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每一篇说理文总是由思想、逻辑和语言三个要素组成的。说理文的逻辑要素即逻辑形式,包括论证结构和篇章结构两个部分。篇章结构是各种文体所共有的,而论证结构则是说理文所独有的。论证结构指的是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回答的是“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也叫理由、根据,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方式是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时所运用的推理形式,回答的是“怎样证明”  相似文献   

2.
议论文是不是都由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要素组成?是否都有中心论点?一些讲议论文(有的称论说文)的写作和教学的教材、文章,几乎都是肯定的.讲议论文的写作知识,几乎都只讲怎样确立中心论点、怎样选择和运用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和推理;讲述议论文教学,介绍阅读、分析议论文的方法,大都主要是讲怎样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却有为数不算太少的议论文,执教者很难用“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一套理论为指导作出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写作学界一致把论点、论据和论证作为议论文三要素的通说是不确切的。因为,议论文的要素应该是有形的文字实体,论证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不能与论点、论据并列。三要素应该是结构要素,即论点、论据和结论。论证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它包含在论据之中。因此准确确立议论文的结构三要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议论文指导理论,是主张“一篇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即所谓“三要素”论的.近年来,不少同志从议论文具体实际出发,对“三要素”论特别是其中单一的“论证方法”提出了异议.老彭指出:议论文有不同论说方法,“有的用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的方法;有的用具体说明、阐释,进行论述的方法;更多的是将逻辑推理和说明、阐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西南师院函授教材《论说文及其教学》,1977年印).陆鉴三提出:“事实上却还有这样一类议论文”,它“不是在运用逻  相似文献   

5.
对于“论点、论据、论证”的议论文三要素理论即“论点说”应如何看,这是当前许多语文教师讨论的话题。《语文学习》1991年第9期余绍秋《向“论点说”开一炮》的文章认为:“论点说”“无视文章的性质,尤其是无视议论文的性质”,“无视所有名家名篇议论文中都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篇议论文的思想认识即道理并不是一点,而是一连串”;“论点说”把“议论文教学引进了一条死胡同”。因此他要求“废止‘论点说’是当务之急”。作者的看法是科学的合乎实际的还是肤浅的脱离实际的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并与余绍秋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因此,写议论文时,常常要运用事实材料作论据论证论点。但初学议论文的同学多是原原本本引用.以叙代议,结果不仅减弱论据的作用,甚至淹没了论据.成为“无效”的一堆废铜烂铁。议论文的叙述材料,目的是为了说理,只要它能达到说理、证明的目的就行了,事例本身是不必用许多笔墨的。而且一则事实材料的含义往往很丰富,叙述事实作论据时,就只能考虑“取其一点”,这才能集中火力真正有效地证明论点。  相似文献   

7.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三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论点是基础,是文章的灵魂,议论的中心,因而,写议论文,先要确立论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确立,是建立在审题基础上的,不能随心所欲,换言之,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总是由文题(或话题)和材料而来,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审题立论,就是认真研究文题(或话题)和所给的材料,就一定的问题发表见解和主张,提炼并确立中心论点。一般说来,议论文的审题要做到全面透彻,立论要做到深刻稳妥,具体应遵循正确性、鲜明性和时代…  相似文献   

8.
一篇规范的议论文,通常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而论证恰恰是议论文的主体和精华部分。论证通过内在的逻辑分析的链条把论点和论据紧密衔接,使二者有饥地结合。但是,许多同学的议论文偏偏少了它,只有两要素——论点和论据,即提出论点,举出事例.就得出结论了。这种简单堆砌论据(事例)的文章给人油水分离、隔靴搔痒的感觉,使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议论文是一种议事或者说理的文章。常见的议论文都含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写作议论文时,应首先审清题意,确立好论点,亮出自己对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的提出,必须正确、鲜明。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所谓鲜明,就是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决不含糊。  相似文献   

