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的当代价值,积极引导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发展方向,对于丰富蒙古族宗教信徒的精神需求,促进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社会之中,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成就了宗教,宗宗教一旦形成就不可避免地反作用于社会,它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正向功能和积极作用,这也是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所无法替代的。盘点2012年国内的宗教热点问题,深入剖析各宗教热点的发生缘由、外部表现和内在本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宗教的发展规律、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解,对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无疑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社会之中,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成就了宗教,宗宗教一旦形成就不可避免地反作用于社会,它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正向功能和积极作用,这也是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所无法替代的。盘点2012年国内的宗教热点问题,深入剖析各宗教热点的发生缘由、外部表现和内在本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宗教的发展规律、社会功能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解,对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无疑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社会成员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和谐一直是主旋律,应该说除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宗教文化对社会和谐也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宗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更多地表现为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5.
傣族的宗教文化包括其原始宗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它是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传统人居环境的营造中,宗教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本文试图探析宗教文化对傣族传统人居环境中社会、自然、农业生产、村寨布局等方面的影响,挖掘傣族传统人居环境营造中的生态智慧,展示傣族地区人、神、自然和谐共聚的内因所在,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宗教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宗教作为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古已有之,是不同宗教文明交往历史长河中的主流。虽在西方文明史上,确有不少借着宗教名义发动的宗教战争,但宗教对抗不是人类发展史的本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多宗教信仰国度,文明之间、宗教之间也曾很好地实现过对话和融合。中国自古"汉唐气魄"为标志的文化包容性,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国家胸怀。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多种宗教和平共处,一直远离宗教冲突和战争。宗教本身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使它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几乎都与民族、宗教问题相关联。宗教问题涉入民族问题当中并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将对社会稳定、国际关系发挥长期的影响作用,各国应该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强宗教文化的交流,促进宗教间的平等对话,使宗教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良性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宗教和经济关系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绍华 《民族论坛》2006,(10):17-18
宗教和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理论上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客观全面地认识宗教,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积极有效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试对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分析。一、关于宗教的本质问题要在理论上对宗教与经济关系这一问题作出解答,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宗教或者说宗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一宗教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客观地讲,在我们传统的宗教理论中,对宗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有误解的。其原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10.
郎维伟  周勇军 《民族学刊》2015,6(2):34-39,99-102
藏区的宗教文化既独特,又多元。在嘉绒藏族的村落社会中呈现出两种传统宗教,二者并不排斥,村民都接受和认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两种宗教同时存在是一种大小传统的关系,它们互为补充,在互动中共存。通过村落社会的微观场景来观察村民的信仰文化,有助于对嘉绒藏族底层社会宗教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适应观,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以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和途径的观点。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宗教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党和国家要加以积极引导,这种相适应是有差别的相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是引导相适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叙述了苯教的现状、苯教寺院的分布及其历史和文化原因。重点阐释了佛苯两教在显宗方面的融合,尤其是在内道关键教义上的融合完成了这两个宗教在教义上的最终合流,提出了苯教这种与传统藏族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的融合和顺应实际上减少了不同文化传统和思想流派之间的摩擦,起到了积极的社会效应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3.
原始宗教是人口较少民族传统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文化传承方式、过程、内容的控制;对刀耕火种农业模式正常运行的保障作用;对社会的渗透与控制。随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中断、农业生产领域技术的科学化、传统社会控制模式向以现代法理秩序为主导的转变,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明显弱化。  相似文献   

14.
西藏传统文化作为从农牧为主的自然经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宗教型、伦理型文化,具有毋庸置疑的优秀成份,但同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这些缺陷,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着广泛的负面影响,成为历史前进的包袱。一、宗教观念与宗教思维中的消极部分在藏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对民族文化发生决定性影响的莫过于宗教。因此,沉淀于藏族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就是宗教价值观。无论是在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农奴制社会,藏民族的生活总是与宗教联为一体,密不可分,特别是佛教传人以后,与苯教相融合,使其几乎变成一种生活宗教。藏…  相似文献   

15.
西藏社会正在由一个传统宗教型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开放式的经济型社会。对其而言,由现代化引起的系列变迁(物质生活、制度文化与精神传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体验,也是一类不可重复的民族经验,其中既包含大时代的共性特质,也富有本民族的个性差异。现代变革促使西藏社会及时地进行文化自觉,并对当下诸多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命题提供自身独特的丰富经验与实践之道。  相似文献   

16.
古代宗教与一定的民族共同体联系在一起,是这些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早期阶级宗教的民族特征明确无误地表现在其命名方法上,这种命名方法通常与流行这些宗教的民族共同体的名称密切相关。民族宗教(或者如谢苗诺夫所说的“传统仪式宗教”)是在地区的土壤上产生的。它涉及居民的劳动、家庭和社会生活,因而各种仪式非常丰富。这些仪式成了古时居民  相似文献   

17.
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根植于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的宗教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民族成员的政治认知与政治评价,并成为乡村政治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乡村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嘉纳文化是玉树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 ,它以嘛呢石堆、宗教庆典、歌舞为表现形式 ,旨在宏扬佛法。历史上 ,嘉纳文化对玉树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信教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宗教大都主张仁爱、慈善、和平、包容,我国五大宗教中各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和优秀文化。宗教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如:净化人心的道德教化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慰藉心灵的心理调适功能,促进人心安定,社会安宁;"和而不同"的社会整合功能,促进社会民主法治,社会和谐;崇尚  相似文献   

20.
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可以将宗教理解为信仰性资源与合法化规则的神圣同盟。教理教义是宗教的合法化规则,教规、戒律、禁忌是宗教的支配性规则,宗教仪式是宗教的表意性规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减弱宗教合法化规则中的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加强宗教表意性规则中的文化功能,发挥宗教支配性规则中的伦理规范功能和心灵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