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辛亥革命的发生及其所建立的共和国制度,是与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形成相联系的.1903-1906年,是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形成最为关键的四年,先后出现了四篇由革命派思想家撰写的阐发革命观念的代表性著述,构成了中国革命观念古今之变的主要历史环节.这四篇著述是:邹容著《革命军》,秦力山著《革命箴言》,孙中山著《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朱执信著《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以这四篇文献为中心,开展观念史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观念古今之变的脉络与走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邱若宏 《天府新论》2006,1(5):119-124
辛亥革命时期的科学思潮包含着多重轨迹:一是揭橥“科学救国”旗帜,颂扬科学伟大功能;二是提倡科技教育,主张推广实用技艺;三是宣传科学常识和无神论思想,反对宗教迷信和愚昧;四是以科学公理推导革命,强调革命为求公理。  相似文献   

5.
邓演达的平民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派比较完整的革命理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平民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目的是在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他主张进行平民革命首先必须建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平民政权,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土地革命消灭封建的经济基础,并对文化、教育及社会进行彻底的革新。邓演达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最高水平,但他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其主张不免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正> 一、礼治与法治古代的法治与现代和人治相对立的法治不同,仅仅是与德治相对立的概念。而春秋时代孔子所主张的礼治,是包含着法治与德治两方面内容,并以德治为最高准则的政治思想。也就是说礼的概念涵盖着法的概念,礼治是比法治更高一层次的思想范畴。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有必要追述一下礼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邓正兵 《学术研究》2001,28(9):113-119
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地方派系意识包括"革命正统"观念、"革命策源地"思想和"均权共治"主张.它是拥有辉煌历史和地位的广东人士在革命和权力的中心地位双重跌落后形成,并因派系斗争而强化.它既包含广东人对革命正统和某种政治理念的维护,又常成为派系斗争的政治资源,对广东及全国局势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法思想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为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所创立的理论:革命平民民权独裁制和工农民主专政理论。前一理论不仅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而且在形式、内容上与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非常接近,为这一思想的创立提供了借鉴作用。后一理论不仅指导了中共苏区的立法实践,而且成为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因此,瞿秋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伟大贡献是超时代的,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9.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0.
谢昭新 《学术界》2004,(5):59-67
胡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不仅是文学革命的首倡者 ,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学理论观念 ,而且对诗歌、戏剧、小说的创作均作了大胆的尝试和创造性的实践。相比较而言 ,胡适更大的贡献是在文学理论上。他的文学革命理论 ,不仅包括“诗学革命”理论 ,“戏剧革命”理论 ,而且包括“小说革命”理论。他的“小说革命”的理论观念主要表现在 :肯定了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 ;标举写实主义 ,文学面向人生 ;反对团圆主义 ,提倡新的悲剧观念 ;科学地界定了小说文体 ,规则了短篇小说做法。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罗大正 《齐鲁学刊》2001,6(4):95-99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侨在建立革命组织、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资助革命事业和声援、支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等方面,对辛亥革命做出的了大贡献,展示出海外华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早期的革命家中,基督教徒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而孙中山则始终是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家,基督教的宗教意识,是他们进行革命的肯定性精神力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重要基础则是孙中山所吸收的基督教文化;在总结中国近代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成果,形成了辛亥革命时期文明的宗教政策,即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也反映出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为中国历史的演进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本文主要从思想影响、人事联系等视角探讨辛亥革命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影响,认为辛亥革命事实上是一场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它与孕育中国共产党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从具体人事着眼,辛亥历练则是一干早期共产党人踏上革命之途的共同起点,为之后追求救国救民理想的持续努力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研究略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已百年,对其研究,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开拓新视野。它以革命求共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第一次创立了以中华为国号的现代民族国家模式,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中华民族此重兴的历史进程。孙中山是新中国运动的开创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位具有百年发展思想的革命实行家和思想家。他的洋溢着实践之科学思维的行易知难说,表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务实进取思想,具有学问革命和解放思想的意义,值得当今海峡两岸中华人珍视。  相似文献   

15.
共和革命与法律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1911年辛亥革命所引发的第一次法律革命,旨在实现从封建专制主义法律秩序向近代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历史转变。本文考察了这次法律革命的形成背景,探讨了这一法律革命在国家制度、权力架构、价值取向及法治机理诸方面呈现出来的新变动,从而揭示这一法律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荫贵 《学术月刊》2012,(7):148-155
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是政治上的突变。但从其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来看,例如推动近代中国经济法律法规建立并形成体系,推动机器制造业迅速成长,推动铁路轮船为首的近代交通运输工具和电讯邮政等的发展以及以银行、保险、交易所等新式金融结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看,辛亥革命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辛亥革命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也为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大门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学革命与梁启超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更新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雅 《云梦学刊》2003,24(3):61-66
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了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是中国文学审美理念更新的重要阶梯。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思想对重庆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快了重庆革命青年的成长进程。在孙中山的指导下,重庆的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开展。辛亥革命在重庆的实践表明,孙中山对重庆革命党人的影响深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而且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文学也正是在这时迈开了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历史步伐。从倡导现代民主政体到新民、觉民,再到抬高小说地位的一系列行为,都显示出晚清文学运动与辛亥革命相互激荡,相互映衬的特点。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转折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陈力  张永江 《兰州学刊》2006,1(10):43-46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