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神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势力开始向唐的西南域扩张。永隆元年(公元(?)80年)吐蕃军攻破西川安戎城后,唐“断吐蕃通蛮之路”的战略破灭,于是西洱河诸蛮也相继被吐蕃所征服(见《新唐书·南蛮传》和《旧唐书·吐蕃传》)。为了加强和扩大在西洱河地区的势力,吐蕃不惜花大力气在今滇西北中旬县五境乡与维西县塔城乡之间的金沙江上架起了一座雄伟的铁索桥,史称“吐蕃铁桥力,并在铁桥以西设置吐蕃铁桥节度府。于是唐樊绰的《蛮书》里便有了“神川都督”一词。人们把“神川”与“铁桥”联系起来称“神川铁桥”。于是后人推断:“神川铁桥”架于金沙江上,因而“神川”便是“金沙江”。如《读史方舆纪要》曰:“金沙江源出丽江军民府西北旄牛微  相似文献   

2.
自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吐着军队攻陷西川安戎城后,西洱间地区诸蛮相继也被吐着所征服。于是,吐着开始了对西洱河北部铁桥地区的乌变一个多世纪的统治,也掀开了吐着与唐廷争夺南诏势力百年拉锯战之帷幕,直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大破吐善于神川之后才结束了吐着在铁桥地区的统治历史。那么,在这一百余年当中,吐着为何要设都督府于神川铁桥地区?其辖境多大?人口组成和管理机构怎样?在唐、着西南战争中的地位如何?这些问题,过去虽有文献涉及,但缺乏专题性和系统性。在此,笔者想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作一番拙劣的管窥合测…  相似文献   

3.
松潘本教神舞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潘位于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东部,蜗江上游。历史上曾是军事重镇,安多藏区经济贸易中心。古有茶马商道,今有黄龙九寨风景区。从古到今浓浓的本教文化特色又为松潘古城增添了奇异绚丽的色彩。安多藏区本教四大名山中,小西天和雪宝顶两大神山都在松潘县境内。我对松潘本教寺院作了短期的田野调查,此文就松播本教神舞作些介绍。一、本教神舞历史悠久一早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著王朝逐渐向东扩展,与唐太宗交战于松州,战后部分吐着兵土留居于松州山谷及服江上游两岸,本教也就随之传入。公元635年吐善再度进兵松州,本教再度传…  相似文献   

4.
三、前弘期的西藏民族音乐“前弘期”是指“从藏历绕遇前、灭佛后一一七三(土牛)年(唐太宗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结波松赞干布即位起,到藏历绕迎前、灭佛后一三八五(铁鸡)年(詹武宗会昌元年),即公元841年,吐善结波朗达玛毁灭佛教时止,其间共212年·是西藏佛教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藏族除聚居在西藏外,还分布在云、川、甘、青四省边界地区。安多藏区位于西藏的东北,川、甘、青三省边界上。藏史称多康中之多麦即安多地区。当今辞书对安多(aredo)也有解释:说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一带藏族地区;或说甘、青、川三省讲藏语安多方言的地区。其实,两种说法一个意思。这一地区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6.
吐善与于闽之间存在着的特殊关系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从考古与文献资料看,二者在古代的交往显然非常密切。公元1世纪以后,吐着在其发展和扩张过程中曾与周边很多地区和民族有过交往,为什么这个西域小国会给吐善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吐善与于闯关系的起止及来龙去脉,吐着与于闽在宗教文化上的联系及特点等尚待研究的课题不少。本文旨在通过对吐着时期及西藏“后弘期”早期的一些美术作品的分析考证,进而讨论吐着与于闻之间的关系,并对早期藏族美术体系的形成做一剖析。藏史典籍中涉及手间的条款,除了专门的文献资料以外(按…  相似文献   

