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试论环境和环境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美 《学术界》2002,(4):204-214
环境是一个巨大复杂系统 ,它是包括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自然因素 (要素 )的集合 (总体 )。与古代环境问题相比较 ,现代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综合性、动态平衡性、区域性、社会性和高智能性等基本特征。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解决 ,要做大量的、艰巨的和长期性工作 ,其核心是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建环境文明。这种文明将要冲破一切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传统观念 ,改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 ,建立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不是主宰与被主宰、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而是平等、协调的关系 ,对于人类来说 ,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 ,并在依靠自身的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基础上 ,建立起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型的文明形态。通过理论阐述和分析 ,在认识论意义上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国外环境统计研究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统计是人们认识和了解环境质量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本文在系统介绍国外环境统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我国的环境统计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执政必定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良好的执政环境有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优化执政环境,当前要着力优化领导环境、群众环境、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张文定 《云梦学刊》2006,27(4):23-2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一个时代的学术的发展与学术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去年的发言中曾提到学术发展环境问题,当时没有机会细说。这次会上,我主要谈谈学术发展的环境问题。我以为,学术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国际环境、文化环境。一、学术发展的政治环境讨论学术与政治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很难说清楚。学术研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要讲理性、讲科学性。学者在研究中要有独立性。学术与政治的不分或者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看“风”使舵,是学术的悲哀,政治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徐思彦主编讲述1963年…  相似文献   

5.
环境会计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随着人类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逐步认识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环境经济学是环境会计的"发生"基因,它能使人们认识到环境资源的本质和环境问题的起因,并且其许多分析方法可以直接为环境会计所借鉴.而环境管理学则是环境会计的生成土壤,环境管理也要求以会计信息作为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各地环境法庭、环境审判合议庭等相继成立,其在环境案件审理过程中遭遇相应的瓶颈制约,由此有关环境审判制度建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司法实践部门乃至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由此引发的争论焦点,并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的特征、环境纠纷的特点,来阐述建立环境综合审判制度的重要性,并指出环境审判制度与一般审判制度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并对环境审判制度拟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指学校对大多数成员的心理都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它可分为显形环境和隐形环境两大类。应通过管理活动来控制这些环境因素,以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的发展。创造一个使学校成员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应从四方面入手:1.创建适宜的校园环境;2.激发高昂的师生士气;3.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4.营造民主的学术气氛。  相似文献   

8.
赫丽萍 《理论界》2004,(1):68-69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道德观念而造成的人为破坏。文章阐述了环境道德的由来,并对当前我国存在的种种环境道德失范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权利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权利是新型的第三代人权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识、应用和发展.但环境领域的法学者和实践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环境权利包括环境生态平衡权、环境资源共有权、环境生态人格权、环境生态代际公平权、环境精神美感权等子权利,因此,我国应当明确界定环境权利主体,明晰环境权利客体,将环境权利载入宪法,从而使环境权利司法与立法互动,实现公民的环境权利.  相似文献   

10.
环境有多重意义,环境美学中的环境不同于哲学意义、科学意义、实践意义上的环境,它是对审美的人而言的,是具体的,非功利性的。环境美学意义上的环境,作为审美的对象,是景观。环境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环境是综合美,它由多种因素有机构成,而不是各种美堆积。环境美的基本性质是生态性与宜人性。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系统,它不仅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变异着,而且与人积极互动、相互敞开,在与人的变动不居的关系中,不断展现自己的新面目。  相似文献   

11.
所谓投资环境泛指吸引、促进、活跃本地投资的一整个社会经济条件。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多维的社会系统。现实经济生活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因为不仅吸引外来投资最终取决于投资环境的优劣,就是本地企业的发展也同投资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黄南珊 《学术论坛》2003,(5):146-150
近年来,国内关于文化环境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对文化环境的概念内涵、结构形态、基本特征、功能作用以及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实现途径等进行了全面探讨。文章对此加以简要述评,并对今后文化环境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出了三点建议,即立足于环境思维和环境本体意识,着重于"怎样建"的现实问题,致力于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3.
环境社会学: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社会学自身在学科定位上的混乱引起了主流社会学的各种质疑,这也导致了环境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及其研究成果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环境与社会之间建立相互关系的中介是人们的环境行为,环境问题是人们环境行为一个不良客观结果。因此,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应该是关于人们环境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及其社会学阐释。对环境行为进行社会学阐释,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结合社会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特定社会中的人们的环境行为,探究这些行为的不同类型、社会根源、环境影响等,并依此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得以延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环境行政执法不力是导致我国环境公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环境质量状况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唯有在环境行政执法体制之外建立起环境公益诉讼这一新的监督方式,才能平衡环境公益保护中污染企业与公众的参与力度和救济途径,以此督促环境行政执法远离“寻租”,并矫正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系,最终达到提升环境行政效率、保护环境公益的法制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少妮 《社会科学家》2006,(Z1):241-242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意识到环境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几乎都把重点放在了环境教育上,力图通过环境教育来实现全体人民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我国也不例外.各个国家通过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并且使这种意识和素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意识到环境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几乎都把重点放在了环境教育上,力图通过环境教育来实现全体人民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我国也不例外。各个国家通过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并且使这种意识和素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的设立作为顺应生态文明时代要求而设立的崭新审判模式,其与现行审判机构有着不同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对现行审判模式的反思和补充,还是对现行审判模式的超越和变革,它不仅涉及审判理论的重构,也涉及具体审判模式的创新,为传统审判制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审判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试论环境行政裁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目前由环境侵权引起的环境民事纠纷数量激增,传统的解决机制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纠纷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学界至今所做的研究亦多流于形式。从环境民事纠纷的产生根源———环境侵权方面进行分析,针对环境民事纠纷的特点熏探讨新的解决方式———环境行政裁决,也许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9.
论环境成本及其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成本是环保部门、环保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为保护环境、治理环境和建设环境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的货币表现。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成本的不同分类和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环境成本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强制性、波动性、动态性、低经济效益性、高生态效益性、高系统效益性及边际成本的无限性等属性。  相似文献   

20.
臧辉艳 《南方论刊》2008,(2):63-63,59
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最早制定国家环境教育法的国家,通过立法和严格规范的管理模式来保障环境教育是美国环境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这对制定我国的《环境教育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