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初,当世界各国都在极力摆脱经济危机时,东欧和拉美各国又爆发了货币危机,并且波及西欧各国,随时都可能出现一场全球性的货币危机,中国是否会爆发货币危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货币危机成了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然后介绍了货币危机的理论,分析了东欧各国货币危机的成因,最后分析了中国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并对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建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作为超主权储备货币,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文章一出即引发国际性轰动,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超主权储备货币固然是打破美元霸权的一种可能,但在目前条件下是否可行呢?  相似文献   

3.
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改革,改革的方向包括:对主要货币发行国施加国际约束,加强IMF的作用,设立货币锚,建立全球性或地区性的金融支持系统,解决全球流动性失衡,国际货币体系的过渡等。西方6国中央银行签署货币多边互换协议,是否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方向值得关注。中国要积极稳妥地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加快国内结构性调整,消除金融市场各种风险隐患,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扩大SDR的作用,作为多方推荐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方案,可行吗?对中国国家利益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荣哲 《现代交际》2011,(3):143-143
"大中华区"货币合作的理论研究在最近几年成为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成果对"大中华区"的货币合作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货币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汇总评述,分析了实行货币一体化的必要性与收益,在此基础上对"大中华区"实现货币一体化的步骤进行了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有关,尤其是与美元作为实际上的本位货币但在发行上又不受约束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涉及部分主权的让渡,应分析不同集团的需求,寻求最大公约数。在承认现状、继续维持美元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上,用SDR的价值将美元锚住,可以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有全球途径、区域途径、通过合作直接成为国际储备资产、直接成为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等多种路径。无论采用什么路径,都是人民币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素琴 《职业时空》2008,4(6):10-11
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所普遍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在促进贸易快速发展和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国际收支失衡,造成货币错配风险的产生,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货币错配风险与汇率制度变迁结合起来研究,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货币错配的视角审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2009,(5):29-42
上海作为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目前已基本成形。但是在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大环境约束下,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还远未达到国际化的水平。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定价能力、金融产品数量以及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也未达到国际金融中心的水平。放眼世界,我们发现一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其本币在国际上的可接受程度息息相关。一国货币实现可兑换的过程,往往是一国金融业飞速发展和效率提升的过程。同时,一国只有实现了本币的国际化,才能支撑起一个大国型国际金融中心。本文选择新兴经济体韩国、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来分析本币在可兑换过程中如何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选择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以及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东京来研究货币国际化与金融中心建设之间互动关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货币市场体系。但是,从市场的构成体系、组织结构、市场条件、市场影响及功能发挥来看,货币市场的内在调节机制及相关功能仍然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在央行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间的桥梁作用依然较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应该成为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定价中心,因此,上海货币市场的建设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意义重大。商业银行是货币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对货币市场基础利率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货币市场的基础利率是其他金融资产定价的基础。通过货币市场的运作,商业银行为其他金融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商业银行要积极扩大参与货币市场的力度,为上海同业拆放利率成为我国市场利率的基础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近日,日本央行实施"开放式"的量化宽松政策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引发各国政府的不满。有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日本央行的无限期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而言,无疑是‘捣乱’。如果其他国家竞相效仿,那么货币战就一触即发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这是安倍晋三与黑田东彦的一场豪赌。在这场豪赌中,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激进的货币政策让日本经济走出"迷失了20年",或让日本经济走出近20年衰退的困境。更多企业家关心的是,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会导致以出口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面对市场风云,本刊特约顾问易宪容教授为读者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2~2010年我国货币存量、价格波动与产出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是一个高的货币存量增长率会带来物价上涨的趋势,而抑制物价上涨的根本之策是降低货币增长率;二是2009~2010年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对产出增长的短期效应开始消褪,而价格则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滞胀"风险已经出现,因而中央银行转向降低通胀的一个明确的货币政策规则应是优选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紧缩的大环境下,扩大存款准备金的征收范围,或许在为下一步货币当局下调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留下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朝核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朝鲜和美国就朝鲜的核设施及核开发问题进行过一场政治较量,后来在多方斡旋下,以朝、韩两国在1991年签署《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而告终。此后,在1992年、1994年围绕朝鲜核问题,朝美双方又多次发生争执。在2002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访朝时,朝鲜直接承认其正在进行高浓缩铀核武器开发,由此引发新一轮朝核危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一时间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俄罗斯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面前,无论是改革现有的美元主导货币体系,还是纠正目前世界经济失衡的格局,人民币体制的变化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来自外部可能加剧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中国应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中国政府目前的应对态度显然是比较积极的。这说明我们已经从以前被动的调整汇率水平变成今天主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阶段。从周小川行长提出的超主权储备货币构想,  相似文献   

15.
史征 《职业时空》2002,(6):14-15
1999年1月,欧元作为记账货币(只有现汇,无现钞)正式诞生,经过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整整3年的过渡期运行之后,欧元现钞也从2002年1月开始正式流通。在经过短暂的2个月欧元与欧元区各国原有货币的双货币流通过渡期后,欧元区各国原有货币退出流通,欧元已成为欧元区惟一合法流通货币。欧元区总人口、  相似文献   

16.
近来,在美元持久贬值的大背景下,不少经济体被迫采取措施干预外汇市场,遏制本币过快升值,一时间有关"货币战"的言论甚嚣尘上.到底什么是"货币战"?世界各国反应如何?谁在挑起"货币战"?"货币战"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中国在"货币战"中应警惕什么?"货币战"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货币战"会有赢家吗?在纷繁复杂的声音背后,一些本质问题迫切需要明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Libra数字货币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机制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简单、无国界的数字货币,意旨为数十亿人创造一个便捷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以Libra数字货币的特征、运作方式、跨国影响力及其对主权国家货币的冲击等特点为研究方向,详细阐述了Libra数字货币在金融监管、市场套利等过程中对整个国际世界的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金融结构的影响,在Libra全球挑战中对中国的冲击思考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现有国际货币体制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现代版的“特里芬难题”,即经济多极化和美元储备单极化之间的矛盾.国际社会对储备资产的需求无法单由美国的金融体系来提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表现在以国家为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公共产品缺乏的矛盾.美元周期性的贬值,导致全球资产的波动,资本流动的波动.尤其是目前,发达国家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导致了资产的泡沫.  相似文献   

19.
中美货币战     
"对中国下手,绝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的问题。"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中的预言,在2010年春天,似乎正渐渐成为现实。时下,中美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在此之前,欧元已经落入美国的圈套,深陷危机。在日元振兴遥遥无期的态势下,中国经济的复苏让一些利益集  相似文献   

20.
对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从原来的国家"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模式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