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为何采取激烈的方式批评蒲鲁东 ;蒲鲁东为何沉默 ,其在沉默中作出了怎样的反应 ;蒲鲁东为什么未作出公开的回应 ;蒲鲁东在读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时所做的批注中透射出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是在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新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新哲学的经典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二是在1859年写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后者与前者的差异在于,通过《资本论》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从纵向"内在贯通论"和横向"内在贯通论"两个维度来看,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当代物质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影响《资本论》的理论效力,《资本论》依然是我们批判和改造当今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批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批判方法陈胜云(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1846年蒲鲁东出版了《贫困的哲学》,其中,他以哲学形而上学对经济史实的注释掩蔽了历史现实向社会批判的敞开。籍此,马克思在1847年作了《哲学的贫困》以示与蒲鲁东不同的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为回应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作了《哲学的贫困》。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批评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立场,更重要的在于,它为《资本论》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外在的抽象经济范畴的研究,而是以经济范畴为中介的"物与物的关系"下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关于共产主义的人类范畴文明的大逻辑。  相似文献   

5.
<正>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第一次自称自己是经济学家,并用自己刚刚形成的哲学思想去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和哲学方法论的重要著作。1880年,他在《关于<哲学的贫困>》一文中写道:“我们所以要重新发表《哲学的贫困》……是因为:在该书中远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248页,以下凡引自此书的,只注卷页)。  相似文献   

6.
蒲鲁东在关于社会进程及人类理想目标之实现道路等问题上的解读路径与马克思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是完全站在抽象法权的基础上来进行理论运思的。蒲鲁东根本瞧不起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进程之本质的思路。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一方面彰显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良好运用,从而使他的这种批判显现出很强的针对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经济学研究水平滞后的前提下,马克思尚无法清晰地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历史理论,他在批判蒲鲁东时沿用了在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时已形成的阐述思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深层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第一次公开问世.正确把握<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的"矢"与"的"的关系;新世界观的"创立"与"公开问世"的辩证关系;以及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唯物史观是<哲学的贫困>新世界观的核心,对蒲鲁东唯心史观的批判,本质上也是对西方整个政治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要害是对经济范畴本质的揭示和科学规定.采取论战形式将新世界观公开问世,是由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之历史演变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杨楹 《天府新论》2015,(2):16-22
从蒲鲁东的理论视野来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并且其理论支撑与内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因此,蒲鲁东判断,作为"矛盾的体系"之经济学中的"哲学"是"贫困的"。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以蒲鲁东为直接批判对象,而处处都将批判指向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观念论哲学。在批判的过程中,深刻地阐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波普尔的理论架构中,波普尔按照他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与逻辑、方法原则与标准来审视社会科学,包括历史科学,进而对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验"、"社会规律"都一一加以否定,其目的是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原则和逻辑来建构"社会科学"。"理论"要超越"贫困",就必须坚持理论面向现实生活的根本原则,抓住现实生活或时代的根本问题,一言以蔽之,"理论"必须以"真实的问题"为指向,方可彰显理论在批判现实、建构未来之途上的革命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对于古典自由主义与人道学派和无产阶级理论家贫困观(即弱势群体思想)论述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的弱势群体思想为我们解决弱势群体、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即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只有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公正的、合理的,我们才能最终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0.
1 1847年7月,马克思发表了一部题为《哲学的贫困》的论战性著作,直接针对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蒲鲁东所著的《贫困的哲学》一书。两部著作中关于经济、哲学理论方面的重大分歧以及两部著作在当时所引起的重大反响,已逐渐为今人所淡忘。然而,今人却没有忘记接过“贫困”一词来描绘、修饰乃至定性哲学。这些年,先是有人对我国哲学现状颇有微词,接着对哲学不满的情靖日见高涨。各种评说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词汇便是“贫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直接从分工和分配这一主题入手,在将经济学和哲学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上,为建立新的唯物史观的人的哲学奠定了初步的但又是永久性的基础.在此之后,马克思的经济学和哲学研究在不同的著作中虽各有侧重,但两者一直都是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并在最终创造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创新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与邓小平的改革理论———纪念《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年周年孙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编者的话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21,(4)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货币章"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达里蒙、蒲鲁东等人的批判,一方面渊源于他同蒲鲁东的个人交往,以及贯穿他研究始终的同蒲鲁东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论战,另一方面也受到了1857—185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他这一时期对危机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货币章"当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货币和价值理论,并试图在其中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性本质和危机的出路。此外,相比《哲学的贫困》,"货币章"中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与对自身价值理论的阐释,都有了重要发展。关注这一文本中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构,对于重新思考马克思与其同时代其他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异同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资本论》哲学意蕴的探讨都是从唯物史观例证和方法论制定两个角度入手。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资本论》中的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和价值论哲学意蕴。从哲学求解终极关怀问题的初衷出发,反驳割断《资本论》与一般哲学关联的研究倾向,探索《资本论》对哲学四大问题域的破解,展开《资本论》与其他哲学、学科的对话,揭示出《资本论》内蕴的人类终极关怀的"一般哲学"旨向。  相似文献   

16.
我所理解的哲学的贫困,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半个世纪中的相对停滞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贫困,并非说它在半个世纪中没有任何一点发展和进步,停滞是相对的,不能说是绝对的。但是,从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重大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现时代,其生命力在衰弱下去。停滞虽然是相对的,但却是严重的、长期的,在我国至今还没有见到停滞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国内哲学界关于《资本论》哲学性的确证方式大体上有两种:"应用论"的确证方式和"视域论"的确证方式。将《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等同于"哲学知识"研究至今仍然是难以拨去的思想迷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全部理论活动(包括哲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从结构上看存在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各种具体的思想观念)之分。《资本论》中的科学(实证)活动不是自足的,其得以展开的前提——基本范畴和原则是由哲学(思辨)活动提供的;同样,哲学(思辨)活动也不是自足的,反思思想最终是为了构成更合理的(关于世界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并不存在哲学活动与科学活动谁取代谁的问题,但却存在哲学活动的结果能否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条件的问题。当下相关研究应在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的基础上,以哲学的提问方式、表征方式和思想方式进一步推进《资本论》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继把唯物史观划归为马克思历史观的最低纲领之后,丛大川先生在《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吗》一文中,进一步把唯物史观划分出马克思的哲学观念,而称之为“实证科学”。丛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目的在于彰扬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观,丛先生先是把人的自由发展观确定为马克思历史观的最高纲领,这次又宣称“人的自由发展观才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然而,笔者以为,彰扬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观本是件值得称赞的事,但是此举并非一定要以降低唯物史观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代价。如同笔者已经证明马克思的历史观并无最低最高纲领之分、马克思的历史现只有唯物史观一个纲领一样,在本文中,笔者则要证明:唯物史观跟人的自由发展观一样也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虽然两者在马克思的哲学观念中所处的层次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前期"改变世界"思想的逻辑必然结果。《资本论》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最终完成,它所揭示的"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现实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契机。《资本论》所建构的"批判的辩证法"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我们必须直面存在于我们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历史间距 ,承认理论的“可能性”高于理论的“现实性”这一理论演化规律 ;马克思哲学的最为杰出之处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具有巨大潜能和生命力的思想“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为后人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和创造空间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任务就在于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 ,去挖掘和发挥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