10.
议论文     
《阅读与作文》2007,(3):44-46
写法指导 议论文是用来论述某个道理,阐明某种观点的一种文体。对议论文的要求是: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是指需要证实的问题;论证是指阐述道理以理服人;论据就是用于论证的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和证据。写议论文的方法可归纳为:归纳法,推理法,对照法和驳论法等。 议论文中的记叙和描写是为论点提供根据的。因此,记叙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相似文献   

11.
议论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从逻辑的角度说,“议论文就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说明道理,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文章”。(《苏联的作文教学》第274页)议论为其基本表达方式,论证作为主要表达手段。因为议论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常用文体之一,所以对议论文的研究一向比较重视,专著、文章都比较多。但是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中,仍然有不少的教师、学生,对议论文教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弄不清楚。比如,当讲到论题(或“论点”)、论据、论证(或“论证方式”)是议论文的三个构成要素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质疑,这三个要素与序论(绪论、引论)本论、结论这三个构成都分,有什么不同?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生的质疑引起了我的思考,也是我写  相似文献   

12.
议论文的关键在于说理。说理是证明文章观点必不可少的手段。议论文写得深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析说理能力。可是不少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奉行“理不够,事来凑”,常常只记得摆事实,忘了讲道理。于是一篇议论文便成了事例的罗列,材料的堆砌。这样的文章,又有何理趣可言?更谈不上为文的深刻性了。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得论理,并要把道理讲深讲透,如何说理,方法众多,比较常见且讨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从假设的情形分析即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难得糊涂》一文中这样写到:如果我们可以有…  相似文献   

13.
写一篇新闻评论,论点确立了,也有了论据,用什么方式方法把它们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篇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这就是“论证”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叫论证?从形式逻辑来说,论证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即观点和材料相统  相似文献   

14.
“该”字古今义的继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谈到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有一段话:“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只当‘完备’讲,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 “该”字在上古和中古是不是“只当完备讲”,这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许慎《说文·言部》:“该,军中约也,从言亥声。读若心中满该。”段玉裁注:“凡俗云‘当该’者,皆本此。”但《古代汉语》的编者否定了这一训释。理由是“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15.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读〈画蛋〉有感》,要求考生仔细阅读短文《画蛋》,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具有一般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它的论点是从所阅读的文章里分析归纳出来的;它的论据一般来自生活实际,特别是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或实践,它不一定要对论点展开全面的系统的论证,重点在谈作者自己的感想和体会,通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这种文体对考生来说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论证方法”的提法不统一。如初中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对“论证方法”的介绍是:“有的议论文较多地根据事实进行论证。……有的议论文,主要通过讲道理进行论证。……还有的议论文,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上面介绍的是三种最基本的,是就其主要方面来说的。”而  相似文献   

17.
我和周烽同志的拙作《从‘斯’字看论语》一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六期后,该刊编辑部转来杨剑桥同志《关于‘斯’字词义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杨文)。杨文否定了我们所肯定的‘斯’字应当是动词,作分析之义解的论断,论据有四点,兹一一答复如下: 杨文第一个论据:“《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说文》确实探究的是字的本义,然而先秦的字义实际上就是词义。张世禄先生写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5页上说:“‘字’是和‘词’紧密联系的。我们阅读任何作品,必须坚持‘字不离词’的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19.
“禽”字与生死攸关──与陈汉平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读了陈汉平先生《“禽”字与生死无干》一文(以下简称陈文),颇受教益。陈文认为“列《禽庞涓》于《齐孙子》(即《孙膑兵法》──笔者注)之首,是不够严谨”,“《齐孙子》的整理者还以为‘禽庞涓’是指生禽活捉,与自刭或被杀不同”为非,甚是。但我们不敢苟同陈文的“殊不知禽字意义推指捕捉俘获,与所含获者之生死无干”的论点和“其实,《史记》与《齐孙子》所载并无矛盾”的结论。我们且不论证陈文的“殊不知禽字意义惟指捕捉俘获,与所禽获者之生死无干”的自相矛盾,我们只论证整个论点及其论据之误。自《孙膑兵法》整理小组…  相似文献   

20.
读后感,是指读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一般性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什么人的什么文,有怎样的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