7.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的吐帝王朝,历经11个赞普(即国王)的统治,直至公元9世纪王朝崩溃,持续达200多年。这一时期被史学家公认为西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除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十分强大外,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也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其中有关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许多规定具有现代刑法的意义,是我们研究吐着法律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本文拟就吐善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等,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同仁。一、吐蕃刑事法律制度中有关犯罪的规定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现代刑法中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发展状况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位于藏、滇、川三省交界处,属于盐井区下盐井,其东、西、北部则与藏族聚居区为邻。纳西族聚居在我国青藏高原南端横断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雅等江流域,以古老的东巴教闻名于世。在历史上,纳西族与藏族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自唐代以来,两个民族之间的政治、经贸、军事往来更加频繁,在中国的西南编织了有声有色的民族发展史。敦煌吐善历史文书记载,松赞干布曾孙赞普都松芒保结(乞犁弩悉弄)率大军,于兔年(703年)“冬,赞普赴南诏,攻克之”。及至龙年(704年),“冬,赞普牙帐赴蛮…  相似文献   

9.
论历史上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历史上开封犹太人被同化的原因张倩红北宋时期,一部分犹太人随着阿拉伯人、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当时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东京(今河南开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稳定之后,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在土市子街东南(今开封市东司门十字街一带)建...  相似文献   

10.
吐蕃节度使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军事发展进程中设置于占领区的军事建制。其中,中节度是吐蕃王朝针对西洱河地区诸蛮部落的军事战略而部署的军事单位,有独立的军事建制体系和攻防区域。以传世汉藏文史籍、碑铭及敦煌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吐蕃在西川、西洱河地区军事战略部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节度的形成可追溯到吐蕃部落制时期对外军事部署形式中的三大勇部;管辖区域随着吐蕃与当地诸部关系的变化而有所伸缩;由于吐蕃对西洱河地区攻略中军事地理交通的特殊性,吐蕃中节度亦被称作铁桥节度。  相似文献   

11.
绿营兵是清代咸丰以前驻守西南边疆的正规军,在稳定边疆、开发边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雍正六年(1728),清廷在今维西、德钦、中甸一带设置了维西营,营下设置汛塘,分防驻守战略要地。乾隆十二年(1747)维西营升格为维西协,嘉庆八年(1803)后,清廷调整了这一地区的汛塘设置。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维西舆地图》即是此次清军滇西北驻军调整布防后的军事分布图。维西协防区南连大理、丽江,北接西藏,西通缅甸、印度,地理位置重要,军政意义突出。文章从解读《维西舆地图》入手,探讨了清军维西营、维西协的设置过程,以及清军布防调整对滇西北边地防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佛教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正式传入西藏以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盛衰,尤其在吐善王朝时代,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在和西藏本上传统文化苯教的多次斗争中,经过相互碰撞和组合,终于把握住了藏族人的心理特征;适应于吐善社会,站稳了脚根,成为藏族文化的主体部分。早期佛教和本教的这种激烈斗争反映到统治阶级内部,则是一种贵族和王室的权利之争。朗达玛继任赞普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排怫灭法运动,终以贵族的胜利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吐着王朝统治,使西藏重新陷入四分五裂,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佛…  相似文献   

13.
公元七世纪初,中央唐王朝时期,在祖国辽阔的西部,藏族先民以重要的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吐善军事力量之强大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令人瞩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其商业经济也得到发展。不但与中原和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交流,同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也有商业联系,并成为东西方经济交往的中介。吐着王朝瓦解之后,虽然不复存在一个统一的藏族政权,但因吐著请部所处之地理位置,其与东西方的贸易活动继续保持和发展,而商业贸易的物资交流对于吐著地区的社会红济仍起着促进的作用。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主并结合近年文物、考古学等…  相似文献   

