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吕不韦是投机大商人,同时又是善于搞政治投机的大野心家。他猎取贏利“无数”倍的“建国立君”的政治大买卖(《战国策·秦策五》),当上了秦国的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战国策》作“食兰田十二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政治野心家的前身是游士,是春秋战国以来象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等等一类游士而兼商贾的人物。换句话说,这一  相似文献   

2.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标点汇注本《战国策》(下称“今本”),是由清版本校勘学家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本嬗变而来,益加精勘,优于别本。无奈“《战国策》一书,汉代已无完本,刘光禄校定之三十三篇,是时去战国之世未远,巳叹为错乱相糅莒。”(郭希汾《战国策详注》)乃至今本,疑误甚多。笔者援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之,旁及《史记》、《韩非子》、《读书杂志》、《札迻》诸书,拨疑正误,兼下己意,为《战国策》校读记。今取二十九则属文托出,就正于名家通人。  相似文献   

3.
1984年5月24日我写完《(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溪生诗集序)》,万余字篇幅,刊于《西北师院学报》]985年第一期;后来又作了补论,写成《锦瑟为李商隐诗集序》一文,刊于1985年第三期《艺谭》。拙著“诗序说”中,曾列出六项证据,证据之六,即当代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机李商隐《锦瑟》则作者自送,颈联象“神思”,腹联象“作性”,两备一贯;别见《玉溪生诗》卷论《锦瑟》。(第三册第1184页。)钱先生虽只讲了《锦瑟》两联,已透露出他也认为《锦瑟肉描绘创作构思有关,为义山自道创作甘苦之作,这与明清二代认为《锦瑟》为义山诗集序…  相似文献   

4.
《全唐诗》杂考(二十)胡可先卷五七八温庭筠《送陈嘏之侯(一作候)官兼李常侍》,按作“候”非是。《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江南道五》福州所属有侯官县,北至州郭二里。《全唐文》卷六○《陈嘏小传》:“嘏,字君锡,莆田人。开成三年进士,累官刑部郎中。”莆田属泉...  相似文献   

5.
《宋书》考疑(十)丁福林《卷六十人·武二王传》封益阳县侯,食邑二千五百户。(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1808页)按:徐遗宝之封侯,在元嘉三十年孝武帝攻灭元凶助后,本书《沈庆之传》载是时孝武封功臣诏云“遗宝益阳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与此作...  相似文献   

6.
薛立芳 《兰州学刊》2008,(3):127-129,124
《诗序》的作者问题是诗经研究中的一大公案。而毛亨作《序》说在诸多争论中始终居于主流地位,具有相当的影响。但主张这一说法的学者却一直未能解释《序》、《传》间不合的矛盾。事实上,清初著名学者毛奇龄曾对这一问题提出过十分精辟的见解,却始终未受到学界重视。他不仅指明《诗序》本是《毛诗故训传》的一部分,即“故”和“训”,因而其作者同为毛亨;并且解释了《序》、《传》不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评《中国农业史》任怀国吴存浩先生的新著《中国农业史》,以200多万字的篇幅全面而系统地描绘了中国农业自原始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发展轨迹,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是一部“深刻总结和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及经济发展历史的开山之作”(郑佩鑫《序》)。《农史》在...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是人们常见常用的书,可是对此书名称的理解历来颇不相同。为此,不妨也谈谈个人看法。《山海经》原为说图文字,前人已有论述,如明代杨慎的《山海经补注序》、清代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序》。我认为,既然是说图文字,它应当随图行世,最初未必有其名。不然,先秦诸子如《庄子》、《吕氏春秋》时见引用,为什么都不说出自《山海经》呢?查《隋书·经籍志》云:“汉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这是唐朝人据当日所见《山海经》写本而作的追述,并不能说明秦朝已有该书名称。但它所说…  相似文献   

9.
《诗经》最晚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最晚之作是哪一首?历来众说纷坛。《毛诗序》认为是《陈凤·株林》。《序》云:“《株林》,刺灵公也。淫乎真姬,驰验而往,朝夕不休息焉。”据《左传》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598年。《韩诗外传》认为最晚之诗是价出风·燕燕》。这是一首写卫定姜送其儿媳大归的诗,时在公元前558年。较之《陈风·株林》晚40年。梁启超先生亦主此说(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二《分论》)。清王夫之则主张《秦风·无衣》是秦哀公为申包前乞师而作。其《诗经稗疏》云:“《春秋》:申包管艺师,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人刘向《新序》亦云然。《吴…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校勘一则黄南津《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对曰:‘不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老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此段文字,鲍彪...  相似文献   

