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权论认为,世界大国持续繁荣与安全的关键在于对海洋的掌控,而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濒海国家发展海权将不得不面对其地缘政治条件的缺陷带来的诸多两难困境。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海上力量相对不足的不平衡状态,对发展海权的需求增大。中国要发展的海权是基于国家主权与国际海洋法基础上的合法海权,而不是近代西方列强追求的全球性霸权海权。陆海复合型国家面对的同时发展海权与陆权的两难困境.为中国的海权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海权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启示。第一,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表明,海权建设是以资本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性过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应走综合性海权的发展道路。第二,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制约,其成败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陆海统筹和平衡能力,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陆海统筹的复合型海权发展道路。第三,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建设必须选择合适的限度和区域,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有限性、区域性海权的发展道路。第四,新兴海权的成败取决于新兴海权国家如何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国海洋霸权的关系,走和平式海权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同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法国近代海权形成过程对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7世纪初,应法国建设强大海洋国家的时代需要,法国首相黎塞留提出并践行了独具特色的海权思想,其海权思想主要体现为系统的海军战略思想和海军战略理论,内容涵盖对海上力量的认识、海上力量的建设和海上力量的应用等三个方面。黎塞留海权思想直接指导了法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实践,推动了法国作为传统大陆国家的传统海洋观念和国防理念的更新,为法国乃至世界海军战略的发展提供了启示。黎塞留海权思想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由传统陆权国家所提出的系统的海权思想,其内容不仅对其他"滨海的陆海复合型国家"破解其自身"在海权发展上面临的两难困境"提供了启示,也为传统海洋强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代海权战略形成于明治维新之际,发展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时,发达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海权战略萌芽于鸦片战争之后,觉醒于甲午战争之后,成熟于辛亥革命之际。中日两国近代海权理论发展的非对称性,决定了两国在海防战略、海军发展战略、制海权战略等方面的分野,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两次海战中的受挫。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要想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对近代海权战略做全面反思。本文通过中日近代海权战略的比较,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未来海权战略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的海洋霸权国家。作为国际体系中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向来把控制海洋作为维系和巩固其霸权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霸权护持的战略考虑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变化促使美国推出了"千舰海军"计划,进而演变成美国的海权合作战略。美国先后在2007年和2015年颁布了两个版本的海权合作战略,显示出该战略在不断演进与发展。这种演进与发展在完善和发展美国海权战略的同时,也丰富了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学派思想。然而,美国的海权合作战略对中国的海上反干预作战、海基核力量建设、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以及正当海洋权益的维护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针对该战略趋利避害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海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进入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战略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复合海权观、经济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作为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发展的产物,航空母舰已经进入中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航空母舰的服役将反作用于海权观念,大大增强中国海权的物质基础。本文将就中国海权与航空母舰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国海权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勇 《太平洋学报》2010,18(5):90-98
海权的争夺在世界历史和大国的地缘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海权对于中国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海洋从未有过如此紧密的联系。本文以中国海洋意识薄弱的根源与负面影响及现代海洋意识的发展为切入点,在解读西方海权思想和中国学术界对海权认识的基础上,从海权的构成与运作两大体系的层面阐述笔者对现代意义上海权思想的理解,最后从中国海权战略定位的角度对中国发展海权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视域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主要散见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两个主要领域。前者主要包括海权理论与海权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主要海洋国家海洋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海洋安全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国际海洋秩序和国际海洋制度的研究;后者主要体现为国际海洋法发展的政治过程的研究、《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政治影响研究、岛屿主权、海洋划界及其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深化和推动世界海洋政治研究的学术自觉,尤其要加强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研究的联姻,不仅有利于中国国际海洋政治研究学科的培育与发展,更有助于在现实层面构建中国的国际海洋战略,维护面临日趋严峻挑战的国家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9.
从大陆到海洋——中国地缘政治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理条件上讲,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然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近代中国因丧失海权而衰落,改革开放使中国人走向世界,也越来越认识到海洋的重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太平洋世纪,从安全形势、经济发展、实际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来看,发展海权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胡波老师的新著《后马汉时代的中国海权》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海权理论,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海权建设历史,在客观理性把握中国海洋先天禀赋、所处时代条件和世界军事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构出一条中国海权崛起之路。全书分概念与形势、现状与目标及手段与路径三大部分,共十章25万余字。  相似文献   

11.
