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诗经》衍音联绵词的考察,文章分析了衍音联绵词的两种产生方式——变形重叠和语音羡余。变形重叠能使衍音联绵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有别于原单音节词,语音羡余则否。  相似文献   

2.
杨时是宋代理学道南的鼻祖,被认为“程氏正宗”,他那“尽心”、“知性”、“止于至善”的儒家风范,精进勤勉的治学方式,以及“清廉”、“爱国”的儒家忠孝实践,终而成就了一代大儒的形象。加之后裔的枝繁叶茂,形成东南亚一带庞大的杨氏族群,即“道南衍派”。同时在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祭祀活动中,这一衍派意识获得了加强。  相似文献   

3.
陈第首次破除“叶音说”并提出“音有转移”的主张。究其原因,有吴Huo、杨慎、焦竑及其父亲的影响,更与他本人对《诗经》等古献语音的全面考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用旧词音来称说新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音义结合体(新词)时,有些是对旧词音的“借用”,有些则是对旧词音的“沿用”。由于文字的历史远远晚于语言的历史,很多词音借用发生时,其实并没有相应的字形借用立即伴随发生,而是要等到文字诞生之后才会发生“跨时”的伴随性文字借用。正如文字系统中有字形的借用、分化、合并,语言系统中也有词音的借用、分化和合并。  相似文献   

5.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制作与传播往往是非线性的,传播内容也是多介质使用的,因此内容制作就需要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宗旨是要促进电视内容传播价值提升。后续跟进性产品的制作,一定模式框架下的节目制作等,则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多维形态。  相似文献   

6.
褒贬译法是指在翻译中严格按照原文的感情色彩来进行,即将褒义词译成褒义词、中性词译成中性词、贬义词译成贬义词的翻译法。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对于褒贬的翻译,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译者要能够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结合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再现原文的感情色彩。此文以《PanyPolitics》为例提出,在词语本义与说写者感情色彩相离时,衍译,较之褒贬译法,能更准确表达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实现“化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毛继增先生发现“一音歌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继增先生发现的“一音歌曲”——藏族民歌“伯谐”实为纯四度二音列歌曲;经与藏族民歌“伯谐”比较,同为纯四度二音列的贵州苗歌《阿哥嘴巴甜》、《保寨歌》、福建汉族民歌《人民百姓快活多》形态近似;这种相似隐伏着史上民族迁移中的文化融合,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三个民族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模式下音乐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青海汉语方言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青海汉语方言只有在舌尖后音与“开口呼”韵母拼合时才会出现舌尖后音转向舌尖前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合肥1 500 名在校大学生使用“抖音”的调查,从“抖音”的内容、技术、形式以及操作四个层面分析了“抖音”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情况,发现“抖音” 在误导大学生思想、消磨大学生意志、影响大学生认知等三个方面带来冲击。 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占领抖音阵地、提升媒介素养、创新抖音内容和形式、应用抖音 精准推荐技术等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嘉道时期桐城派盛极一时,表现出许多新的传衍特征:一是传衍态势由单线承传到多线辐射;二是传衍范围由固守一隅到遍布南北;三是传衍方式由私人授徒到以书院讲学为主,家学传授、私人讲学、文人雅集、书信往还、游幕等方式为辅;四是传衍内容由只言片语到完备选本。诸种变化的产生,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桐城派发展的必然,无不蕴涵着深层的文化动因,这亦是其兴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词语是在语用中被创造出来的,释词无论如何不可脱离语境。"经营"古义揭示历史语境,"惊鸿""游龙"深入到心理和民俗,都是文本"细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如今社会信息爆炸,网络流行词语层出不穷,继“囧”、“hold 住”等词之后,“任性”一词在网络中迅速蹿红,被纷纷借用。本文对“任性”一词的古今意义进行分析,其词义已随着大众认知而发生倾斜。“任性”一词因时代更替,大众社会认知改变而使词义引申,意义被扩大。社会心态的改变使不同群体对新词新语认知产生不同。新词新语体现着阶级性,群体性。  相似文献   

13.
湖湘学派主要从四个方面批判佛学:一是批判佛教视天地万物为“空幻”的思想,二是批判佛教“万法皆心”的思想,三是批判佛学心与理分离的思想,四是批判佛教的禁欲主义。与此同时,湖湘学派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学的影响。他们虽然批判佛教,却与寺僧来往密切。“性本论”是胡宏在《知言》一书中重点阐述的思想,也是胡氏父子以及湖湘学派哲学思想的基石,这个思想基石也与佛教有复杂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魏晋玄学以“本末有无之辩”为哲学主题,以“得意忘言”为哲学方法,塑造了清峻通脱的魏晋风度。在这种玄风影响之下,形成了魏晋独特的绘画艺术理论,表现在艺术方法注重“得意忘言”,艺术创作强调“以形写神”,鉴赏批评崇尚“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15.
“可能”是一个概率模态算子,其核心情态语义特征为[+概率可能]。按照概率模态“概率值的连续标度法”,“可能”的赋值范围为“0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说》是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初期成果,1944年他“重写”此篇为《诗言志》。《诗言志》除补充新证而增大篇幅外,有两处术语的改动值得关注:“意念”的术语凝定,这是借鉴西方“新批评”文艺学观念的结果;术语“缘情”取代早期的“抒情”,体现了中国学术研究本体化的追求。“诗言志”研究在抗战中相隔七年的“重写”,反映了朱自清文学批评研究的学术历程,也体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小说改编电影多数对原著结局采用了“道德化”“冷漠化”改写策略,道德化,通过增加“核心冲突消解”情节和“揭秘”情节,落脚于家国情怀,以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复归为当下社会日渐疏离的人际关系和信仰危机提供一种“想象性的解决”;冷漠化,将原著的“定性”结尾复杂化,深入底层生活逻辑,暴露黑暗世相直面危机,又不断绝“善”的可能,以引发观者自我拷问和对人性的审视。“民族品格”是二者共同的指向,是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标识,是建构“中国梦”的重要符码。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商周礼制文化研究,包含基于实物材料的器物文字考据,基于实事的礼仪制度考据,基于制度变革的文化通考,在考据中加入现代科学元素,有力推动了礼学考据的科学化,实际破除了三代王统道统的经学观念,促使礼学考据向实证礼学、传统经史之学向现代史学转型。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加强外国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的融合,首先从哲学理念上阐述其合理性,如“语言学”在内涵上理应包括两者;语言学研究的融合符合“新时代,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背景下的国家语言策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两者的融合最能实现韩礼德的中国情结和学术理念。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若干问题有待解决,如中国高校很少设置语言学系;中国高校的外语院系强调文学传统,不太重视语言学的引领作用;国内外有关语言和语言学的国际会议不重视汉语。为此,文章提出若干建议:采用有分有合的“连续统”的辩证哲理;在现有的“文学”和“语言学”下增设分支学科;采用适用语言学的理论评价各种分支学科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情感因素是第二语言习得和教学中的重要因素。积极、自信、放松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语言习得;反之,消极、压抑、焦虑的情绪会阻碍语言习得。本文通过对Krashen的情感过滤说及语言习得中的情感因素的介绍,对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