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社会的政治统治都建基于一定的合法性信仰 ,意识形态活动是统治系统增进合法性信仰的重要手段。然而 ,现代社会面临着合法性的全面危机 ,意识形态甚至被判定为已经“终结”。本文认为 ,意识形态并未终结 ,克服合法性危机端赖于建构先进的意识形态 ;在中国 ,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是一个历史范畴,当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脱变成了一种社会统治工具,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为此,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对其作出了深刻分析,他们不仅看到了科技革命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而且更深刻剖析了作为一种工具理性,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肆虐与伤痛.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科技已经异化为意识形态,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统治手段,全方位地消解了作为社会统治秩序对立面的否定性,因此,必须进行爱欲解放才能化解科技意识形态危机;哈贝马斯则认为,科技意识形态的起源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科技的一系列特点使它担负起充当政治意识形态的新重任,科技异化的负效应唯有运用交往理性才能解除.从理论特质看,哈贝马斯科技思想形成了对马尔库塞科技意识形态的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3.
张一兵 《学术研究》2002,(12):54-61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说。他在马克思和曼海姆的基础上,明确指认了意识形态在社会存在中的实存方式,即社会无意识的想象体系。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自身是无历史的,但是它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依存现象却是永远存在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机器,成为统治者合法统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熊文驰 《兰州学刊》2006,(9):114-116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市民社会,现代政治理论是这一社会的意识形态。其理论基石为个体主义(ind ividualism)。到19世纪,市民社会发展到顶点,其根本问题随之充分暴露,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以及作为个体的人的抽象片面性在理论上遭到猛烈批判。当前社会依然是市民社会,现代政治理论依然处于统治地位。对现代政治理论的根本突破仍有赖于现实政治经济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国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思想史,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权力的出场是理论逻辑之必然。意识形态权力作为一种软国家权力,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或者集团谋求和掌握意识形态生产、运行、教育和传播以实现阶级统治的权力,其主要有三种样态:作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保障的意识形态管理权以及作为外在表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权力既可以是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也可以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运用意识形态权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同时可以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6.
异化,劳动异化,科技异化,这是现代工业文明呈献给我们的人的发展困境,也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赫伯特.马尔库塞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工业文明给予了认真的反思,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给予了现代性的诊断,指出科技异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统治,并寄希望于"后技术理性"的崛起以帮助现代社会走出工业文明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法制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化过程 ,具体从权利到人权、从个人到社会、从统治到治理这三个方面展开 ,阐释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法律的立、改、废的关系 ,概括了法制对于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在马恩经典作家看来,意识形态不是与现实的历史进程完全无关的纯粹的理论形态,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但马恩经典作家认为在有阶级存在的文明时代,社会的运行和统治往往要借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以此取得社会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马恩经典作家不是在中性的或肯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而是在否定和消极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他们对意识形态持彻底批判的态度。当今,我们究竟应该在何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及其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  张彭松 《理论界》2006,(2):145-146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是依靠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人为地、理性化地加以传播和操纵,并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供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以极其强大的单一性、同质性和宰制性代替了传统的深度文化,使文化本身失去原本所应具有的丰富性和超越性,造成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从本质层面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相似文献   

10.
郑永年 《学术界》2012,(1):236-241
无论从内部世界还是外部世界来看,中国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现状令人担忧。从内部来看,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知识精英,无能解释自己的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更不知道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意识形态是内部统治的软力量,缺失了有效的意识形态,中国的统治成本在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1.
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 《兰州学刊》2005,1(1):64-65
"意识形态"是获得社会法权的"主义"话语,通俗地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官方话语或国家精神.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多的功能,但其基本的功能主要是提升社会主导价值、引领政治社会化过程和强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了解意识形态的这些基本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它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与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海波 《学术界》2002,(1):108-115
马克思在对“旧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中指出 ,“旧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其原因在于“旧意识形态”与阶级社会生产方式中矛盾之间的关系 ,在于它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中的反映。〔1〕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并且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那么它应该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旧意识形态”的基础 ,正是在与这个基础的关系中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了科学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同联系 ,探讨意识形态与虚假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启蒙辩证法》揭示了启蒙的三元性质,即启蒙是对文化的意识形态铸造、对权力统治的一体化扩张和对价值的虚无化引导。启蒙涤除文化的超越维度,将文化铸造成具象化的、在场的和统摄性的意识形态;启蒙扩张统治的一体化,将权力统治变成镜像化的整体框定、主体性的总体削弱和话语秩序的普遍君临;启蒙展陈价值导向的虚无化,它否弃自然的价值,扑灭观念构境的引导作用,拆解道德支撑的意义,使虚无化弥漫于生存空间。启蒙的三元性质给现代人的命运带来了根本性的消极影响,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遏制资本主义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剥夺和防范资本主义的虚无主义扩张,就成为现代人重建主体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理论唯物化,他试图把意识形态从意识哲学的论域中解放出来,使得意识形态独立于社会统一体,成为社会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他把马克思语境中作为政治口号的"意识形态"提升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物质存在,意识形态从观念批判走向政治行动,意识形态被看作国家机器的实践效应,再生产出政治权力批判话语。但是,阿尔都塞并没有把意识形态泛化为包括拜物教理论在内的一切批判话语,而是同国家统治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意识形态统治的阶级性。他不仅仅反对自卢卡奇以来的人本学马克思主义,更拒绝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同时与朗西埃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化终结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文化批判思路,重新改造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但他没有解决意识形态唯物化所暴露出来的政治实践与哲学理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昂格尔在批判传统社会理论之时试图超越其固有之困境:以社会共同体的普遍建立彻底解决和超越意识形态问题。这种困境中的超越必然遭遇超越中的困境,因为法律异化为政治统治与意识形态的工具是法自身资源稀缺性的必然结果,其物质根基在于社会资源配置状况,不改变现有的社会资源结构就无法触动意识形态的根本,故而必须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以确保超越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支点     
首先确立两个讨论问题的起点 :其一 ,传统社会是需要意识形态的。但是 ,在关乎社会政治运行的角度进行的意识形态提问 ,则只能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它与现代格局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因此 ,解释现代社会的发生就与意识形态的思考有了密切的关系。其二 ,从解释现代社会的发生出发 ,我们就得按照逻辑的要求来回答 :现代社会的顺畅运行是否依靠某种得以引导它的主流意识形态来进行。如果是 ,那么 ,这一意识形态是否就完全赢得了现代社会的赞同 ,以至于不需要进一步的意识形态建设。假如这一主流的意识形态还没有赢得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可 ,那么 ,它与…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概念和政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作为具有流行性的思想体系它也是一种“完备性”的学说。由于它拥有这些特性,意识形态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执行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如社会政治的整合,对政权的合法性支持与破坏,以及对社会成员的启蒙与教育等,这些都对一个政治统治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整体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批判以往哲学和宗教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以及在分析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具有统治性和阶级性、实践性和现实性、冲突性和独立性以及人民性的特征,彰显了其占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本质和推动历史进程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挖掉传统意识形态的根基,为意识形态的概念革命奠定了基础,为人民群众赢得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用社会历史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如何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历史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党执政的基本条件,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意识形态、领袖魅力、统治绩效、民主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理上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从历史变化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来源经历了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领袖魅力为主转变、又由以领袖魅力为主向以统治绩效为主转变的演变历程。当前,如何加强民主选举制度建设,继续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重要的思想政治资源,可为政治稳定凝聚思想共识,为政治统治正当性合理性提供论证,为政治发展道路指明方向。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转换复杂艰难等诸多问题。维护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诠释力、影响力;认清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输出的教条主义、工具主义及霸权主义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侵蚀;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