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汪曾祺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标志性的作品——短篇小说《复仇》。汪曾祺在创作思想上广纳各家,在艺术上积极吸收各种创作流派和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还在作品中对“复仇”的主题处理和小说文体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中不难看出,《复仇》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意识流手法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作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在意识流技巧方面引人注目并且已获得了大量理论阐述,然而,当我们把它置于跨学科视野中进行审视时,不难发现,小说大量借鉴了文学以外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试图探讨《达洛维太太》对复调音乐的对位技巧、影视艺术的蒙太奇手法以及绘画的“瞬间印象”技法的借鉴和吸收,以期更为全面深入地读解其现代主义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五四”之后直至1940年代,中国对意识流的译介主要分阶段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个阶段大致集中在1917~1925年,重点译介心理学和哲学基础理论;第二个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意识流译介的鼎盛时期,研究意识流的文学论著以及部分意识流大师的文论和小说得到了较多译介。意识流的译介使中国文坛对人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流技巧、意识流小说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理性的认知,也为意识流技巧走入中国文学,最终为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一部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作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在意识流技巧方面引人注目并且已获得了大量理论阐述,然而,当我们把它置于跨学科视野中进行审视时,不难发现,小说大量借鉴了文学以外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试图探讨<达洛维太太>对复调音乐的对位技巧、影视艺术的蒙太奇手法以及绘画的"瞬间印象"技法的借鉴和吸收,以期更为全面深入地读解其现代主义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吴迪 《理论界》2003,(6):45-46
“意识流”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年代。19世纪的小说艺术从描绘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发展到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识流”文学便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也与当时欧美的哲学与心理学发展有关。 意识流小说的作者不再老老实实地搬弄实实在在的基本框式,不再把生活的原来面貌认真的装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学的评论界都公认《达洛卫夫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伍尔夫意识流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功。从伍尔夫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雅客之重Z开始,她就离开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而着意于意识流方法的创作,并认为她终于寻找到了一种有意味的小说形式——意识流,并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把这种意识流手法运用得更加婚熟,趋于完美。对于这部小说意识流方法的运用,多层次、多角度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艺术技巧,评论界已有论及,本文不复赘言,而拟对伍尔夫的创作心境、感觉与表达主题的深层关系,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特殊轻力作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意识流派小说的形成有个演化过程,主要依靠外入性生成机制,即从域外引来意识流创作方法,经过五四文学的个体尝试直到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群体实验,使外入机制逐步与自生机制达到契合,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方出现中国化的意识流派小说。意识流派小说在现代中国没有得到健全发展,主要缺乏与其生成机制相适应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识流代表作家,致力于小说艺术的创新和实践。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同20世纪初英国传统小说技巧彻底决裂。她认为,现实主义作家“偏重物质”、“不注重精神”的创作方法写不出真实的人物,因而也就抓不住生活的精髓。在她看来,现代作家的真正使命是要“按照那无数的印象原子坠入人们头脑的本来次序去记录他们”,亦即让人物的情感、意识、思绪等不通过叙述者和评论者等外来媒介而直接源源流出,让作者“无踪可寻”。小说《邱园记事》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变革…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十九世纪后期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顶峰,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盛行,促成了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突破,即: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它标志着现代主义小说时代的到来,在创作方法上,不再通过客观、如实的描述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通过艺术想象,对繁复的意识流的描绘来表现、暗示人的主体情感;在创作题材上,不再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而是把人物的“意识流”当作题材,描写一个或几个人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11.
袁红梅 《天府新论》2007,(2):141-146
意识流小说流行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的英美法等国家,它所体现的文学观念、叙述方式、艺术技巧等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时期,意识流作为西方现代文学派别和思想的一种被介绍到中国,并成为最早被接纳的对象之一。意识流在新时期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意识流主要是作为一种小说流派和艺术技巧被介绍的,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到1989年,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介绍意识流的文章,人们开始了更为客观全面的介绍和分析;1989年之后到90年代中期可以看作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于意识流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通过对三个阶段的梳理,不难看出在意识流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有意或无意地突出了意识流在对社会批判和认识价值方面的意义,并且尽量从和现实主义相一致的地方说起,从与当时的文学观念相吻合的内容开始;同时,意识流的传播者还运用了剥离内容和形式的阐释“策略”,突出了意识流小说审美和艺术技巧层面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意识流小说派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为普遍的小说方法,意识流不仅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现象,而且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对它的运用也得到了日益深入的共识和不断增强的效应。意识流小说派并不指那些日后在小说创作中被泛化使用了的意识流手法,而是特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自觉的,有理论依据和说明,并在创作上呈现为以追求意识流叙述效果为主要审美品质的创作倾向。 本世纪初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文学终于获得了一次动力学意义的革命。20年代初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多卷本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以至于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都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品。意识流为小说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由于本世纪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关系的介入,意识流小说及理论也影响到中国的小说。五四时期鲁迅的《狂人日记》已开始涉及梦呓这一意识流小说常关注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尽管如此,《狂人日记》仍以其明晰的意义属于鲁迅启蒙小说范畴,而不应视为意识流小说。艺术派的浪漫抒情小说中也杂居着潜在的意识流成分,不过只是最初的极不充分而又短暂的手法性借鉴,而且也是在对现代主义最初的杂合式参照中得以实现的。30年代新感觉——心理分析派的小说家们较多地运?  相似文献   

13.
