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兆言随想录     
想当官女作家张爱玲写文章,矛头所指,大都是旧社会的人和事。记得她有一篇文章,说在路上看见警察恃强凌弱,欺负拉车的,顿时产生一个念头,想自己如果嫁了一个市长,便可以理直气壮跳出来,打抱不平,恶狠狠训斥那警察。想象书呆子兮兮的张爱玲,煞有介事,大摆市长太...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作为在当代文坛非常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可以说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人和她的作品一样极具魅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她对苍凉世界细心的捕捉,然而因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影响了大陆学界对她的研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从这以后,学者们对张爱玲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张爱玲的作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因为张爱玲的作品中,不论是选材方面还是语言风格方面。都带有她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自古以来看重家庭,很多人家里都有"传家宝"。它记录了家族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承载着祖先为人处世的原则;它汇聚家族文化,教育一代代后人;它潜移默化融入社会,凝聚成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它作为精神原动力,推动国家和民族披荆斩棘、开拓创新,不断追求进步与美好。  相似文献   

4.
身体是文化社会的铭刻,张爱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成一个奇异的存在,她对于女性身体的呈现是有着深厚文化与社会意义的。她笔下的女性的身体多是美丽的,但是却伴着病态。这与女性的社会文化身份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将以张爱玲笔下的三个人物曹七巧(《金锁记》)、柴银娣(《怨女》)和霓喜(《连环套》),为例,来分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个渐行渐远的身影,蓦然间转身回来,突兀于我们面前。我们不免吃惊,不免手足无措,因为全无准备。其实,应早有准备的。我们知道傅雷对于张爱玲的作品的解读,张爱玲并不以为然。对于另一个人的解读,她却满心欣悦,还有服膺,因为“懂得”。因此,我们开始期待读此人的作品,印证。此人便是胡兰成。关于胡兰成,许多传说,许多褒贬,大多关涉他的人生际遇以及人品。《今生今世》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从林语堂、梁  相似文献   

6.
他们之间的恋情,注定是开在伤口上的一朵玫瑰,爱虽真,却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为了曾经的一场爱,她选择了等待,当青春不在,韶华将逝之时,她终于守到了云开见月明。她系出名门,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才女张爱玲,自幼骨子里就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她出过国,留过洋,集容貌、才情于一身,拥有万贯家财,然而她的爱情,却如寒露打湿的蝴蝶羽翼,质实沉重,轻盈不起来。  相似文献   

7.
喜欢读书人     
玉明 《公共关系》2001,(12):69-69
早几天上街,在书店偶遇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孩。女孩对张爱玲和琼瑶作品的评价非常到位,很多观点与我这个吃了二十年文学饭的人不谋而合,我不由得对她刮目相看。女孩长得并不漂亮,而且素面朝天,穿着也极朴素,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美眉”。我欣赏她,只是因为她是读书人。  相似文献   

8.
贵族的兴衰     
有人说上个世纪惨淡经营于文坛的张爱玲是“最后的贵族”。可无论家、国,还是天下,这些往昔贵族的社会担当,她都从未挂虑萦怀。在真正的贵族所特具的思想、道德自由及美学观点中,张只是因为家庭出身的特殊性在美学趣味方面耳目濡染并承接了一些遗绪,加之久居沪上熟谙大都市的市民趣味,将两者调和衍生出一套以生活的审美化来超越世界的观念与情调,后经那位负心人、被时人骂作汉奸的胡兰成的阐扬,遂为当代的小资们所乐道。至于她自己,非但不以什么贵族自诩,反而认为只有现代的工商大众社会,才“毕竟是我们的,我们觉得它亲”。说起来还是胡兰成给她的定位来得准确,张爱玲不过是民国乱世中的“临水照花人”。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有美妙的文字,更有其所特有的悲剧美。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为研究对象,从分析《金锁记》、《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和她们的悲剧命运入手,解读张爱玲小说主题以及其对女性人物塑造上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孙家与张家的两层亲戚关系我之所以称张爱玲为表姐,因为我们孙家与他们张家有两层亲戚关系。首先,我的父亲孙用岱(蔚青)是张爱玲后母孙用蕃的亲弟弟,我们全家及很多孙家人与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过从甚密,自然,这令张爱玲很不高  相似文献   

11.
某报刊上印着一行醒目的标题:"爱君子还是爱才子?"源自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和他跟张爱玲的爱情.我觉得张爱玲要算是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才女之一.她才像真正的不死鸟,即使真的抽身而去,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在她身后吵嚷个不休.  相似文献   

12.
卢毅 《现代妇女》2010,(8):38-42
“公寓”作为一个富含象征意义的名词,见证了张爱玲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境遇,也映现出她不同阶段独特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态度。通过对“公寓”这一象征性语汇的分析,可进一步关照张爱玲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和苍凉传奇的人生底蕴。  相似文献   

13.
张茂渊 《当代老年》2011,(10):36-36
如此旷世奇缘,其主角究竟是个怎样超凡脱俗的人?她叫张茂渊,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才女张爱玲。她留过洋,集万贯家资、容貌才情于一身,她的爱情,波澜不惊却又令人唏嘘感叹。  相似文献   

14.
爱过半世纪     
孑然一身50年,78岁才成新娘。半个世纪的等待,只为那曾经承诺的爱。 她叫张茂渊,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侄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才女张爱玲。她留过洋,集万贯家资、容貌、才智于一身。她的爱情故事,波澜不惊,却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15.
为求发展,远渡重洋1952年,张爱玲化名张瑛,以去香港完成学业为由离开上海申请去香港。她在香港生活了3年,结识了她终身的挚友和相助者宁淇。她在香港也写了一些作品,但她的作品的吸引力已经有限了。她觉得,香港似乎也没有她的前  相似文献   

16.
黎中 《老人天地》2013,(11):24-25
我的太太是个瑞典人,汉语说得还行。她到北京也就来过三四次,对所见所闻总是充满了好奇,同时也以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处理一些人和事。下面的故事有点趣味,反映了瑞典人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对传统的神圣、崇高的母亲形象进行了彻底颠覆,温柔、纯洁、善良的母亲们在她的笔下变成了自私、冷漠的疯子甚至魔鬼,母性被犀利的笔彻底撕裂。  相似文献   

18.
某报刊上印着一行醒目的标题:“爱 君子还是爱才子?”源自胡兰成的《今生 今世》和他跟张爱玲的爱情。我觉得张爱 玲要算是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才女之一。 她才像真正的不死鸟,即使真的抽身而 去,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在她身后吵嚷个 不休。她的绝代才情、她的乱世遇人不淑, 总被人看做不和谐的人生景观。只因为她 所爱的人是汉奸,于是叹者有之,哂者有 之,同情者亦有之。但许多人都承认,胡 兰成之于女人,的确有股魔力。也可稍稍 替张爱玲揶榆一下,她的眼光还是不很 差。不能指望乱世的情缘都成为经典。 前面报章上涉及的爱才子还是君子的 争论是肤浅的。譬如说君子好象就是老实  相似文献   

19.
提到张爱玲,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华丽”和“苍凉”这一类的词藻。精致生活的情调和怀旧的贵族气质,是张作为文化符号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在中产阶级气质的想象热中诞生的“张爱玲热”,我们似乎已经难以分辨究竟是张爱玲其人及其作品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这种想象的需要,还是这种需要为“张爱玲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谈论20世纪中国美术史、谈论长安画派时,我们回避不了赵望云先生.这种艺术史上无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事实本身,就是我们今天依旧谈论赵望云的第一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