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鸣 《领导文萃》2009,(5):83-86
王闿运是晚清的大名士。不过即使是大名士。也没有生下来就做的,在他出道之初,其实是有机会做跟名士完全不同的能臣的。乾嘉之际,湖南是个出读书种子的地方,王闿运就是一个湖南骡子似的读书种子。《清史稿》上说他“年十有五明训诂,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礼”,  相似文献   

2.
张鸣 《领导文萃》2007,(5):84-86
无论在公堂还是私邸,左宗棠晚年惟一热衷的事情,就是骂曾国藩。 晚清的湖南,出人,也出学问。大名鼎鼎的曾、胡、左、李,有三个是湖南人,自不消说。而学问也了不得,曾国藩是理学大师,慎独功夫一流,而王运闿和左宗棠,擅长的则是帝王学。一身名士气的王运闿没有找到用武的机会,结果是在王看来学问并不太好的左出够了风头。  相似文献   

3.
周昂 《领导文萃》2011,(15):64-68
“其实,曾国藩这个人既不是圣贤完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了深刻内涵的悲剧人物。”唐浩明如是说。  相似文献   

4.
挺的政治学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玩“挺的政治学”之先辈人物,他们都有着高度弄权,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说一套但又做一套的特色。“挺的政治学”会造就出威权、狡猾、冷酷、伪善的政治特性,在曾李身上都可具现无遗。这两个前辈人物所留下的“挺的政治学”,实在不是什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刘诚龙 《领导文萃》2010,(16):82-86
书本不可靠,运气才可靠,这本是常识,人人都知道的,王闿运他爹,僻居湖南湘潭,这是南蛮之地,也很懂这个道理,他爹生出小王来,给他取名为开运,显然,不取名为开书,而取名为开运,也是不信书信运气的。  相似文献   

6.
王宏任 《领导文萃》2012,(20):72-75
《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曾国藩的成功是因为他既能识人又能容人,胡林翼能用人,不能识人,而左  相似文献   

7.
丁万明 《领导之友》2012,(10):34-35
曾国藩是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完美典范,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令人注目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推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蒋介石说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国学大师章太炎说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  相似文献   

8.
张鸣 《领导文萃》2014,(24):37-40
正在晚清重臣中,张之洞属于跨世纪的人物,从19世纪活到了20世纪,因此有照片传世,还不止一张。照片上的张之洞,是个一把胡子的干巴老头,没有什么招人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什么讨人嫌之处。说他是"可人",当然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此老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樾拼命做学问,言外之意是李鸿章为官有道,会做官而且能做官、做能官。但是,如果跟张之洞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作为清朝的当权派,在人际关系方面天才独具。他认为,大厦非一木所支撑,必须善于结交有识之士,不仅必须懂得未发迹时善交人,还必须懂得交人于其未发迹之时,要网结天下,雀无所逃。纵观曾国藩的人生历程,笔者认为他的人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政治上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曾国藩的人品,人格,远见卓识,治国之策,治军之术,治人手段却被公认为指导做人的智慧金典。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刊将从本期连续《曾国藩十二策治人治国金典》,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年轻时的曾国藩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30岁时,他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当时一般人的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曾国藩所写的日记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两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日记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4,(21):131-132
正《王国维与民国政治》周言著九州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部分源自其个性,部分源自他所身处的清末民初的"转型时代"。本书主要讲述了置身于"转型时代",王国维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如何进退,如何从"学术"走向了"社会",最终成为与1949年之后的与陈寅恪交相辉映的人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作者从国学大师王国维身后,别具匠心地梳理了许多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脉络和史料,极大弥补了"王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褒者说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贬者说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褒也好,贬也罢,有一点是得到大家公认的,那就是他在修身养性、治家教子、琢磨为官之道方面确有独特见解,而且自己也能身体力行,做到洁  相似文献   

14.
过则勿惮改     
<正>《论语·学而》曰:"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要勇于改正,不怕改正。由此可见,知错就改是儒家倡导的一种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方式。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毛泽东也曾发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感慨。"君子太上立德",曾国藩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他天天进行反省,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念念欲改过自新"。  相似文献   

15.
正曾国藩有个理念特别有意思,那就是"三忌"。天道忌巧。曾国藩一辈子最喜欢下笨功夫。渴盼自己有学问,他每日读书;希望书法好,他天天写字;期待子侄有良好的操守与行事习惯,他为人处事总是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个"巧"字是投机取巧。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喜欢投机取巧的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因为这种人没有耐力慢慢培养自己的操守和才华。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曾国藩曾掌两江符篆,督四省军务,揽东南利源,执士林牛耳,复半壁江山,可谓位高权重、一言九鼎。但从参习历史经验而获得的思想认知,参悟理学精义而达致的思想境界,参透盈虚互变而形成的思想特点,使曾国藩始终保持"不遑不与不胜"的心态,抱持着上下有等、内外有别等"政治规矩"。从其置身的传统社会和君主专制的有限历史条件看,曾国藩所讲的"政治规矩"有其一定的积极性。一、辨义利轻重之别,顾全大局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最大的特点是内清外浊,内方外圆。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一方面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终生生活俭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及至身后,他只剩下2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的轶事中缺少"囊橐萧然"、"贫不能殓"这样容易涌动人悲情的极端化情节。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海瑞等"典型清  相似文献   

18.
正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褒者说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贬者说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褒也好,贬也罢,有一点是得到大家公认的,那就是他在修身养性、治家教子、琢磨为官之道方面确有独特见解,而且自己也能身体力行,做到洁身自好.  相似文献   

20.
流沙河说,曾国藩既可恶又可 怕。他写了一篇随笔《可怕可恶的曾国藩》评说之。说曾国藩可恶,不是新论,罗尔纲先生早就给曾国藩定过性,说他是“一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