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再别康桥>不是一首咏物诗,也不是单纯的赠别诗、爱情诗或者政治诗,它是诗人种种理想碰壁后的沉默放歌.康桥是诗人的母校,但更是他的精神故乡,是他各种理想的象征.沉默的康桥既是诠释诗人寂寞灵魂的诗歌意象,也是诗歌主旨之载体.  相似文献   

2.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面对年逾八十的好友张先娶十八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此诗。这首千年之前北宋大诗人一首调侃之诗,不曾想被后人用来注解了电影。但这注解倒是既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和剧情十二分贴切。《一树梨花俏海棠》中国版洛丽塔横空出世洛莉塔,我生命的光,欲望的火,我的罪孽,我的灵魂,洛莉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用精彩的文笔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  相似文献   

3.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汉译诗中的佳句,源于英国当代著名战争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的一首名诗,爱诗者对此诗之赏析与翻译可谓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经分析求证,百度网上所谓的余光中译文实属误传,乃冒名之作。通过查阅与研读国内外研究萨松其人其诗的文献,全面阐释了该诗内涵,并对比英汉诗歌的格律特征,重新翻译了全诗,以期对这首经典英诗提出有理有据的诠释及更为理想的译本。  相似文献   

4.
《白桦林》是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众多经典诗歌中的一首.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诗歌的语言,以轻喜剧的形式来“呈自然之美”、“传人间之爱”和“言生命是美丽而优雅的坚守之志”.诗中的轻喜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茵尼斯弗利岛》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早起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诗人唯美浪漫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隐含在这首诗中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的解析,展示诗人在喧嚣的尘世中追求安宁生活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6.
叶之是现代英国和现代爱尔兰的著名诗人,享有“永恒的爱尔兰诗魂”的美称。《当你老了》是叶之为其初恋女友、爱尔兰民族解放志士莫德 龚因所写的诸多抒情诗中最脍灸人口的一首。这首诗的特点之一是诗人把对莫德的爱同对爱尔兰民族之爱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诗人从未停止过对理想世界的渴求.在济慈的<夜莺颂>和爱伦*坡的<乌鸦>这两首咏鸟名篇中,诗人都想借助鸟儿的歌声,避开现世烦忧,到美的世界中寻找精神家园.但两位诗人对理想乐土的理解不同<夜莺颂>中,诗人诠释了一个充满和谐之美的世界;<乌鸦>中描绘了一个幽怨悲怆之境.两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也不尽相同济慈的<夜莺颂>有如天庭雅韵,婉转悠长;而爱伦*坡的<乌鸦>恰似鬼域悲音,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8.
理想之境是个人追求的终极境界.仕宦期间,陶渊明将田园生活作为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回归之初,陶渊明的确是将现实的田园家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来描绘体验;随着他在农村中生活日久,现实的田园生活失去了作为理想之境的载体功能,于是诗人便在艺术的想象中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便是<桃花源记并诗>.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是小说家,也是诗人。此文选取聊斋诗八首,小加讲析,以见其对读书生活、对朋辈亲友、对社会现实、对古代女性之情感;兼赏其模山范水、书情写怀、体人察物、手挥目送之艺境。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说过:“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1926年5月,一多先生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情景相融,触发了对社会死水的无穷愤怒,谱写了《死水》。诗人将旧中国比成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多先生在《死水》中运用了许许多多具体的意象,诗意含蓄,回味无穷。要写出一首好诗,闻先生要求诗人,既不是单着眼于诗人的立意,也不是单着眼于文字的运用,而是着眼于诗人将一种感念渗透于一种物象,而使二者无问地融合的艺术的结晶。先生在《〈冬夜〉评论》中提出,一首好  相似文献   

11.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骨干人物。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白话新诗,还积极探讨诗歌理论。蒲风诗论在其诗歌创作中有着完美的演绎,既贯穿着"捉住现实"的精神,也不断地创造着诗歌的新形式。他以自己丰厚的诗歌创作实绩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增添了光彩,也为新诗走向大众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12.
意象派诗歌是英语诗歌中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诗",但是只是对格律体英语诗歌作了并不极端的文体改良。由于意象派诗歌运动发生时先于中国的新诗革命,并在二十年代持续发展,对此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新诗革命,还影响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意象派诗歌不仅促进了汉语诗歌的非格律化,特别是新诗革命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改革者出于政治及文化革命的需要,有意识地夸大了意象派诗歌对格律诗体的革命性,也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新诗的过度口语化和诗体形式的过度散文化,对诗的排列的重视和意象的运用都使新诗更有诗性。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诗歌,尤其是古典的格律诗体,是非常重视意境营造的,这一点与西方诗歌体裁的文字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社会传统的理性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就是写作优美诗句的时候,其方法也是思辨的,致力于生命哲理的苦苦寻求。这就使得翻译工作者在从事汉英诗歌翻译工作时,汉语诗歌中的意境转换成为翻译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4.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中常被忽视的一个部分,实际上无论是他的新诗还是旧体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文章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解读鲁迅的诗歌可以引领我们发现他诗歌创作的独特内涵:亲情、友情、爱情;在感知生存中体现的对生命的珍爱之情;自由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全新人格。  相似文献   

16.
“新诗”的命名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既接受了晚清维新派诗人“诗界革命”的启示,也从西方文学资源中汲取话语活力。“新诗”的命名暗含如下逻辑预设:“新诗”是“进步”的、充满希望的;而“旧诗”是腐朽的,死气沉沉的。在“新诗”的命名过程中,“旧诗”也相应地得到命名。这种命名行为获取一定话语空间之后,是更为展开的关于“新诗”观念的演绎。对“新”的价值的刻意强调,是这种演绎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理想主义的视角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解读,从毛泽东诗词中撷取精彩段句来分析其传达的个人理想、民族国家理想和人类大同理想,以之作为解读研究毛泽东诗词之心得。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近代粤西诗歌表达了对法国“租借”广州湾的切齿痛恨,对清廷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我国领土的无比愤慨,对祖国被侵占的美好山河无限爱恋之情;针砭清廷弊政,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凶残、横征暴敛,鼓动广大人民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为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自由而奋斗。近代粤西诗歌体现了反帝反封精神,具有一定的地方历史文献和诗歌鉴赏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五山文学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日记化诗歌, 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日记特质。 日记化诗歌来自于 中国唐宋诗歌, 中日诗人需要以诗歌记录当时发生的种种事件, 并作为记忆的张本, 即记忆的依据。 为此出 现了数十字、 数百字、 甚至近千字的诗题。 白居易的日记化诗也有相似特征, 他将日记化诗歌定性为记忆张 本, 元明文人提出了太史氏张本、 修史者张本、 信史张本的说法。 如果张本即依据, 那么张本也是史料, 日 记化诗歌是史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