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泓 《民族论坛》2012,(6):27-3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2.
周泓 《民族论坛》2012,(8):14-19,2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3.
日语语言学中,除了普通名词,还存在着与它起同样作用却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式名词。"こと"便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而同为形式名词的"の"与"こと"用法类似,但两者在使用选择上会受到主句谓语动词的限制。并且,根据与"こと"的连接成分不同,如"~だ"或"~ができる"等,会表达不同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こと"的基本意义,其次探讨"の"与"こと"的关系,最后试论"ことだ"的意义及与"こと"相关的惯用表现。希望对于形式名词"こと"的正确使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民"与"民族"等概念如何在清末民初经康有为、章太炎、孙中山等人之文章、言论流传于中国知识分子间,近代史学者们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探讨一个学者们较少触及的议题:在民国肇造之后的二三十年间,早年从事边疆民族考察的学者们如何带着"国民"与"民族"概念,与其自身所有的此两种身分认同,进入边疆人群中进行考察。其目的在于厘清本国"国民"中究竟有多少"民族",并尝试划分各"民族"间的边界。他们深入乡土社会的调查方法,以及因此与本土知识分子的接触,让他们成为"民族"及"国民"概念知识深入边疆及民间的传播者,也使得造"民族"与造"国民"的微观过程同时进行。本文以两个在"民族"与"国民"方面各有偏重的考察为例,说明这个微观的社会互动与历史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5.
洁净和污秽是一种分类体系和原则,它在宗教、身份认同等方面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区隔,构建社会边界,将"我"与"他","好"与"坏"、"有序"与"混乱"等区分开来。不符合或者违背了某一文化的行为经常被视为"污秽"和"不洁"。所以,洁净观念可以被视为区分不同社会人群的边界符号。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多"与"少"的反差,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反比.  相似文献   

7.
"月也"是侗族地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其主要内容可简单分为宴请与娱乐两部分,涉及"吃"与"被吃","表演"与"观看",通过这样的关系转换,侗族人群交往背后相互宴请与娱乐的交换机制得以展现出来。双方之间的交往活动以猪头礼物的"欠"与"还"标记出来,形成一套互惠性计算的逻辑,这个过程中的礼物交换及其展演的文化象征代表着村寨之间交往关系的确立和维系。"欠"与"还"的运作,植根于各民族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套共享的规则体系。虽然"月也"本身限定在侗族的村寨之间,但是其背后的民俗规则超越了民族界限,适用于地区内的多个族群,从而整合出某种超越族群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人民"与"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结合在一起,彼此间相互渗透、融合、塑造,引发了一场概念革命。现代政治是"人民"与"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民"为"民族"提供了政治上的意义,"民族"承担了解释"人民"何以构成的任务。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对于"人民"的抽象、整体化设定与具象、个体化设定塑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观念,导致了不同模式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多勇 《回族研究》2015,(1):124-126
本文以中国穆斯林学者刘智的人性论为研究个案,以宋明理学家代表人物朱熹的人性论为参照,阐述了刘智人性论与中国宋明理学的调和,以及刘智的"性即灵魂"与朱熹的"性即理"、刘智"性二品说"与朱熹的"性二元论"之间的异同。通过回溯历史上的"以儒诠经"运动过程,得出在当前城市化加速推进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伊斯兰教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类学"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内的义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表征,发现旅游平缓发展为义尚社区族群文化带来"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交织的局面;旅游发展与社区内各利益主体的集体选择是社区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探讨了族群文化"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在不同社区的表征差异,并认为旅游的发展并不会完全破坏社区族群文化,也不会抹杀地方的地方性。学术界关于旅游是引起"无地方性"与"非地方"的论断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以与大理周城白族村村民杨宗运先生的交往为例,从"互看"到"互识",又从"互识"到"互知"的相互理解与相互改变的过程中,阐述"自我"与"他者"在田野工作中互为主体性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进行自我观照的意义,进而从"人我相看中吸收教益",由此进一步理解田野工作的基本性质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回族二元一体文化结构是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生发开去,重点从回族伊斯兰教精神信仰与儒家思想伦理的结合上阐释其道德律,分别从"内功与外功"、"真理与伦理"、"心法与宗法"三方面分析伊儒相通、德德相济的二元结构,最后论述回族二元一体道德律对当前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3.
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法治文化需直面独具个性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法治文化存在区别与联系。一方面,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而言,它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为背景,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亟需纳入法治轨道,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实效。尽管法治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间存在张力,但二则均体现"人本"价值,显现出"人化"与"化人"之特征。为实现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与法治文化建设,应采用"循序渐进式"、扩大"少数民族的有效参与"、健全中立的"法治文化评估"机制等,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考核方式创新是提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实效性的核心要素。实践教学的开展和"互联网"等"活力因素"的引入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课堂坚守"与"课下延伸"有机结合,教学实效性和课程亲和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张凯 《民族论坛》2012,(16):18-20,23
2011年8月在湖南湘西召开的首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就"土司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土司的历史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与土司历史文化"进行了重点关注,为老司城申遗注入了文化因子。此次会议提出了引入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形成土司研究的大视野。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之现代性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历史阶段和概念,在基本界定了"现代性"、"文化认同"的内涵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现代性"、"全球化"与"文化认同"以及"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并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多学科分析的一个焦点,"表演"是"艺术性的"、"反思性的"、"表演性的"、"传统的"及"呈现中的"。具有不同学术谱系的"表演研究"正在趋于融合,"表演研究"的任务就是理解"表演"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区别,阐释这些"区别"在社会生活中的形式、意义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学科馆员"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指出了"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统一。学科馆员制度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主动性服务、专业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与民族传统宗教冲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基督教进入我国以来,它与民族传统宗教之间的冲突从未真正停息过。深入分析其间的相关问题,是推动宗教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融通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一神"性与"多神"性、"超越"性与"世俗"性"、普适"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矛盾关系上。极为复杂的宗教间关系,通常会经历冲突-调适-融通三个基本阶段,表现为冲突与融通两种基本形式。三个阶段和两种形式之间,既互相依存又相互转化,客观上增加了宗教间关系的复杂性,加大了对宗教冲突的调适难度。这要求我们调适路径的选择必须具有综合性,要走"既合理又合现实"路子。  相似文献   

20.
郭广辉 《民族学刊》2015,6(2):50-64,110-117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李安宅先生研究藏族宗教的代表作品,通过梳理书中各个章节的书写次序,可知李安宅在研究过程中对"实地研究"和"历史"的关系的理解及其研究路数的形成过程。比较李安宅与顾颉刚就甘、青地区藏民的族源问题的研究,可知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方法和使用文献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李安宅对藏族宗教的研究中,加入了"历史"维度,是对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超越。"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是该书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