乔伊斯与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创作观念上都追求形式创新,解构传统叙事结构,同时通过各种技巧进行共时性写作。他们通过主观的、非理性的写作,以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真实,从而更好地展示小说人物的意识活动,揭示生活的本质与人性,以此构建小说内部世界可能的平衡与和谐。乔伊斯与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建立了新的美学形式观,为文学阅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的审美经验。乔伊斯与伍尔夫的作品代表了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极致。  相似文献   

14.
<正> (一) 作为文学的一种方法,意识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被越来越多的作家所采用,虽然主要流行于西方各国,但在我们中国也依稀可见其踪影,它绝不是今天才“流”进来的。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探讨了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指出“我国的意识流小说有自己特殊的艺术渊源”,不应当“和西方的意识流小说等量齐观、混为一谈”,这些看法颇有见地。但他又说我国意识流小说的诞生,“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作品并无瓜葛,因为它们当时还没有产生”,这却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的意识流理论出自西方 ,以这种理论为指导的意识流小说在西方取得了极高成就 ,但是意识流无论作为人本身的精神特质 ,或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意识流技巧在以抒情为特质的诗歌中更容易被充分采用。本文以现代理论观照中国古代作品 ,用比较的方法 ,以大量的事实从逻辑和学理两方面充分证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不但存在 ,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精妙的、相当完备的意识流技巧和意识流形式 ,本文作者将其划分为顺流、环流、向心流、混流等 4种基本形式。中西意识流在创作和理论方面是相同相通的 ,意识流是中西文学的深层问题 ,反映了人类思维和世界文学的某些共同本质。意识流这一概念对清理中国古典文学遗产有着宏观的透视作用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最早提出意识流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意识流小说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小说其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小说时空体结构这一领域。通常这类小说的时空变幻莫测,令人在跳跃中感受人物情绪的起伏、心情的动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相较建国后“文革”前的17年时期,变化之大如同霄壤。其间一个重大变化是小说创作流派现象醒目而实在。以出版为例,各种具有流派性质的小说丛书就不少。如时代文艺出版社80年代末曾推出一套“新时期流派小说精选丛书”,内有“民族文化派小说”、“结构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中国华侨出版社90年代中期则推出“新生代小说系列”,收有张文、何顿、毕飞宇、鲁羊、徐坤等八位青年小说家的集子。以评论界较流行的提法来看,“先锋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的流派特征是较显著了。若再细…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意识流文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由于意识流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在意识的把握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通过描述人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故事,所以其故事情节的安排,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有时甚至打破正常的时空顺序.文章主要从时间、空间等方面分析了意识流小说中时空跳跃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小说属于现代心理小说,其主要目的是表现人的主观印象和感性活动,努力让艺术描写的笔触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之中。由于人的潜意识的流向飘忽不定,根据人物的潜意识作为主轴线而展开的意识流小说当然也会随之变幻莫测,令不少读者感到扑朔迷离眼花缭乱,认为意识流小说晦涩深奥。英国著名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之一。本文就维吉尼亚·伍尔芙的一篇短篇小说《星期一或者星期二》来分析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尤利西斯》中语码转换的文学意义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姆斯·乔伊斯的巨著,被誉为“天书”、“奇书”的《尤利西斯》中大量出现语码转换,成为该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色。语码转换在《尤利西斯》中以两种形式出现:人物思想活动中的语码转换和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一反传统小说中作者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意识活动的作法,乔伊斯将自己隐于人物背后,通过人物内心独白和会话,借助语码转换手段,真实揭示了人们意识变化,在呈现斯蒂芬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语码转换在发展文学创作手段和改变传统阅读方式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