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沈从文三十年代的“作家论”主要收集在的《沫沫集》中。在其“作家论”中,他坚持以艺术为本位,但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功能;批评方法上,喜欢采用人格化的方法在作家风格和人格上寻找契合点;坚持以艺术形式的美和人性意义的善为“作家论”的审美评价标准;批评风格上,轻逻辑分析而重直觉感悟,追求形象的抒情的随笔化风格。  相似文献   

2.
<正> 列宁在一九○八年发表的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中,提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个著名论点,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1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原则。列宁在一系列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中,在哲学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原则作了充分的论述。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列宁关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苏轼词的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熙载云:“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诗歌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和人品的生动体现。内在的思想形成外在的风格,是作家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的结果。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不是所有的文学家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也不是一个作家只具有一种风格。苏轼是宋词中独具面目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自从晁补之用“横放杰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陆游用“豪放”(《历代诗余》卷一百一十五引)评苏词以来,后世没有异议。苏轼本人对豪放是怎样理解的?豪放风格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又怎样理解苏词风格的多样性?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5.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两部长篇小说给女性文学的启示──兼论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风貌金燕玉两位女性教授作家在1993年不约而同地捧出了两部长篇力作:王晓玉的《紫藤花园》,马瑞芳的《蓝眼睛·黑眼睛》。1993年是一个颇为奇特的文学年代,神圣的创作开始变成被“炒”的对象,某部...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刘熙载《艺概·赋概》云:“骚为赋之祖。”他们都看到了汉赋之艺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辞特别是《离骚》的影响。后代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多以《离骚》为例进行分析,对《天问》一篇则涉及不多,而实际上《天问》中的某些特征亦鲜明地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一、“赋家之心”作为赋诗意义上的“赋”,最早当见于《国语》,“赋”本有诵诗之意,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赋”…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诗歌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郭绍虞先生的《中国代历文论选》对“诗言志”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述,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太师陈涛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日:‘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  相似文献   

9.
<正> (一)在齐梁文坛上,任昉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时人看来,他的成就并不亚于谢朓、沈约,所谓“沈诗任笔”(《诗品》)或“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梁书·沈约传》),是当时人普遍的看法。梁简文帝萧纲在给湘东王(元帝萧绎)的信中曾称:“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梁书·文学·庾肩吾传》)。即使在北朝,人们也认为他是梁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如北魏济阴王元晖业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温)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魏书·文苑·温子升传》)。所以北齐文人邢劭和魏收,一个爱慕沈约,一个  相似文献   

10.
传统外国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大多纯粹从文学角度出发,按照年代顺序或文学流派来讲解,对文学作品中不同作家对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中的同一问题的思考和描述、分析不够;其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遵循“跨学科”理论原则,从“法律与文学”、“经济与文学”、“风景与文学”等视角重新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分类讲解,这有利于学生学科视野的扩展,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文章以“法律与文学”为例,选择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屠场》(The Jungle)和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ton)的《中国佬》(China Men)为教学的实践内容,同时探究“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为外国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文章不朽”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章不朽”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段话把文章的价值提到很高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曹丕强调的是“文章”之不朽,据他的有关论述,“文章”是“成一家之言”的学术思想著作,如周代的《易》、《礼》和同时代作家徐干的《中论》。徐干“著《中论》二十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与吴质书》)“成一家之言”的什伦》使徐干留名于后世,而不是他写得不错而且大受曹丕赞赏的《玄猿》、《桔赋》一类辞赋。在曹丕看来,称得上“不朽”的只…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不‘…··不……’”在假言判断里起什么作用,历来有不同的认识:一认为“不…。··不……”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如李福化先生在《逻辑辅导》第四章第5“页中写道:“在日常语言表达中,必要条件常用:‘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等来表示。”持相同看法的还有金岳霖先生①、王道君先生\徐光斗先生o和中国人民大生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形式逻辑》等。二、将“不……不……”只看作假言判断前件与后件中性质判断的否定联项,而不是复合判断的联结项。持这种认识的有李ly.…  相似文献   

