主张"掠夺式"扩张的"海盗"船长 "我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到全世界的星巴克店去看望我的伙伴."在他看来,"伙伴"一词更能够让人觉得他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 52岁的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人高马大,一头蓬松的金发,让人联想起电影中的西西里海盗.  相似文献   

18.
王术军 《经理人》2005,(8):87-88
如果把招聘看成是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应该由谁负责?一家跨国公司在华CEO邀请各部门负责人与所有人力资源部职员共进午餐,其间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招聘看成是一个项目,你们觉得这个项目应该由谁负责?绝大多数人包括人力资源部职员的答案都是“人力资源部”。有销售和市场背景的CEO并没有立即做出评价。“按照你们的逻辑,如果我负责的中国区业务今年没有实现总部的目标,我向老板解释说,中国的人力资源部没有给我招聘到好的人,你觉得老板会接受这样的解释吗?”  相似文献   

19.
一元钱创业     
马敬福 《领导文萃》2012,(10):96-97
沃伦·巴菲特在2011年世界富首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他之所以拥有500亿美元资产,而且连年保持增长态势,主要是因为他有超人的创业智慧。巴菲特很小的时候就有创业头脑,他五岁摆地摊卖口香糖,七岁到高尔夫球场捡高尔夫球倒卖,上中学时就开始和人合伙做生意。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以后,巴菲特非常不满教授讲的空  相似文献   

20.
<正>制度的执行力某公司老总制定了很多制度,这些制度一度成为他认为的成功资本。可是,他渐渐发现,有很多制度没有人能够真心、自觉地执行。于是他又制定了强化制度落实和检查的专门制度,却又让自己陷入了苦闷:大家只是热闹了一阵子,似乎都是为了应付他。他伤心至极,可又苦于没有良策。一日,他遇到了一位管理大师。大师问:"你的制度是不是都是制约人的?"老总回答:"制度就是制约人的。"大师又问:"你喜欢被制约吗?要说实话。"老总沉思了一会儿说:"说句心里话,我也不喜欢被制约,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