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与女性话语理论之间有密切关系 ,女性主义理论家把拉康的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话语与写作的指导原则 ,提出了“女性话语”的概念 ,进入了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新阶段。从无意识到女性话语和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运用拉康的无意识的语言形态构成模式、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与逾越 (transition) ,演绎了女性主义在新旧世纪之交最重要的历史 ,为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写下了别有特色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过程哲学家怀特海与后现代哲学在批判“现代性”的观点上,有不少类似之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哲学传统中连接人类全体经验的基本观点:观念、理想、价值、意义、目的、人格、语言、文化、神,而这些却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批判的对象.通过比较二者,并说明他们对于后现代教育的启示作用,以及可能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后现代"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中,曾准确地预见到此后工业社会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后现代思想,充满着后现代的意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相通之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谋而合。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不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时也必须充分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4.
潘萍 《浙江学刊》2001,(3):122-12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时尚效应,对大众,尤其是对年轻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它使新的青年一代的生活观深深打上了"反规范、反传统"的印记.新生一代们崇尚新的后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差异与多元,拒斥同一,消解中心性,突出边缘化,在新的世纪、新的文化背景下,开辟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创造出新的生活概念.  相似文献   

5.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3,30(2):77-84
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拓展了"后学"研究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蔽,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根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研究中的争论,对后现代激进哲学--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后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轨迹.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詹姆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进行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寻找一种支撑,保持一种张力,形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路向.兼容并蓄中体现总体性与统一性、批判继承中彰显独创性与坚定性的理论风格与特征,使得他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辩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坚定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地位.但他虽然在努力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和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科学性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科学在现代性的形成与历史演变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性部分地决定了现代性的内涵;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将科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批判对象,使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科学性的内涵以及科学的文化价值,并且可以反过来更好地把握后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内部立说各异,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8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社会进程、时代特征和文化样态两种涵义而言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见解大相径庭,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起首要理论核心作用的哲学,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反一切哲学传统,抹煞人的主体中心,是它们的特征;也有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9.
张莉 《社科纵横》2009,24(4):117-119
后现代主义在许多学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社会学理论也遭受着后现代主义批判的挑战。理性应对挑战,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手的批判。是解决社会学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捍卫社会学尊严的明智之举。本文在对后现代主义核心气质做出肯定评价的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描绘了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应有面貌,之后指出因为和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相似或互补的特性,实证精神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所召唤。这绝不是逆潮流而动。  相似文献   

10.
华丽 《学习与探索》2008,1(1):70-72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的思想语境中,一切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潮都必然和马克思主义相遇,后现代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后现代思想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言说,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形成过程中"不可超越的视界".同时,马克思主义准确地预见到了"后现代"的某些特征,具有了某种后现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相遇,源于二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弊病的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知识观其非确定性的理论来源,在古代、近代、现代等传统知识观中都有迹可循,特别是继承和张扬了现代知识观中一些主观性和相对主义等非确定性的思想.它并非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知识观,对近代知识观有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不仅在发展中出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较多的吸收了现代主义中的因素,在早期以否定性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也有继承性一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的共同倾向是对力图构建一种有着确定性和统一性的理论和知识大厦的基础主义进行批判.后现代知识观和传统知识观之问是一种否定性的继承关系,在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某些继承,继承的结果是远离了现代性,表现为一种断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郑从金 《社会》2007,27(1):180-180
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米尔斯对美国传统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抽象和僵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新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论取向。在对人类历史和当代的看法上,在对宏大理论的批判上,在对实证主义的态度上,在对学科分化的理解上,以及对价值倾向的偏好上,米尔斯都表现出很强的后现代转向。然而他对现代社会学的批判是立足于古典社会学传统之上的,并没有完全放弃现代性,这使他的思想有别于纯粹的后现代主义,处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之间。这样,通过对《社会学的想像力》进行再解读,似乎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在逻辑上连接起来,表明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或后现代主义在文化、理论和历史这三个领域与宽泛而言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某些认同和对应 ,但同时也存有相当的差异。就文化研究本身而言 ,它并非致力于后现代的理论建设 ,而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后现代理论进行挪用和延伸 ,试图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理论家的视角来修改文化研究的议程 ,使之纳入后现代转向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刘伟红 《社科纵横》2008,23(2):66-68
后现代社会理论作为现代社会理论发展的背叛者和蜕变者,既批判现代社会理论对普遍性和整体性的认知内容,也批判二元对立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其去权威的、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对于解构已经被结构化的城市社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后现代思潮不可能成为社区秩序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城市和建筑设计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策源地,而后现代城市美学自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发展为美学运动.后现代城市美学主要可以分为解释学派、解构学派、生态学派、未来学派等.解释学派重历史意义、重理解对话,解构学派重差异、重消解,生态学派重有机整体、重生态,未来学派重理想和幻想.后现代城市美学是对现代城市设计和城市美学的解构,但其具有解构和建构双重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与实践模式.主要包括:解释学方面的意象论、可变化论、形态多样论、交往空间论等,解构学方面的拼贴论、有机生长论、广普论等,生态学方面的新陈代谢论、仿生论、遵从自然论等,未来学方面的技术游牧论、比特论等.后现代城市美学改变了人类单纯的技术性对待城市的"招法",使城市学走上了一条比较完全的人文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销蚀作用:导致"学科规则的消失"和"生成新的学术领域".面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换应当把握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原点,这是应对挑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论后现代伦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虽无统一的理论,但大多极力批判现代性,贬低科学与理性的作用。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往的绝对主义转向相对主义,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后现代道德虽然已经碎片化,但并不意味着个体可以全盘抛弃道德良知与责任,自由与安全仍然是后现代伦理所要兼顾的两个要素。  相似文献   

18.
蒋淑娴 《学术交流》2007,(6):170-172
先锋小说家余华从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出发,在解构现实生活的本真性同时,对所谓神圣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无情的冲击,将一个本应"大写"的人,轻易地想像成为一个苟延残喘的"小我"的人。文本主体的"自我",不仅可以游离于共同关心的事物,游离于社会的集体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任意消失。"自我"的能指已经远离历史和文化,被强制从经典文本序列中剥离出来,写作意义上的"自我"纯粹是一种欲望的表达,或被纯粹驱使的存在物体。"自我"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也不再是话语的主体,仅仅成为角色,但不是主角,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以哈尔滨冬季部分空气污染为例,引出现代化的问题所在,并寻求现代性局限的根源,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的相关理念,从而证实了根除环境问题,另一种途径是可能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现代性的负面影响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提出"五位一体",这与建设性后现代的理念不谋而合,建设性后现代的思维模式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积能量,中国的发展呼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国必将跨越现代化的"卡夫丁峡谷"而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董立河 《求是学刊》2008,35(3):42-46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重要同时又是最棘手的一个主题,它更是后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后现代历史哲学从语言的角度解构和颠覆传统历史学的客观性概念,将历史客观性问题转化成了一个语言哲学的问题.在它看来,不存在某种历史学家可以接近的真实和实在.历史本身不过是历史学家虚构的、修辞的、文学的或审美的建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是我们理解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有效指南,也是我们批判后现代历史学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