13.
陆文学即“茶神”陆羽。《新唐书·隐逸传》云:“陆羽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上元初,更隐苕溪,自号桑苧翁,阖门著书……。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专太祝,不就职。贞元未,卒。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祀为茶神。”他的别号除“桑苧翁”外,《国史补》载他曾自称“竟陵子”,《上饶县志·寓贤》说他曾号“东岗子”(《唐才子传》同)。而《文苑英华》收有一篇《陆文学自传》,欧阳修在《集古录·跋》中认为该文乃出自陆羽手笔,可见他又曾以“陆文学” 自翊。  相似文献   

14.
李广田是三十年代的散文新秀。自染指散文之日起,李广田就自觉追求做文艺术美,从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卓然特立于现代散文艺林之中。他早期的《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三本散文集“有着道旁的智慧之真实的声音”,“有者素朴的诗的静美”(《道旁的智慧》),为现代散文贡献出一条多姿多彩的乡野画廊,特别为人所称道。在《文艺书简·自己的事情》中,李广田说,“为了从事创作,在大学里我入的是外文系”。可见,作家是有意识地择放异域文化的。李广田是在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与外国文学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上,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接受…  相似文献   

15.
多拿蒂安·阿尔丰斯·弗朗索瓦·萨德侯爵 (DonatianAl phonsesFran oisleMarquisdeSade,174 0~ 1814 )是法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作家。他一生不仅著述颇丰 ,而且其思想和创作对十九世纪的法国乃至西欧文坛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查理·奥古斯丁·圣伯夫 (CharlesAugustinSainte Benve)在《两个世界的回忆》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我敢断定 ,英国诗人拜伦和萨德赋予了我们的现代文明以最大的启迪。事实就是如此 ,只是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各异 ,一个采取明显、公开的方式 ,另一个则采取较为隐蔽的…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对三十年代作家李广田的散文非常喜欢,尤重其文如其人。但在现代文学史或散文选评等书中,不是说他早期散文“题材狭窄”就是认为“思想比较浅”,针对前者,我写了《铮铮铁汉·锦绣文章》(刊于《柳泉》82年第四期),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则想同“思想比较浅”的看法作些商確。本文的重点是探索李广田散文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过程,同时也要谈一点有关艺术手法和风格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凡是谈到中国文学的渊源,无不上溯《风》《骚》。我国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几乎无可怀疑地被认为是最初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可是它们之被尊为传统的过程,其间表现了儒家的误解,而其误解又显得荒谬而矛盾。这些荒谬矛盾的见解,竟顽固地支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学传统观念。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删定《诗经》的目的在于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而  相似文献   

18.
刘琨诗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琨是两晋相交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以“永嘉之乱”为界 ,可分为前后两期。其诗今存 4首 ,《扶风歌·南山石嵬嵬》即为早期之作 ,而《扶风歌·朝发广莫门》《答卢谌诗》《重赠卢谌》则作于后期。有学者认为《答卢谌诗》为其绝笔 ,此说颇值商榷。刘琨诗的风格 ,可以用钟嵘所说的“凄戾之词”与“清拔之气”来概括  相似文献   

19.
(圆点前为期数 ,圆点后为页码 )文学·文化·艺术·语言现实主义 :从欧洲到中国肖 鹰 (1·3)90年代中国文学 :自我认同的尴尬与出路刘俐俐 (1·10 )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安文军 (1·14)“诗界革命”创作中的“新名词”及其对古典 诗歌创作的影响李开军 (1·18)《西游记》作者和主旨再探张 燕 胡义成 (1·2 1)批评之四维 ———大众文化批评的原则许文郁 (1·2 6 )对商琦《拟夏王圭溪山清远图》的考察与鉴赏梁晓玲 (1·30 )《边城》 :两种文化景观中的人生形式王俊峰 (2·82 )南社作家王钟麒的小说戏剧理论和创作颜廷亮 赵淑妍 (2·85 )…  相似文献   

20.
宫体诗新论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曾出现过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宫体诗.它不仅以女性为描写中心,而且从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重色”观念.故而后世文学史家每每提到宫体诗,则多加否定.以辩证的观点,重新审视宫体诗,作出一个恰当的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何谓宫体诗?它起于何时?据《梁书·徐传》中言;“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梁书·简文帝》言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作’.”《南史·梁本纪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