由制海权分布界定的海权格局,影响着相关国家的海洋权益、安全以及战略。东北亚地区背陆面海,是多个海陆战略力量的聚集地。近代以来,中、日、俄、美等国的海权互动,推动了东北亚海权格局的不断演变。随着冷战后海权国家的海上扩张与安全结盟,陆权国家的海权实践与海上合作,东北亚海权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陆权国家海上力量渐次生成,对海辐射能力增强,与海权国家摩擦加剧。对此,中国应当在东北亚地区避免海陆强国的联合包围,加强与大陆强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发展陆权辐射下的有限海权,形成应对海上霸权的非对称优势,努力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12.
赵海滨 《社科纵横》2014,(11):162-165
海权问题是一个应被国民广泛认识、了解的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了解大学生对海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尤其是观察大学生对黄岩岛事件、钓鱼岛争端所思所想,可以透视中国高等院校海权意识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有效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鉴于此,我们对北京市大学生的海权意识做了一次深入调研。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降,法国的海权兴衰与其国家命运密切交织,其经验与教训并存,并也因此而成为诸多国外研究者思考海权理论、海军战略的重要历史素材。同时,法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其海权思想对世界海权理论发展也有自身独特贡献。但迄今国内学界关于法国海权的研究和成果仍显零散,且存在相关认知误区。今日,中国面向海洋的发展战略面临转型,迫切需要相关理论供给和经验借鉴,因此,对以法国为代表的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海权发展和战略研究确有重视和加强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区域秩序是指以南海的海洋秩序为中心的地区秩序,是南海地区各行为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共同价值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在西方殖民者到达南海之前,南海地区已于中国明代前期形成了共同发展、和睦友好与和平稳定的区域秩序,基于西方海权观的殖民侵略者却解构了这种秩序,但只是"解"了而没能重"建"。直到今天,南海区域仍处于海洋霸权与海洋主权争端并存下的"无序"乱局中。这表明西方传统海权观有本质上的历史局限性,重构南海区域秩序需要新型海权观。在这方面,中国的和谐海洋理念与强大的经济、海上力量使得中国主导重构南海区域秩序成为必然。为此,中国必须努力促成南海各争端方搁置主权争议,实现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15.
西方海权的本质是"海洋霸权",我国奉行"和平崛起"的海权观,中国海权是海洋主权、海洋权利和制海权的统一。从世界范围看,海权的法律保护经历了从军事保护、司法保护到行政保护的变迁。我国完善海上执法与海权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通过传播"新型海洋安全观"直接落实和平崛起的海洋战略;通过常态化海上执法直接保护海权;通过海上执法联合形塑整体合力;通过立法实现我国海上执法的法治化;通过两岸海上执法合作维护海权;通过涉外执法强化海上执法的国际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东西方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对此西方学术界多从文化传统、经济动机、政治制度等角度加以解释.对于海权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认为,世界海权兴衰的历史表明,资本扩张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海权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对于如何科学看待海权与大国崛起的关系,本文认为,海权本身并不具有确保国家强盛的神奇功效,国家盛衰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活力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海权、陆权及其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地缘政治理论嬗变中被各派理论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以往关于海权理论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马汉海权论的评介,而对其他学派和学者对海权及其相关问题却一直缺乏系统的分析。因此,本文以地缘政治理论为线索,梳理了近代以来各种地缘政治理论中关于海权、海权与陆权关系的分析,并就海权理论对国际政治现实的分析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权内涵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西方和中国对“海权”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及中国自身海洋状况,对中国“海权”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探讨。从而得出,由于建立在法权基础上的海洋权益存在着现实困境,仅认为中国海权等于海洋权益是不够的,分析中国“海权”应有中国视角。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海权三要素”的内在关系,并对海洋权力从新的视角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海权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权可以分为狭义海权和广义海权,广义海权是一个概念体系,包括观念层次的海权、战略层次的海权、权利层次的海权、权力层次的海权、利益层次的海权。从政治学角度看,海权包括海洋权力、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三个部分。研究中国海权,可以从逻辑向度、历史向度、现实向度三个维度展开。发展中国海权,需要从观念层次、战略层次、权利层次、权力层次和利益层次全面推进。目前,我国海权在形式上表现为海洋权利的维护,在本质上则表现为海洋利益的维护,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海洋权力,判断海洋权力大小的基本依据,则是中国能否建立一支强大的海空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偏重于实践,主要包括: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服事观”确立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层次的治理模式,其对维系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中心”的地缘观逐渐演变成一种狭隘的世界认知模式;重陆轻海的地缘观导致海权观念淡薄、海洋权益丧失。当代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应在继承古代传统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再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