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船山神范畴析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化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特异的学说”。北宋以后的理学家,几乎无不言神。但唯物论的神化论却主要由气一无论者张载、王廷相、王船山等于以论述发展。本文则主要探讨王船山神化论的神范畴。 王船山以继承张载自命。在他精心撰写的《张子正蒙注》一书中,按注条计,共言气(包括太虚、太和、太极和阴阳)约550处,言理约364处,言神约276处,言神实属不少。王船山育神,一如张载,有三种分指之义:一是“天之神”,二是“万物之神”,三是“心之神”。天之神即“气之神”,又称作“太虚之神”;心之神,指人的精神和精神活动;万物之神,指万物的活动和活动能力。王船山接受“天生万物”的传统看法,认为物之神和心之神都来源于天。  相似文献   

2.
王符是东汉后期杰出的政治评论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无神论者。长期以来,对他的无神论思想研究甚少,或不屑一顾,或评价过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揭示它的本来面目和特点,是完全必要的。天人关系是两汉哲学争论的中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唯心主义认为“天”是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鼓吹“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以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宣扬“自然无为”的元气说。王符继王充之后,站在元气唯物  相似文献   

3.
王廷相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是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兼举”是他借以构造认识论范畴体系的基本骨架。他的认识论之网,主要是“思虑”和“见闻”,“致知”和“力行”、“审几”和“成功”、“参验”和“是非”等“网上纽结”所构成,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论范畴  相似文献   

4.
熊伯龙的无神论思想主要来源于王充。他虽然自幼不信鬼神,但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从儒家经典《中庸》、《易》、《尚书》中不但没有得到无神论的启示,反而使自己“疑而不决”。他说:“尝作《适逢说》言古今天下之事皆适逢耳。又尝作《鬼辨》,言人死之后如未生之前;作《神论》,言山神之形宜似山,水神之形宜似水。是时尚未读《论衡》也。后越数年,京师购得《论衡》读之,喜曰:‘予言有徵矣’。”他读了《论衡》之后,“废《适逢》、《鬼辨》诸篇,取《论衡》之辟虚妄者选为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773—819)和王廷相(1474—1544)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廷相对柳宗元十分推崇,声哲学思想上,王廷相是柳宗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现将他们在宇宙观、无神论和历史观诸方面进行比较,这对于柳宗元思想本质的剖析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无疑是有益的。在宇宙观上,柳宗元和王廷相都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元气论者。中国元气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唐以前主要是元气本原论。从北宋张载  相似文献   

6.
刘文英教授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发表了如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王符的无神论倾向进行了剖析。作者认为,“王符在自然领域,主要根据他的元气自化论,极力排斥天神的作用和影响;在历史领域,则着力用现实的“民本”改造当时的神学目的论;同时对流行的卜筮、巫术、相术、占梦等世俗迷信,也都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批判.他的无神论思想尽管有其妥协性或不彻底性,但眼界比较开阔,内容比较丰富,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和新的贡献,因而在两汉无神论、以至整个中国无神论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者在论述到天道和人道时认为,王符除了  相似文献   

7.
<正> 一在“扬州八怪”中,最愿意也最坦率地陈述自己美学思想的当推郑板桥,从他自明心迹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见出其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郑板桥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其哲学基础就是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元气论。他说:“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所谓一块元气结而石成矣。”(《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下文所引不注者,皆见此书)这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客观地存在的元气凝结而成,它为绘画提供了客观基础,画中之形  相似文献   

8.
太虚始造化,一气判两仪。万形从此出,厥理亦随之。 耳目既已形,聪明乃因依。不有天地气,覆载安附诸? 理先气乃后,兹论委支离。习识痼真鉴,昏老尤难移。 知道古来寡,吾将铸钟期。(《王氏家藏集》卷九《咏怀》) 以上是明代中期杰出的气论思想家王廷相的一首唯物主义哲理诗,诗中表现了他坚持元气本体论的哲学立场,不以时论相转移,独自探索真理而寄希望于将来的高远情怀。王廷相的气论思想上承张载,但在心性论、认识论上与张载和程朱陆王的思想皆不相同。在宋明道学的泛道德论主导中国文化的发展时,他独到而深刻地指出:“世儒专言理一而遗理万,偏矣!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各个差别。”(《雅述》上篇)这在中国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9.
关学与洛学,同属宋明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宋元学案·序录》云: “横渠先生,勇于造道,其门户虽微,有殊于伊洛,而大本则一也。”这里说的“大本”是指“道”,即儒道。张载与二程同承孔孟,同明儒道,故云其“大本则一也”。程颐曾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遗书》卷二十一下)“天”在先秦儒家经典中有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的含义,浑沦言之,张载与二程同以儒家所谓“天”为本,亦可谓“大本则一也”。但析而言之,张载以“太虚之气”为天,以“气化”为道,与二程所谓“天者理也”(《遗书》卷十一)、“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遗书》卷十五)实又有哲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立意在于叙史存义,但在情节铺排中,却搀杂着许多有关天命星象、卦兆灾异等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三国演义》思想内容的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且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的天命观及书中有关天文星象、卦兆灾异等的描写,主要是受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神秘学说的影响。西汉经学家董仲舒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始创者。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万物之祖”;认为“理”,即“天理”或“天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的本原(董仲舒《遗书》)。是最高范畴。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认为天人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天表示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心”是“仁爱人君”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异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对贤良策一》)同时,董仲舒又认为人君的政治措施和行为,人们的某些宗教仪式等也能感动上天,促使上天改变天意对人事的安排。他的这种“天人感应”学说,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吸收了法家及先秦各家学派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其本质和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君权神授”  相似文献   

