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段慧群 《老友》2011,(9):9-9
林纾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一门课被排在下午二三时。一天,林纾看到学生昏昏欲睡,便把课本一合。说道:“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为之一振。林纾接着说:“有一个风流和尚.一次经过一座桥,看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听他讲故事,但林纾此刻却不讲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林纾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林纾的爱国思想。在选择翻译文本时,林纾并不是盲目的,他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他爱国思想的作品,林纾选择翻译《黑奴吁天录》就是出于警醒世人,爱国保种的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林纾也表现出他的爱国思想,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作的字里行间发出强烈的反帝救国的呼声,向全国人民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  相似文献   

3.
重评林纾     
有一个历史人物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长期受委曲,他就是林纾。林纾生活在中华民族屈辱的年代,他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担忧愤慨。1884年8月的中法马尾海战,法国军舰击沉中国军舰十多艘,林纾闻讯,与林松祁在大街上抱头痛哭,十一月左宗棠来福州,林纾拦马控告主持军务者谎报军情。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林纾与陈衍、高凤歧、卓孝复等上书反对,后“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  相似文献   

4.
林纾所翻译哈葛德小说的数量远远超出林纾介绍的其他任何一位外国作家的作品数量。对此现象有学者认为这位英国二三流的作家受到林纾如此的青睐,实因林纾不懂外文,而为他口述的和译者又无多少文学修养,因此导致了林纾将大量的精力浪费在译介哈葛德之上。本文试图从哈葛德作品的内容题材方面,以及林纾本人所持的翻译使命感出发来寻找林纾大译特译哈葛德作品的原因。并且试图通过指出林译哈葛德小说在清末民初的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审视林纾多翻译哈葛德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后,林纾开始进行小说创作,希望借此匡正世俗力挽人心。但同时,林纾又是一个多情的文人,对男女之间的情爱难免不持尊重与认可的态度。最终,林纾做了一定的妥协,他的小说也因而呈现出不新不旧的特色。林纾的矛盾是中西文化转型时期各种思想交锋与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从林纾的翻译看有意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例,他不懂外语,但却凭他生动传神的翻译在当时取得巨大成功。他的译本一直倍受争议,许多评论家将他的误译归咎于口述者或林纾本人的粗心大意。本文却认为林译小说中的许多误译常常是林纾有意选择的结果,进而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有意误译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清末最主要的翻译家,林纾的翻译具有特殊性:他不懂外语。受口译者的影响,林纾的翻译作品不乏名著,忠于原文,但也凸显了改写删减等弊病。分析口译者对林纾文学翻译的影响,我们应当从时代角度出发,尽可能做到客观。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认为,林纾误译是由译者理解的历史性引起的.林纾的理解和他前理解构成了解释循环,林纾的创造是受到目的语文化视域和源语文本视域等前理解影响,使得林纾的翻译会有意无意地误译原作。理解的有限性同时也让林纾视域与目的语视域和源语文本视域等产生距离,因此林纾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9.
林纾虽然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的顽固守旧派,但从文化人格上看,他和那些被 称为时代“狂人”的“五四文化激进派”一样,也体现出一种“狂者”精神,同样属于中国“狂人”精神文化链条上 的一环。只不过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动作型”、“铁血型”的狂者有所不同,“畏天循分”的人生信条使林纾更体 现出“狷者有所不为”的一面,而“狂狷”与“循分”的融合则造就了林纾晚年身为“道德遗民”的人生方式。  相似文献   

10.
林纾的改良主义思想是在爱国忠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对光绪帝的感念折射了他对君主立宪主张的坚持而非对封建制度的死守;不管是对待新文化运动还是对待白话文运动,林纾都是持改良主义态度的,他反对"一刀切"的激进做法。因此某些学者给林纾贴"封建复古派"标签的做法是欠妥的,以"坚持改良主义的卫道者"来评价林纾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诸多名家之口,证实林纾是近代历史上译介西方文学成就最高的人;指出林纾相比翻译家的头街,他更愿意以古文家自居。史料证明,林纾创作古文非常认真,而翻译极其追求速度,其古文的功底给翻译带来了奇特的效果。认为,他最早发现西方文学的价值并引进西学,之后又与以西学否定传统文学的激进派展开论战,是一个总想当保守派的革新派。  相似文献   

13.
在域外文学的参照下,林纾较早地开始思考中国的国民性。他对国民性的剖析,甚至触及到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林纾并没有停留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上,他还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目标和途径。林纾的国民性改造方案充满着矛盾,注定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新式教育下林译小说与新式教育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林译小说的口译者是新式教育下的产儿;二、在合作翻译西方小说的过程中,林纾逐渐地把合作翻译西方小说定位成新式教育的一种替代形式;三、林纾本人还是新式教育中的教师;四、新式教育下的林译小说在当时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不仅对接纳新式教育的五四文学创建主体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那些没有接受新式教育的士大夫和市民也都有一定的影响;五、在五四文学发生过程中,林纾以强硬的反对者身份和五四文学的发难者进行的论战,在客观上促成了五四文学的主张从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正式取代以林纾等为代表的那一代接受西学影响的学生的标志。如此说来,林纾对五四文学发生的贡献在于他以偏激的传统文化立场,通过与五四文学的发难者和倡导者的交锋,使五四文学最终移位于社会的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不懂外文的林纾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在“中学”和“西学”发生广泛接触的复杂时代,以桐诚派的孤忠耿耿之臣自居的举人老爷林纾(琴南),却初步打破桐城派对文笔的某些清规戒律,用一种“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见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的《林纾的翻译》一书第39页),大译起洋鬼子的小说来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林纾一生中同多位懂外文的合作者共同译述了一百七、八十种外国文学作品.它们在客观上成了中国现代新文学得以产生的一份营养物.钱钟书先生说:“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实事.他对若干读者也一定有过歌德所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林纾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去年的林纾研究,有旧的热点(翻译),有新的景观。令人欣喜的是,林纾研究的阵地得到了拓展,福建俨然成为林纾研究的"大本营"。解决研究比例上的失衡,林纾研究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18.
张毅 《今日南国》2014,(5):29-29
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冯玉祥请他讲授历史时,让随从和亲朋好友也参加听课。一天正在讲课,蒋介石来到冯的公馆,冯玉祥向蒋介绍翦伯赞后,汇报说是请他在讲历史课,蒋连声说“好”:“你继续讲,我也是来听你讲课的。”  相似文献   

19.
林纾与台湾     
近代福建名人林纾曾先后三次到过台湾,台湾的经历给林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梳理林纾的寓台经历和其涉及台湾的文献资料,除了对林纾生平事迹的考证有一定价值外,其中也包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林纾论     
一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幼年贫苦,曾寄食于外祖母家。但极好学,十八岁婚于刘氏,岳父刘有棻,即以传统的程朱理学来教导他,让他读《呻吟语》,《五种遗规》,并同他讲道学源流,及立身安命之道。这是他接触程朱派理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