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陋规是晚清官场中无处不在的一种腐败形式。清末陋规花样甚多,据学者任恒俊在《晚清官场规则研究》一书中统计,这种腐败的方式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数种:别敬——也称别仪。外省官员进京引见、请训,离开京城时,送给京官的贿赂性礼物,一般是银子,按官阶高低数量不等。贿赂加上一个好听的字眼,叫仪、敬,带上了礼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正>腐败首先产生在官场。在清朝,由于官员俸禄偏低,官场腐败习以为常。"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收入长期偏低,容易诱发贪污受贿、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腐败现象。此外,机构臃肿、人员冗杂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场腐败  相似文献   

3.
仁民 《领导文萃》2012,(13):116-117
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酒兴"如此这般地畸长,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反而使之与"文化"二字渐行渐远,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  相似文献   

4.
正"不升迁就腐败"是时下一些仕途受挫官员的灰色心态。这一现象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官场的一些现实,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官员失意轻则意志消沉,得过且过;重则心态失衡,堕入贪腐的深渊。它既不利于官员个人职场发展,也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一、林林总总的官员失意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场如战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  相似文献   

5.
新视野     
<正>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极大勇气和决心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顽疾,一系列反腐败措施已经趋于"常规化",官场的清新状态趋于稳定化。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  相似文献   

6.
程延 《决策探索》2005,(7):36-38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日益深入,惩治腐败官员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官场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然而,近年来官场上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亚腐败”。它介于一般作风问题和严重腐败行为之间.是一段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亚腐败”是一些党政干部作风的不良表现,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课题。这种现象在官场十分普遍,主要表现有“十大病状”。  相似文献   

7.
叩颖 《秘书之友》2015,(2):46-47
张立新在《领导之友》2014年第12期《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一文中指出,官场"圈子文化"已经成为各种不良风气如贪污腐败、耽于安乐、同流合污的温床,成为个别圈子、个别干部违纪违法,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圈子文化"的腐蚀性与危害性。"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圈子文化"是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不仅仅在于滋生腐败,而在于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  相似文献   

8.
《领导科学》2012,(31):64
近年来,在多数披露的腐败案件中,均有"收受他人礼金、红包"之类的陈述。而从这些案件发展脉络来看,不少贪官往往是在一种貌似符合中国"人情往来"的"边缘腐败"中,一步步坠入犯罪的深渊。"边缘腐败"一般介于规则、程序的边缘,虽然人们能普遍感受到其严重性、危害性,但在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习  相似文献   

9.
漫天的传言和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态一次又一次锻炼了中国人的心理素质,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具备了消化腐败案件冲击的基础。从个体腐败到腐败的集团化和黑社会化,从厅局级到省部级,腐败在不断深化。同时,腐败从政治领域向社会领域蔓延,从官员腐败向民众腐败发展。更多的人不再只是痛恨腐败,而是忙着研究如何在腐败的前提下获取自己的利益。当人们都适应了腐败并努力寻求自己的腐败方式时,腐败便进入了它的最高形式,那就是社会腐败。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作家王晓方创作的长篇小说《市长秘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市长秘书雷默在经历两任腐败领导期间的心路历程,见证了官场的斗争与腐败。小说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日前,擅长写官场小说的作家王晓方接受了《人民论坛》记者的专访,他在从事创作之前曾经亲历过东北著名的腐败大案"慕马大案"。记者:我知道您曾经多年在官场当秘书,请谈一谈这段经历对您之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古代官员从小接受主张"忠君"、"仁爱"的儒家道德教育,可还是有不少人成为官场腐败的同谋。这个官场到底是什么样呢?对民众来说,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官员来说,盘剥百姓、贿赂上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2.
这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题。有多少人因其官场之"成熟"而亨通,有多少人因其官场之"幼稚"而止步,在这个特殊的"场"里,到底什么才是成熟与幼稚?成熟就是圆滑吗?幼稚就必然会出局?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今,学学古人的为官之道,可以净化官场,改进作风,提高执政能力,提升官员的人格品位。所谓为官之道,就是为官之人跻身于官场的一般原则、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过去的20年中,仇和作为中国"个性官员"的标志性人物屡见报端。这名个性张扬、高调行事、争议不断的"明星官员",却于2015年3月15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收受巨额贿赂接受组织调查,7月31日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这不仅昭示了党中央"有腐必反"的决心,也为广大领导干部的成长敲响了警钟。仇和走上腐败之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14,(39):16-17
正9月1日走马上任的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履已新一个月。如何面对山西官商错节、腐败高发的官场生态?怎样破解"晋官难当"现象?治吏之策又将从何处着手?王儒林在"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故居的调研表明,反腐也需软实力,只有培育优秀廉政文化才能净化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6.
官场潜规则与党的意志"中梗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宛夫 《领导科学》2004,(22):14-15
官场自形成以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规则,生活在官场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只有遵循这些规则,才能在官场站稳脚跟,直至平步青云,否则,是注定要栽跟头的。官场规则有显规则和潜规则之分。显规则是写在文件、规范、制度里的,往往是为了正确的目标而设定的,是维护官场清明的保证。潜规则则是在官场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股暗流,它裹挟着官员们按照自己的流向前进,一旦有人想逆它而行,就会有被吞噬的危险。官场潜规则对显规则形成了棚架和抵制作用,使得好的政策难以落实,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官场腐败。今天,在我们的领导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刘玉昆 《领导文萃》2010,(14):100-103
<正>素有"跑部钱进办"之称的驻京办,是滋生腐败的温床。6个月内都要裁撤驻京办,显示了中央肃清官场腐败的决心。大唐"进奏院"窥伺朝政其实,驻京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西汉时期,各藩王便在京城置有打探宫廷信息的"留邸",唐宋时演变为"进奏院",明清时变身为"会馆",现在则称驻京办。  相似文献   

18.
王伟 《经营管理者》2009,(22):351-351
明朝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中,反腐力度和体制建设都算得上首屈一指,但仍无法解决官场积弊,吏治腐败非常严重,最终形成"政以贿成"的局面。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特别是明朝反腐廉政建设中榜样作用缺失,值得今天研究和警惕。  相似文献   

19.
王恒 《决策》2013,(4):11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了中国官场流行的"雅贿"现象,项目卡在某个领导的手里,老板就送个一百八十万的瓶子过去。瓷器价值的不确定性在权钱交易的灰色空间中被充分利用,因为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一旦东窗事发,价格的模糊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搪塞理由。某官员收受的瓷器  相似文献   

20.
正官场与江湖,表面上看似乎泾渭分明。前者是居庙堂之高的主流社会中枢,后者是处乡野之远的草莽乌合之集;前者对后者嗤之以鼻,后者对前者敬而远之。但一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又让官场与江湖之间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官场一直致力于驱逐江湖,但江湖却一直能在官场找到蛰伏之地且蠢蠢欲动,二者的缠杂纠葛自古以来从未彻底厘清。在当今法制进一步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