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纵观亚太地区华人资金的现状及其作用,亚太儒商华资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深入探讨和充分认识亚太地区华人投资流向的特点,对于我国以及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具有相当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亚太地区国家主导国际关系的世纪.亚太地区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东亚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从发展的观点看,亚太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将扩展到南亚,这就意味着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将扩展至整个"季风亚洲",中国处在不断扩展的亚太地区的地理中心,而且中国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力量中心,这种双重中心地位使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地缘中心国.同时,中国又是沟通亚太地区的桥梁国、黏合亚太地区的联系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俄罗斯、日本、印度,都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甚至美国也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地缘战略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3.
试论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起初并非亚太地区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 ,但是 ,随着经济、政治实力的日益增强 ,东盟亦日益引人注目。东盟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主要地不是取决于其在 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整体经济实力 ,当然更不是其整体军事实力 ,而是其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中那种独特的作用以及因此而奠定的重要地位。一是冲突中的协调性。在亚太地区大国极其复杂、激烈的角逐中 ,东盟是唯一能将诸大国拉到桌边坐下的协调者。这是因为“东盟在对大国关系中居于十分有利的位置 ,中美日都需要东盟的战略存在”。① 为对付扩张中的苏联 ,中美之间在 70年代初…  相似文献   

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门类。它们在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异同点。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条件下 ,无论是自然科学工作者 ,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 ,都有必要对这两大方法进行辩证的比较 ,从中掌握其区别与联系。这对于科学研究以及促进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会议期间,APEC幕后外交的重点转向了双边自由贸易。这与APEC成员对双边自由贸易的积极姿态,特别是美日两国通商政策的新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随若APEC幕后外交的新变化,亚太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特别是其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都将受到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亚太地区持别是东亚地区在20世纪下半叶创下了经济奇迹,面对21世纪,亚太地区仍将保持世界经济发展“生长点”的地位,并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逐渐显示出区域化的特点来,表现为投资、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活动越来越红火。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小龙”、“四小虎”及东盟的其它国家都在为区域经济合作加紧准备,美国和日本都在争当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角,旨在抓住21世纪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借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未来的亚太经济合作中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这还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美国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并非一个纯军事行动,也带有诸多目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目前中美之间交流的一个主要依据,尽管南海问题和钓鱼岛争端不断,但这不会对中美关系产生颠覆性影响,摆在中美两国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让太平洋地区稳定下来。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刘清才教授撰写并指导而成一组专题讨论文章,旨在希望通过对美国及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文化战略的分析,给  相似文献   

8.
余建军 《社会科学》2008,17(5):13-20
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主要通过单边军事力量部署和双边安全安排这两种方式来维持其安全存在.冷战后,美国出于对亚太地区多边安全的需求,积极参与和创设多边安全安排,以借助其它国家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安全威胁.受美国国内党派政治的影响,在不同政府时期,美国对待亚太多边安全的态度和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无论是谁执政,美国一直将促进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作为其单边军事存在和双边安全同盟的补充性手段.  相似文献   

9.
李春梅 《南方论刊》2013,(2):97-98,90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女性这一主题,两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切入,分析了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造成了两部作品在女性审美上的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先欧后亚”战略,是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德、日法西斯侵略而确定的基本作战方针。该战略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亚洲其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最终彻底消灭法西斯势力。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性的联盟战争,对反法西斯盟国来说,如何解决战争中的两线作战问题,直接关系到战争的全局。因此,对“先欧后亚”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和结局,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都具有重要意义。“先欧后亚”战略的制定,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世界战略焦点东移,亚太地区的格局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战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对外应积极参与世界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积极发展双边、多边贸易,形成自己的经济战略带;同时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合作共赢,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我国对内应强化作风建设,解决“四风”问题,树立信任、信心.  相似文献   

12.
"亚太模式"曾经造就了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奇迹,继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遭到质疑后,"亚太模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再次遭遇范式危机.这种以政府作用、出口导向为特征和主要内容的"亚太模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需作重大调整.制度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所在,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仍应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以往政府主导不同的是,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应体现在以服务为宗旨,立足于有利于中观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技术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创造和营造适合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上.  相似文献   

13.
只有在充分认识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与国际社会中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国家的实力地位身份才能正确定位。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国的地位身份可以界定为:快速崛起的具有影响力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但中国的国家利益诉求和辐射范围仍然以亚太区域为主。  相似文献   

14.
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演变过程看日本的大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刚雁 《阴山学刊》2005,18(4):28-31
日美安保体制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从50年代确立、60年代调整、90年代再度确认,到今年2月,美日在华盛顿举行美日安全磋商会议,日本利用日美这一战略同盟关系,从一个被控制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在亚太地区谋求主导权,妄图控制亚太事务的政治大国。从日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到日本的大国战略。  相似文献   

15.
高永泽 《理论界》2014,(12):148-154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第一个任期提出“重返”亚太,并高调推进亚太“再平衡”;第二个任期受各种因素制约,又着手对该战略进行微调。这些并未根本改变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意图和基本内容,只是在推进速度和策略手法上有所调整。中国对此需敏锐把握,增强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在对美前期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加紧施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周边战略,推动与美构筑在亚太合作上大于对抗的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推进有效管控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机制,在地区战略上争取更为有利的处境。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继多媒体电化优化教学开展后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我们自92年开始了师范生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的探索,与此同时,对课堂教学及课外实习等环节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至内容的更新,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了多目标、多层次的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公民治理与中国村(居)民自治存在着诸多共性: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均倡导公民充分参与,彰显直接民主的价值;在理论基础上,均以人民主权理论为理论基石;在制度设计上,均以居民自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设计原则;在发展路径上,均以各自的自治传统为依托。但基于中美各自成长土壤、历史文化的迥异,美国公民治理与我国村(居)民自治更多地凸显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因而,这两种自治模式又在恪守各自国域价值取向的规导下,寻求不同的理论导向,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遵循各自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之子”,两人的经历相似,有着共同的逃亡之旅,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边缘的人文立场,在对男权文化的反抗中成功地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她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继承了和发扬了汉语的神奇魅力,是中国20世纪女性汉语写作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9.
南戏和北杂剧同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却在艺术体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方面,二者所处地域不同,所继承的历史传统和吸收借鉴的艺术成分及借鉴方式也就不尽相同;主观方面,二者的创作主体身份不同,其创作目的必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西修辞学传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修辞传统都对后来修辞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比较中西修辞学传统,着眼点既在异也在同。通过分析中西对言语交际的不同理解以及社会传统与社会语境方面的差异,揭示它们各自修辞传统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