11.
二、理气不离不杂 与道器相关联的是理气范畴.船山从《周易》道器论的融突而和合的精神来探讨理气问题,并对此作了总结性的发挥,达到了宋明理学中气学派的高峰. (一)实理条理 “理”是船山关注的范畴.他认为,理的基本涵义是:“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其实,除全乎天之事外,亦涉及人之事.……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哲学,一向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求做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老子哲学,虽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起来,本意仍在于人生,即欲求得一个理想的人格。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极为深奥幽深的境界,他称之为圣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亦是圣人,不过,儒道两家对圣人的阐释却相去甚远。儒家彪炳的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语),荀子解说为“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把圣人视为人类伦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老子所追求的圣人品格是“尊天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解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庄子·渔父篇》)。可见,老子心目中的圣人是自然无为的道的最完满的体现者。所以老子认为,天之道,即人之道,即圣人之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引文只注章次)。人是天道自然的产物,应当服从于道,故道的本性怎样,人的本性亦该怎样。可是,普通人为私欲所蒙蔽,失去了道的本性,唯有圣人尊天道以明人事。他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故“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故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 “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老子以“天之道”和“圣人之道”——对应的用心,就在于为人生确立一个不容怀疑的最高标准,即“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如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五十一章)。圣人的基本品  相似文献   

13.
<正>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一种倾向,写意的山水诗往往被视为最上等的诗,传神的山水画也往往被看作最上等的画、对此,如果要追溯其原因的话,我们认为就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范畴“道”上面.一、原“道”“道”作为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明确出现于西周初年的铭文中,写法为“衡”.即“行”中间夹一“首”字.其本义就是“所行道也”.(许慎《说文解字》),在此基础上又含有“始”、“大”、“本”等多方面的蕴义.“道”在中国思维的历程中,不断引申和抽象,在《左传》那里就已经被抽象为一个哲学概念,这主要体现在在此书中既出现了说明自然规律的“天之道”,也出现了说明社会规律的“人之道”,而且有明显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相统一的思想倾向(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有专文论述).老子则更进一步把“道”由一个普通的哲学范畴抽象上升为统摄宇宙与人生的最高哲学本体,并由此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家学派.在老子那里,“道”一方面是天地自然的产生者和决定者.是“万物之奥”(《道德经》62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的本质内涵则为“自然”,是为“道法自然”;而“自然”乃是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由于“道法自然”的命题最终归结为“人法自然”,故“自然”的理念实为《老子》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原则,透露出对人之主体性的重视与强调。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玄学中“自然”的儒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二宇在先秦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老子》中,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在先秦大都为道家所谈及,儒家则大多避而不谈.《论语》、《孟子》中皆不见“自然”.而“自然”在《老子》中则出现了,《庄子》中出现了七次.道家的“自然”含义主要有二:第一指天然的、万物的本然状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非敢为也.”第二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莫之命而常自然”“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自然”是道家手中的一张王牌,用以反对儒家.儒家积极入世,道家则遁归“自然”.老子把“自然”和道联系起来,“道法自然”,而道和仁义是相对的,“大道废,有仁义.”庄子亦云“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他说,古代之人“在混芸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不得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时的人们“莫之为而常自然.”至是后来的人们破坏了这种“自然”,出现了圣人,发展出了仁义,才导致了人与人争夺,社会混乱.因此道家主张绝圣弃智,遁归“自然”.  相似文献   

16.
王廷相是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注意考查社会状况,关心人民疾苦,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坚持反理学唯心主义,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王廷相认为认识是从耳目见闻开始的.他说:“耳目开,而视听生矣.……万物之情,其入我者,以耳目之灵。”(《慎言·向成性篇》)世界万物的情况,通过耳目的视听,在人脑中引起感觉和印象.他在《雅述上篇》中说,把初生婴儿在幼儿时就关在黑屋子里,只让他吃喝活着,不让他接触事物,长大了从黑屋子出来,他连日常用的东西都不能分辩,其它复杂的事情更不必说了.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哲学家的王廷相,目前已为学术界所公认,而作为科学家的王廷相,至今尚未被人们所注意。其实,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者,而且也是一位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拟就王廷相的宇宙理论作一初探,以求教于科学史专家。 王廷相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玄浑考》、《岁差考》、《答天问》等,是他的重要天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和人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最主要的课题。人们常常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等用语来概括和表述对天与人关系的不同看法。“天人合一”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但作为一个哲学用语或命题则最早见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事各顺改名,名各顺放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天人感应”一词也来源于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按:指汉武帝)垂问乎天人之应。”至于“天人相…  相似文献   

19.
<正> 四、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中最足以表现阶级性的部分,而他的人生哲学,又是和他的宇宙观、认识论相联系着的。我们知道: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所以我们研究庄子的人生哲学,首先应该从他的天性论下手。庄子学派说: “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谓之伪,谓之失。”(《庚桑楚》)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其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天运》) 庄子学派认为“性”就是生命的质地,也就是人的自然。这种性论倒是很朴素的。他们认为只要保全自然的“性”,就是好的。他们认为“性”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借警幻仙姑之口提出一个有关“好色”的命题——“好色即淫”说,而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四有“《国风》好色而不淫”论。“好色即淫”还是“好色而不淫”,似乎成了一桩有待了断的“公案”。  一、“好色而不淫”论与先秦文化中的“好色”观  其一,先秦儒家承认“好色”是人的一种天生“情性”、自然人性。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第14简:“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①《孟子·万章上》:“好色,人之所欲。”《荀子·性恶》:“目好色,耳好声……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也。”其二,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