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冷战时期的日印关系发展比较缓慢,冷战后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日印关系逐渐升温。近年来,日印关系发展迅速,双方在各个领域不断加深合作,其缘由主要在于:确保海上能源通道的安全、牵制中国的发展和能源领域有相互合作的需求。在能源领域,重点在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新能源、核能、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日印不断充实合作内涵。同时,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深化的因素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2.
印俄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独立以来 ,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冷战期间 ,印度同苏联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相互支持 ,形成了“印苏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 ,印俄两国在当前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下 ,继续保持战略合作关系。印俄关系的发展将对我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冷战期间的“印苏特殊关系”印度苏联于 1 947年建立外交关系 ,但在 1 95 4年以前 ,两国关系比较一般。自 5 0年代中期开始 ,苏联为了抵制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渗透和扩张 ,开始同印度建立密切关系。当时美国在南亚的战略企图是 :建立并巩固反苏防线 ,阻止苏联取道陆路南下 ,确保西…  相似文献   

3.
日本加强对印外交的背景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005年小泉访印为转机,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步骤,加强与印度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关系。其目的是:战略上企图利用加强日印关系牵制和抗衡中国;外交上配合美国推动建立“美日澳印”四国对话机制;军事上加强日印海上安全合作,保障日本在印度洋上的海上航线安全;经济上将印度视为“尚未开拓的市场”,为日本企业进军印度开辟道路。日本促进两国关系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预料未来两国关系会有较大发展,但却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4.
九一一事件后 ,南亚国家作为反恐战线的前沿 ,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同时 ,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 ,也积极抢占南亚这一反恐战线前沿 ,并参与和协助南亚诸国反恐。一、印美军事合作迅速升温九一一事件后 ,由于印度对美国打击恐怖主义采取了不遗余力的支持政策 ,美国也因此解除了 1998年以来对印度实施的军事制裁。从此 ,一度在冷战时期疏远的两国关系 ,尤其是军事合作关系迅速升温。用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丹尼斯·布莱尔的话说 ,现在印美两国在安全和军事合作方面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 )防务接触频繁 ,军事对话加强…  相似文献   

5.
疏远与接近:冷战期间印美关系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礼 《南亚研究》2006,20(1):32-36
冷战期间若即若离的印美关系的形成,既掣肘于两极格局与不结盟的结构性矛盾、两国各自战略定位差异、“均势”政策与“和平共处”原则对立以及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差异等疏远因素,同时也得益于双方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彼此需求而产生的接近因素。正确分析疏远因素与接近因素在印美关系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冷战中两国关系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年来 ,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 ,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同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形势的变化 ,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现阶段的中日关系与冷战时期有根本不同 ,与冷战结束之初也有重要区别。其两大趋势是 :传统的双边关系轨道与大国多边网络加速并轨 ;国内整体或局部利益对两国关系的介入日益明显。如何从时代特点和战略全局出发 ,准确把握彼此走向 ,合理利用多边框架 ,共同融入地区合作 ,增信释疑 ,强化两国关系在新形势下的战略支撑点 ,是中日在下一个 3 0年里面临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7.
二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深受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体系变迁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体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依然存在,但中日关系本身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已超越了国际体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作用,中日关系的演变正愈益成为改变亚太国际战略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中日国内政治和经济结构对两国关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走出两国关系的困境,着眼于重建中日关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印越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动因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冷战结束初期,印度与越南的关系处于不温不火状态,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被打破。2003年,印越签署的《全面合作框架联合宣言》是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07年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将两国关系推向战略伙伴的新高度。两国的外交调整、发展张力及地区格局变迁等是推动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因。印越战略伙伴关系在安全、外交及贸易等方面都产生了诸多影响,但受两国地理与实力等局限,这些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日政治关系经历了从坚持斗争、以民促官,到恢复正常国家关系,乃至克服障碍实现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曲折历史.2008年,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发展战略互重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牌,也将成为今后中日两大民族维系健康稳定的国家关系准则.回眸与思考新中国建立以来60年中日政治关系,有助于推动中日关系全面、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业超  宋德星 《南亚研究》2023,(1):70-96+157-158
21世纪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拓宽了各国经济领域的外延,同样也给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网络安全问题的频发使各国不断思考网络治理之路,制定网络安全战略,达成网络合作关系。为应对挑战,美印不断强化网络安全合作,以期促进技术能力、加强互鉴水平和提升战略互信。美印两国发展水平不同,但在20余年的网络安全合作过程中能够较好弥合分歧,照顾彼此关切,达成系列合作成果。但美印对彼此的较高期待与实际行动的落差、两国网络发展水平及战略基点的差异,造成合作矛盾增生。总体看,两国网络安全合作将会维持现有合作高度,其战略成效的深化将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印度加大了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主要手段包括深化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以及军事交流.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动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战略上的考虑,同时也有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安排.从近期来看,印度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对中国以及中印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的合作可能意味着亚太地区战略格局发生深远变化.  相似文献   