14.
韩彦 《民族学刊》2022,13(9):33-43, 156
清乾隆年间,余庆远随其兄至云南维西,根据在维西亲历见闻撰成《维西见闻纪》一书,记录了当时维西地方山川风貌、气候特征、道路交通、物产器用、民族种类、分布与源流、宗教信仰等情况,反映了清代维西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是一部有关清代维西地方的重要民族志文献。通过对该书多民族文化记述的梳理、分析,并结合田野调查,比较滇西北纳西、傈僳、藏民族文化的古今异同,探讨滇西北地区多民族社会的交融发展。从余庆远的《维西见闻纪》记录的多民族文化概况到目前滇西北藏族、傈僳族等民族的发展,不仅详细了解到了历史上维西境域内多个族群的文化形态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通过这些民族当今的状态,可以看到他们文化发展的轨迹及社会变迁的历程。二百多年来,滇西北诸多族群既保持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宗教、生产、建筑、饮食、语言等方面),又有所发展和变化。在国家话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地方文化重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当地族群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他们依据自身的能动性来适应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呈现出多元文化、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阴山大败于唐朝。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东突厥终为回纥所灭。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九姓靖部,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回纥汗国。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回纥同唐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骨力斐罗先后被唐玄宗加封为奉义王、怀...  相似文献   

16.
<正>布达拉宫初建于吐蕃政权上升时期的公元7世纪。当时,勃兴于雅砻河谷的吐蕃政权统一西藏主要地区,完成由氏族部落向奴隶制的过渡。作为吐蕃政权的统治者,松赞干布表现出积极主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良性互动的强烈意愿,特别是着意于向大唐学习、向中原地区靠近。唐朝在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管辖的同时,也着力推进与吐蕃地区的交流往来。公元641年,唐太宗允松赞干布娶宗室女文成公主。为此,松赞干布亲率部众千里跋涉至柏海(今青海玛多一带)迎接文成公主。回到拉萨后,他还专为文成公主筑一城,即在红山之上修建的布达拉宫。  相似文献   

17.
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公元前六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得(Zoroa-ster)创建.因该教拜火,以火光代表至善之神崇拜,故名“拜火教”,同时,该教还拜日月星辰,故又名“祆教”.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朝时,定火祆为国教,一时在中亚地区盛行.公元七世纪,大食(即阿拉伯)统治波斯后,伊斯兰教取胜,迫使祆教徒大批东移.一、祆教的传入与兴盛祆教传入中原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公元六世纪,即波斯邻近的滑国于公元516年通梁之时.但是,祆教传入西域应早于这个时间.据《魏书》卷101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北史》卷97与此载同.《魏书》卷102记载:“焉耆国俗事天神”.《周书》卷50与此载同.  相似文献   

18.
元朝起自朔漠,灭金并夏,统一南宋,结束了祖国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新的大一统。尤其是元朝将青藏高原各地统一纳入中央政府统治之下,对青海地区的施政有重大影响。本文就元代对青海地区的管理方略作一概述,望专家指正。元朝统一全国前,青海广大地区基本上归三方管辖:(1)湟中一带为西夏占有,设西宁州、乐州(乐都)、廓州(化险)。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草原,由西夏的沙州路管辖。(2)黄河以南的今循化、同仁、尖扎、贵德一带,为金国占有,属临洮府路积石州管辖。(3)广大牧业区为吐着族活动地区,称吐蕃地面。其中…  相似文献   

19.
布达拉宫始兴建于公元七世纪,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西藏地方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公元七世纪初,偏居山南一隅的吐蕃王朝崛起。629年,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成年以后,以其雄才大略进行了一系列部落兼并战争,逐步统一了西藏地方,建立起强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公元633年吐蕃迁都拉萨(史称逻些)后,松赞干布便同唐王朝缔结姻好。641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松赞干布“乃为公主  相似文献   

20.
朝鲜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可是您知道吗?在长江之源、黄河之头,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青海省境内也有240余名朝鲜族人。他们在这里蕃衍生息。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与当地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朝鲜族进入青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史书记载: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及公元681年,唐左武将军常之(百济人,即朝鲜人)率军驻屯于湟川一带(现青海省湟源县以西),唐朝廷任命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常之广置烽火戍70余所,开垦屯田5千余亩,岁收粮食500余万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