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唐代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下服饰风格的演变和服装制度的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不仅在唐代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还体现着唐代整体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唐代女性服饰主要的上装以“衫”、“襦”居多 ,还流行穿袒胸装 ,配合下身的裙装“艳丽张扬” ,注重突出女性身体线条 ,富有美感。唐代妇女化妆偏重艳丽、浓重 ,与服装的艳丽张扬形成和谐统一 ,主要表现在妇女的面部化妆 :有额黄、花钿、脂粉、黛眉等若干环节。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充分体现出唐帝国繁荣富强的时代特点在美学领域的表现 ,也揭示出当时唐朝人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和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反叛传统挑战男权——试论唐代妇女服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妇女服装主要是袒胸的襦裙、潇洒的男装,前者是对"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的传统思想的反叛,是母系社会女性崇拜的遗存,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服装化体现.  相似文献   

4.
论张万福的道教服饰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服饰文化总体倾向的影响,以张万福为代表的道教学者开始注意到服装的审美特点,从以前对道服的纯粹宗教性规定,转向对服装本身之美及所蕴含的伦理美学思想的研究,并利用服装艺术的特点对道徒进行审美教育,表现出有道教特色的服饰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对“柳腰”这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关联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重点探讨唐代诗歌中大量出现“柳腰”意象的原因。认为唐代女子的服装和舞蹈容易展现细腰,而与文人交往密切的歌舞妓更是能展现细腰。柳树在唐代的公共场所和私家园林多有种植。细腰的常见和柳树的广泛种植,是产生“柳腰”意义模式的必要条件;而唐代送别场合、宫廷和文人集宴上,“柳”和“腰”的同时在场,娼家门前普遍的柳树种植,这些是产生“柳腰”的充分条件。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这些条件刚好同时成立,这便促使“柳”和“腰”这两种事物在唐代诗歌中被频频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唐朝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代 ,国家统一 ,政治安定 ,经济繁荣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服装 ,是一社会和一个时期文明发展的标志。唐代服装之华丽 ,盛况空前 ,尤其是妇女服装 ,充分体现了唐王朝作为世界上著名封建帝国的繁荣昌盛。唐代妇女首服 ,先后有幂、帷帽及胡帽三种款式 ,三者皆为胡服。《旧唐书》志第 2 5,舆服 :武德、贞观之时 ,宫人骑马者 ,依齐隋旧制 ,多著幂。虽发自戎夷 ,而全身障蔽 ,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 ,亦同此制 ,永徽之后 ,皆用帷帽 ,拖裙到颈 ,渐为浅露。寻下敕禁断 ,初虽…  相似文献   

7.
拼布起源于中国和古印度。我们所知的中国最早的拼布实物是新疆库车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女尸脸上覆盖的钱字纹遮脸拼布。在我们国家,许多民族都有拼布这一民俗。过去百姓生活俭朴,经常用布头做成床单、门帘以至服装等生活实用品。特别是在朝鲜族,拼布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唐代女装的“时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装的流行趋势多以女装的流行来引导,唐代的女装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流行产物,而且对现代人的着衣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唐装的长短搭配,性感着衣以及男装女穿等方式,不仅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如今也是我们女性着装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和改善人类关系",国家外交则属于公共关系的一种具体形式,国家外交的基本功能则是"建立与改善国家之间人的关系"5月14日,莫迪来了。这是莫迪自就任印度总理一年之内的首度访华,也是其在家乡接待习近平主席出访之后的一次回访中国之行。中国对这次外交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对整个行程的精心策划足以证明这一点。"唐式外交"则是让人眼前一亮地拉开了莫迪"中国穿越之旅"的序幕。所谓"唐式外交",就是着唐代服装,沿用唐代  相似文献   

10.
唐代士人服饰颇具特色,大多头戴幞头或席帽,身著圆领襕衫,有时外加半臂,系腰带,足着履。文章一方面考辨了其具体形制,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士人服饰所体现的文化特质,即它是大唐皇室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调整的特色服装;它是汉族传统服饰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它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时代特色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服饰制度深深地蕴籍着封建文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的等级制度被逐渐强化,服饰的社会功能超越了原始实用功能,为等级功能所淹没,历代相承愈演愈烈。汉代服饰制度已初具规模,从汉代官员的衣裳、冠戴、绶、玉、印等来演示其等级标志,通过比较其中出现的异常变化,阐释被不断强化的服饰等级制度,解析被历代传承沿用的服饰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12.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西方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次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艺术运动。服装设计艺术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新艺术运动时期的欧洲女装更是如此,可以说,发生了堪称革命化的巨变,尤其是在其精彩的形式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衣裳概念及其文化意义@王润昌$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佘占宏$延安大学校长办公室!陕西延安716000~~~~①本文引用《诗经》诗句均出自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出版。 ~~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服饰的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少数民族服饰与伦理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挖掘蕴涵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伦理观念,说明少数民族服饰是民族伦理观物化的标识。  相似文献   

15.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白衣”和“红妆”两种服饰的描写包涵着对行性的修辞意蕴。作为孝服标志的“白衣”往往隐喻着“素洁”,而一贯作为吉庆象征的“红妆”则暗涉着“热烈”。同时,在《金瓶梅》和《红楼梦》等世情小说中,红、白两种服饰还暗涉着高低贵贱。另外,就审美色调而言,“白衣”通常给人以“冷艳”之感,而“红妆”则给人以“丽”之感。所有这些描写大都不是作者的信笔所至,而是在特定民俗作用下的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服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禁”即服饰禁令,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机制对社会成员衣着服饰进行强制干预的各种限制规定。其内容既包括对社会民众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乃至衣长袖宽的尺寸规格限制,同时也包括取缔某些社会服装,强迫社会成员改易他服,彻底废除原有服饰习俗的强权措施。历代服饰禁令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社会民众衣着服饰的自主选择权利,扼杀了古代社会成员穿衣着装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活力生机,从而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变迁,被打上了十分强烈的专制政治印记。  相似文献   

18.
对汉代汉族服饰色彩的考古资料进行梳理发现:汉代服饰色彩并无什么明显规律可言;汉代服饰色彩的等级性并不明显;汉代女子服色较男子的服色丰富且鲜艳;汉代组绶制度确有实行,且色彩搭配丰富;西汉早期,侍从俑的内衣衣领基本上均为红色,可能包含了为墓主人服丧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宋代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概述了宋代服饰的特点。从具有代表性的宋代官服、文人服饰与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禅宗、宋词、山水画等特定时期文化氛围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服饰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20.
色彩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一种色彩都具有其特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及历史意义。紫色这种色彩就具有多种象征意义,既代表高贵、吉祥,又代表哀伤。紫色的色彩特点在服装中也表现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出了它的多种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