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荐贤才,但封德彝很久都没推荐出个人选来。太宗问他怎么回事,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如今没有奇才。“对此,唐太宗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君子  相似文献   

2.
唐仁 《人才瞭望》2010,(8):67-67
唐太宗向来注重选拔人才.严格选拔任用贤能志士。他常常叮嘱右仆射封德彝说:“官是民之父母,一个官吏就能决定人民的安危和苦乐.所以在选用时一定要谨慎行之。要知道用一个好人.就如同引一条沟渠。人才就如水流般都进来了。但是一旦用了一个庸人.其他庸才就会蜂拥而至。”  相似文献   

3.
“用人如器”(或“使人如器”等)这个词的意思是:用人和使用器物是一个道理,器物各有各的用处,一个善于使用器物的人,能够合理使用各种器物,让它们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用人也是如此,应该弃人之短,用人之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五事用人" 庸太宗作为历史上的一位开明君主,颇知用人之道。他曾对大臣们说:"自古帝王虽然能平定中原,但却不能制服戎狄诸部,我的才能不及古人,但取得的成功却超过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能做到'五事'用人。"一是自古帝王大多嫉妒超过自己的人,而唐太宗  相似文献   

5.
西门子:老实人不吃亏 作为国际著名企业,西门子在面试中,会特别关注应聘者要加入西门子的动机。“诚实”是西门子的一个很重要的用人标准。即使如跳槽者,如果他本来也是在大公司的,职位也跟这儿差不多,西门子会问他为什么要来西门子。有些人会说:“我被公司lavoff(解雇)了,我需要一份工作。”西门子最后用不用他不会取决于这句话,但至少说实话的人会给人留下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不器”.“器”的本意指器具或者器皿,指某种工具,各有其用.但一种器具往往只限于一定的功能而不能相通使用.“君子不器”即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具有一种功能,只限于一定的用途. 《易·系辞下》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他胸怀天下,修齐治平,具有道德色彩,是能担当大任之人.  相似文献   

7.
察举与科举     
张晓政 《人才瞭望》2016,(23):67-68
选人用人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千古难题.古代许多典籍都对选贤用能作过专门论述.如《墨子·尚贤》说:“尚贤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说:“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吕氏春秋·求人》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历史上,但凡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选好人、用对人.唐太宗曾感叹:“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王安石曾说:“夫才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纵览历代兴衰,诚如《汉书·京房传》中所说:“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相似文献   

8.
用人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善用人者,人皆可用。有一部书上说:“会用人才的领导只能算称积,会用偏才的领导仅懂得一点门道,会用庸才的领导才算掌握了用人的真谛。”作者的潜台词是说用人难,能成为一名真正高明的用人者更难。但是难,虽表示路会曲折,并不意味着不能取得成功。大凡每一个成功的用人者,虽个体存在差异,用人的策略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顺应了用人的规律,妥善处理好了用人上的几组十相对应的主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生活中,人们使用“庸才”概念的概率很高,特别是一些领导者,往往先人为主地在心目中将自己的属下分为“人才”和“庸才”两大类.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使一些本来有所作为的所谓“庸才”在默默无闻中被断送了大好前程。 《经野子内幕》中有个“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故事:西邻家有五个儿子,一个质朴,一个聪明,另外三个一瞎、一驼、一跛。按常理,这种庸人、废人济济的家庭,日子一定不好过。但由于西邻因人制宜,扬长避短,让质朴的务农、聪明的经商、失明的按摩、背驼的搓绳、脚跛的纺  相似文献   

10.
刘峰 《人才开发》2002,(12):34-34
在选人用人方面,各级领导应出于公心,这是我们一直提倡和要求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几种“效应”的原因,有时领导者在选人用人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就受到了心理倾向的干扰,选了不该选的人、用  相似文献   