11.
李世萍 《兰州学刊》2008,(2):174-176
郑玄对《毛诗》大小序作了大量的注释,包括解释字词句、申述序义、补充史实、说明人物和名物制度等,有时还引用经典和纬书。那些不加注的序文则多与郑玄的解《诗》思想吻合。郑玄注序而不加“笺”的事实表明“笺”的体式特点就是表识见于其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许多历史著作常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这些历史著作不是以纯粹客观的、“忠于史实”的、毫无“虚构”的笔法写作而成,而是常常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展现历史风貌、反映历史真实的。因而这些史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成就并称于世,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提供了范例。我们认为。先秦的许多文学价值较高的史学著作均可作如是观。如《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尤其是《战国策》,其历史价值尽管人们褒贬不一,但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还是为人称道的。诸如“繁辞瑰辨、烂然盈目”“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之类,见出人们对《战国策》的推崇。但人们似乎还没有充分注意到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小说因素。本文试图探讨《战国策》的小说因素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期引起方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宋书》考疑(七)丁福林《卷七十六·宗悫传》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1972页)按:“左卫将军”,《南史·宗悫传》同。今考本书《沈庆之传》载孝武帝即位后之封功臣诏,有“新除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宗悫”(20...  相似文献   

14.
《唐勒》、《小言赋》和《易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是以十翼为孔子所作。对此说表示怀疑的,始于北宋欧阳修的《易童子问》,而清人崔述作《洙泗考信录》,专有《辩作<易传>之说》一篇,论之尤详。近人论《易传》作者,多援崔氏之说,但也有加以驳正的。如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其《孔子世家》考证引崔述语,逐条反驳,并历引《战国策·秦策》蔡泽语、宋玉《小言赋》、《荀子·大略篇》、《礼记·乐记》、《韩非子·外储说》、《新语·道基》等篇及《淮南子·缪称》,证明《易传》流行久远,为各家引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序志》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理论重点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运用”①。正如有些论者所说,“用心”之说,源于陆机《文赋》,但是刘勰却并不仅仅满足于再写出一篇《文赋哪样的描述创作经验的论文,他的理论目标显然更为宏大。在《序志冲,他对包括《文赋》在内的几部“近代论文之作”进行评价:“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人流别》精而少巧,做林》浅而寡要。”这些著作的共同缺点是:“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法,无益后生之虑。”刘勰显…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是秦相国吕不韦招集其门客编纂而成的。吕不韦(?-前235),战国末阳翟地区大商人,《战国策》记载为濮阳人,家累千金,当时秦国正是昭襄王当政,吕不韦以非凡的商业眼光,进行政治投机,千方百计营谋,使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返回秦国,并最终登上了秦国的王位,即秦庄襄王。他聘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子楚也只执政三年,死后十三岁的太子政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他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当初,吕不韦在邯郸独具慧眼相中的“奇货”,果然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名利双收,这个…  相似文献   

17.
在《史记》与《燕丹子》成书之前,荆河的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战国策·燕策》对此也有较详细记载,司马迁及《燕丹子》的作者塑造荆何形象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史料、传说取舍、辩证、加工的过程。《史记.刺客列传》有失荆河的部分(以下简称《荆轲列传》)与以《战国策》为蓝本的小说《燕丹子》皆以“刺秦”为叙事焦点,叙述着一个大致相同的事件,大致相同的过程、但是二者的叙事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前者追求严谨平实的史传风格,后者则向小说笔法靠拢。细加辨析,两种文本大致在叙事结构模式、塑造形象的着眼点、作者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由欧阳修延誉奖引而蜚声文坛的北宋文学家曾巩,以散文名传于世,身跻唐宋散文八家之列。他的散文,风格稳健,叙事议论委曲周祥,词平语淡而思绪明晰,作品为数众多。《战国策目录序》、《寄欧阳舍人书》、《南齐书目录序》、《墨池记》、《宜黄县县学记》,《醒心亭记》等,均是久传不衰的名篇。其中《墨池记》,以历史轶闻为题,  相似文献   

19.
王化平 《北方论丛》2020,(1):16-22,78
通过分析《毛诗·魏风》《唐风》诸篇的诗旨和安大简自身的特点,认为安大简《侯》《魏》两部分内并无“误置”现象。又从战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并结合诗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诗”特点,赞成安大简《魏》之所以抄写《毛诗·唐风》中的诗篇,当与战国时期魏国国力强盛、占有晋国故地相关。由于抄写《唐风》诗篇的部分被称为“魏”,因此,抄写《魏风》的部分就不能再称为“魏”,必须改题。从《毛诗》诸国风的命名逻辑看,“侯”极可能是地名。不过,若考虑到安大简的特点,“侯”为爵位也未尝不可。从安大简《侯》《魏》的特殊安排看,它无疑是一个改编本,其底本与《毛诗》应该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作为战国典籍,在思维上具有发散特征,主张注重对形势的顺应和改造,言辞上磅礴恣肆,较之战国时代其他典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作者由《战国策》4种“势”的情况中的地势,引出了“地理势能”这个新概念,认为地理的分裂造成了这种潜在的蓄势力量,从而形成了战国中的外交合和力与张力,对策士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并因此造就了《战国策》中的一系列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地理势能与4种“势”的关系,其中地理势能与时势、事势是并向的,与人势是对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