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论历史科学与历史文学--兼与何兆武、张丽艳二君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具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属性,它既有普遍规律可循,又是可以实证的。历史学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实证史学、思辨史学、叙事史学,它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两重性。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文学。  相似文献   

2.
史学是思想     
“史学是思想”是一个本体论命题,而“史学是科学”和“史学是艺术”则属于一种对象论、目的论、形式论、功能论的命题。同时,“史学是思想”又不同于科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观点。因为,后者是一个历史本体论的命题,而前者则是一个史学本体论的命题。科学与艺术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立足于“史学是思想”,二者才能被合理地统一起来。所以,史学的思想性永远高于科学性和艺术性。史学是思想,伟大的史家便昭示着思想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5,(9)
影视史学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的兴起和发展代表了传统历史研究向大众史学的下移与互融。本文以影视史学为中心,探讨其与传统历史学研究、心理史学以及大众史学的关系。通过对影视史学中的历史叙事与语境重构分析,作者认为影视史学是叙述史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史学走向大众化的重要实践。严肃的并符合史实的影视史学作品,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与传播,有着较大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广智 《学术研究》2000,93(8):84-90
本文是作者于1996年发表的《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一文的姊妹篇。作者是想通过影视史学来展示当今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新景观。文章以历史影片《鸦片战争》为主要个案,从史学理论的视角再谈影视史学。  相似文献   

5.
影视史学是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历史学本身变革的交相催产下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的出现为历史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气息和活力,也成为史学研究新的领域.影视史学概念的问世不仅表明影视等视听媒体可以用来表现历史,而且也表明影视史学和传统的书写史学可以比肩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管理是一个完整过程的管理,它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科学管理是动态有效的管理,它不存在唯一最优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是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体.成功的管理者不仅能够掌握管理的科学性还能够掌握管理的艺术性,而失败的管理者可能仅仅只知道管理的科学性而已.  相似文献   

7.
张云 《江汉论坛》2003,(5):67-71
“应用史学”的提出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史学研究提出的要求,载体的多样性、作业的田野化、史家的职业化和操作的市场化是“应用史学”特点,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历史知识的普及、口述史料的挖掘、史学的影视产业及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是“应用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西方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性与艺术性呈现出对峙排斥的紧张状态,促使历史学通常在这两极之间进行着不停的游动和变化,从而折射出西方历史学的发展轨迹。本文试图对西方历史学发展的轨迹进行考察,从中揭示出西方历史学概念的嬗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影视史学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旭 《兰州学刊》2006,93(2):49-52
影视史学的概念从诞生到被引入大陆史学界,其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通过对原始文章的考察,力图纠正在转译中的谬误,还原其本意。此外,本文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影视史学的特点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历史学本身的任务的探讨,进一步阐释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洪岩 《文史哲》2006,(5):5-18
中国古代史学文本理论具有客观主义的特质,史学文本写作实践却表现出反客观主义的文学化情形,由此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并延展到近代史学,构成考察整个中国史学脉络的一个线索。史学文本中的文学化现象表现在许多方面,具有必然性和认识论上的某些理据,时常造成历史认知的变形。反文学的史学文本思想则缺乏历史认识论的澄明,甚至成为悖论,但客观主义的史学文本书写规则并未因此而失效。将古今之文本理论与史学实践结合起来,参照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予以观照,对史学观念颇多警示与警醒作用。后现代主义逼使客观主义深刻地反躬自省,然而,无论史学文本具有多么强烈的诗性结构,“历史真实”的概念却依然可以成立,史学文本所表现出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都无从抹煞。将后现代主义中“异化的力量”“解构”掉,吸取其“合理内核”,历史学将变得更加自信。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史学内在地包含文学,但史学并不因此失去客观性与科学性,历史真实的概念归根结底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切实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质量和效率,无疑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而艺术性又是科学性得以实现和体现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教学艺术其实就是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合理地加以安排.许许多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上作了许多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本文就我十几年来数学教学的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就课堂教学艺术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史学研究的内容涵盖面之广,恐怕很少有其他学科能够相比。由此,史学功能多元化的特点非常突出。它在使人们了解历史的知识、真相及规律,日益变得睿智和完善方面功德无量,但有时也因为被曲解或滥用而误人非浅甚至助纣为虐。要充分发挥史学的正面功能而避免其负面效应,不可不注意研究发挥史学功能的途径。首先必须尊重史学的科学性。史学的科学性有不同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特点。联系史学研究的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加强三种意识。一是对研究对象的旁观意识。换句话说,这就是要将研究对象如实地当作一个客体,尽量减少研究者主…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已经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科学原则作指导.但货币政策的实时决策又是极其复杂的,需要中央银行家的审时度势和敏锐判断,也即货币政策的艺术性.文章详细分析了货币政策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具体表现,认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实践中是难以分割和同等重要的,好的货币政策总是需要好的政策实施者,需要将科学性原则与中央银行家们的决策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不定,国内经济运行态势复杂多变,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适时适度把握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是我国货币政策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5.
坚持宗教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新性是现代宗教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必然要求.而关注从宗教行政管理的"疏"与"堵"、"知"与"行"、"柔"与"刚"、"德"与"法"、"古"与"今"、"内"与"外"等方面对于搞好新时期宗教的行政管理,落实党的宗教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口头文学作为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口头文学进入文学史叙述经历了持久的讨论.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各种文学史学彼此之间存在分歧。20世纪文学史学在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学理论体系。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口头传统研究虽然挑战了文学史观、文学史上的既定结论以及文学史叙述方法,但是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仍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史学应在价值判断、真实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真正揭示口头文学作为历史存在物的价值、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是近年史学界的一个热点。近代史家中,已有不少学者的论述涉及历史学的艺术性问题,其中,姜蕴刚的“历史艺术论,”是最为详备深入的。  相似文献   

18.
吴英 《江海学刊》2022,(1):188-194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历史学面临的最重大课题。而这一重大课题能否成功完成则取决于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能否成功,因为有什么样的史学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史学。而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则需要在唯物史观新的解释体系的构建、力戒教条主义、处理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两对关系等方面着力。这无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整个史学界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史学理论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相似文献   

19.
路云辉 《江淮论坛》2004,3(4):17-21
邓小平的战略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谋划国家整体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要全面深入把握邓小平的战略思维,必须着眼于邓小平战略思维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艺术两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现代德国史学对历史知识之建构性、目的性、功用性的认识经历了显著的变化。18世纪,为了对抗历史怀疑主义,德国史家强调历史知识的视角性和建构性。这种认知因为契合了当时科学概念中的个体性特质而流行一时。至19世纪中叶,科学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德国史学首先通过摆脱政治伦理说教性和理性从属性而确立了"自为目的性",其次随着历史"写作"与"研究"之间割裂的弥合,逐渐形成一套科学论证方法从而保障了这一特性。"自为目的性"有力地支撑了历史学成为一门自治且自洽的现代科学学科。19世纪下半叶,德国史学开始转向更强的社会地位诉求。与此同时,史学的科学性与功用性、客观性与主体性的论争此消彼长。20世纪70年代,历史知识之建构性重新被发现,发挥史学功用性的策略也从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转为培养个体历史思维能力。纵观现代德国史学的这一认知变化脉络,与其说是在科学性上的递进,毋宁说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地位和社会现实地位而做出的建构、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