11.
领导用人有方圆之分。“方”指用人的原则性,包括用人的规范和范围;“圆”指用人的灵活性,包括用人的技巧和策略。前者是用人的内在要求;后者是用人的艺术形式。领导用人的方圆艺术即“方”与“圆”的辩证统一,也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如果方圆分离,则用人效果会明显降低。领导过于求“方”,可能有“迂腐”之嫌,会导致下级与群众敬而远之;过于求“圆”,则会有“圆滑”之嫌,虽然可能会一团和气,但是由于缺乏竞争而难有大的贡献。两者的结果都是没有用好人,没有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都是领导不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者赵翼曾评论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持,以成鼎足之势”。在东汉未生与死和血与火的较量中,得以胜出而雄霸一方,善于选才用人是关键所在。三国最大的赢家无疑是曹操。在其“唯才是举”人才理念的指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社会上提出了所谓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用人原则,有的学者还特把它写进了其专著之中。用人究竟是应该坚持“任人唯贤”、“唯贤是举”,还是应该“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呢?世俗莫能辨,不少人模模糊糊地以为二者意同,也有人明确认为唯才是用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用人原  相似文献   

14.
方秋国 《人才瞭望》2006,(10):81-81
领导用人有“方”、“圆”之分。“方”指用人的原则性,包括用人的规范和范围;“圆“指用人的灵活性,包括用人的技艺和策略。前者是用人的内在要求;后者是用人的艺术形式。领导用人的方圆艺术即“方”与“圆”的辩证统一,也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过于求“方”,可能有“迂腐“之嫌,会导致下级和群众敬而远之;过于求“圆”,则会有“圆滑“之嫌。两者的结果都是没有用好人,没有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都是领导不称职的表现。现代领导要想做到“方”与“圆”的辩证统一,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孟子的思想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以“尊贤使能”为核心内容的用人观,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对于怎样用人,孟子在吸取了孔子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思想,并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用人要“不拘一格” 孟子例举了历史上一些贤德君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他说,舜曾经种过地,是农民的儿子,后来被尧重用并继  相似文献   

16.
曲士 《人才瞭望》2015,(1):69-70
从古至今,如何选拔人才都是当政者的难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换一个人上台就换了套标准,但这些标准却未必合理。下面就来看看古代选才取士的误区;这也值得今天的管理者借鉴。以言取人有些用人者常常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惑而轻率地用人。孔子就很憎恶这种言论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主张在用人上既"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战国时,秦军攻打  相似文献   

17.
兴也用人,衰也用人。小平同志南巡时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国家如此,一个县的发展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深切感到,句容要赶超发达地区,必须在用人上求突破。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从句容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增强用人胆略,不拘一格使用干部,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推动力,也逐步形成了具有句容特色的用人方略。 做法之一:谁有本事谁当家 “为政之本,在于任贤”。“贤”就是德才兼备。以实绩论德才,着重是四看:一看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二看是否具有敢闯、敢试、敢冒的开拓创新意识;三看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的实际本领;四看是  相似文献   

18.
为将、为帅之道,首在用人;而用人之道,难在用“难容之人”。何为“难容之人”?“难容”者,即通常用人者“难以容忍”之人也。 翻开浩如烟海的史典,不难发现曹操正是善于用“难容之人”的人。其实,曹操其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颇具进步思想的人才学家,其在识人用人的个案更是堪称典范。一次,他与袁绍对话,充分显现其不同凡响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9.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量材(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量才授官”一直是古人公认的一条用人原则.“量才授官”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事相宜”.所谓“人事相宜”,就是用人和治事相适应、相协调,职得其人,人称其职,人尽其才,事竟其功.围绕“量才授官”“人事相宜”的用人原则和用人目标,古人亦有不少的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20.
我们历来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可是在实践中往往就不是那么回事。有个单位要选拔一名年轻干部进领导班子,主管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交换一次意见,就拍板定下来了,没有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和进行认真的考察。结果任命文件刚发,群众的举报信就到了纪检委,弄得民怨沸腾,骑虎难下。这件事使我想到当前用人民主方面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民主不能单纯依赖“明主”,要以民为“主”,不能以主为“主”。这里所说的“明主”是指各级各单位的领导人。有的同志认为,如今各项工作都实行责任制,用人也是一样,只要单位领导人作风正派,是“明主”,用人上他管的那块天地就该让他当家作主,他的意见就应作为用人的依据,这样既能发挥单位负责人的作用,有了矛盾又有人承担责任,工作好做。其实,这种说法和做法是十分片面的。是把选才用人混同于其他工作的一种认识偏差。诚然,在干部管理和选拔上需要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担负起主要责任,也必须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干部管理和人才选拔不同于其他工作,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