12.
南太平洋地处中国外交大周边,构建良好的南太平洋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南太平洋地区独特的外交环境以及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现状,中国应坚持将南太平洋地区作为"经济伙伴"、"政治依托"和"安全保障"的战略定位,抓住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合作愿望,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尽管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发展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在各自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将会继续得到提升,从而为双方关系持续、稳定、深入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印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突出表现是贸易和投资领域发展快速、高科技和能源领域合作成为亮点、经济互补性强以及合作走向机制化。美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印度经济环境欠佳、双边贸易摩擦不断以及知识产权纠纷等很多问题,但在相互战略需求和经济利益驱动等因素的作用下,美印经贸关系将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陆建人 《创新》2007,1(1):7-11
回顾2006年在中国和东盟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背景下,双方经贸关系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对2007年可能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作了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2007年双方经贸关系的走向作了展望,指出在东亚经济合作出现新机遇和世界及东亚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情况下,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将快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体系中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制约和塑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战略关系和国际秩序。从世界政治的视角出发,国际战略格局包括两个方面:国际力量格局和政治思潮格局。国际力量格局是单个国家间的力量分配状态,而政治思潮格局是世界政治思潮的兴衰状态。在过去的20年中,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动,一超多强的力量结构开始向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美国仍然维持了总体上的单极地位。世界政治的思潮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主导性的世界政治思潮在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都受到严峻的挑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正在兴起。国际战略格局的这种态势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但国际战略格局是一种可变的因素,而且其他因素(如核武器、经济相互依赖等)也会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不稳定引发俄日、中俄关系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中俄日三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规律的研究,认为日本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有着多层的战略考虑,其基本意图是满足国内经济需求,改善日俄关系,平衡中国的崛起。从长远来看,日本虽极力拉拢俄罗斯,但对中俄两国合作产生的负面作用有限,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的趋势下,中俄日三角关系的互动始终呈现两边长、一边短的状态,这与日本和美国建立、发展紧密的同盟关系,从而对中俄两国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有关。受中俄日三角关系特点的制约,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合作很难展开。  相似文献   

17.
孟东梅 《创新》2010,4(3):11-13
2008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没有使东盟成为重灾区,不过却有可能促使东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做出新的调整,这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并达到一个"战略互信"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8.
周明 《南亚研究》2012,(1):15-29
从1991年中亚国家先后独立到现在,印度的中亚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91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印度中亚政策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之间的接触,为印度与中亚关系的发展打下基础。从1998年至2001年,随着国际形势与印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亚国家成为印度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和打击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的重要合作伙伴。2001年至今,印度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关注与投入,致力于加强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与文化诸领域的合作,印度在中亚的影响也随之增强。虽然印度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仍受到一些制约,但印度介入中亚事务越来越明确的态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在叶利钦执政8年期间,俄罗斯远东对华关系经历了一个由波动、调整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展望后叶利钦时代,在中国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发展的大格局中,两国边境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和睦邻友好关系仍将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