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和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不久,伪大同元年(1932年)七月五日,以伪教令五十六号公布《旗制》,这是日伪时期统治东北蒙旗地方最基本的法令。《旗制》的主要精神是,“在蒙古唯一之政治单位为旗。旗为一种自治行政区划”。“旗制”的特点是彻底废除清朝以来的王公制度、扎萨克制度或总管制度,代之以流官性质的旗长;废除盟制,旗隶属于伪兴安各分省(后来是伪兴安各省),由伪兴安局(后来依次演变为伪兴安总  相似文献   

2.
史念海先生此文发表于《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据此文可知,洛阳做为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的时间共为770年。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至周赦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君奔秦邑废,共达515年。东汉光武建元元年(公元25年)至汉献帝建元元年(196年)复归洛阳,其中移都长安5年减去,共达167年。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至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又惠帝光熙元年(306年)至怀帝永嘉6年(312年),洛阳为晋都先后共47年。洛阳在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为隋  相似文献   

3.
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已成定论;笔者却认为李白生于神龙元年(705),较之传统的定论应后推四年。现考证如下。说李白生于长安元年,是由李阳冰《草堂集序》署“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推算出来的。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载:(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由宝应元年上推六十二年,恰是长安元年。其实李阳冰所署乃其作序时间,非指李白的卒年。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的对策年代是一个关系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怎样搞起来的大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对策说认为,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我曾论证董仲舒对策于元光元年(公元前一三四年)五月,证明他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创始人。后来一些学者也著文反对建元元年对策说。苏诚鉴反对建元元年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佛教禅宗南宗始祖慧能(亦作惠能),佛教史号称“东土禅宗六祖”。 慧能,唐代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自幼家境贫困,三岁丧父,母李氏守志抚养,母于相依,采薪狩猎,艰辛度日。面对困境,慧能看破红尘,遂弃俗出家,步入佛门。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慧能背井离乡,往(安徽)蕲州黄梅县东禅寺,礼拜五祖弘忍学佛,弘忍密传衣钵,慧能成为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式削发为僧,并主持韶关宝林寺(今南华寺)。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回新州,建国恩寺浮图一所,开元元年(713年)八月初三日在国恩寺坐化。享年七  相似文献   

6.
关于黄巾起义,原定起事的日子,据范文澜《中国通史》(1978年6月版第二册第260页)云:“张角预定甲子岁(公元一八四年,汉灵帝中平元年)三月五日(甲子日)京内外同时起义。” 据当时所用的“四分历”考之,中平元年三月  相似文献   

7.
以下诸人是不是金朝进士,尚需加以辨析:(一)诸志中记载的天辅间进士。《金史·选举志》说天会元年始行科举,而诸志书记天辅间进士多名,他们是不是金进士?《弘治保定郡志》(卷一一《古今科第》)记天辅元年录进士9人,天辅四年进士15人,其中唐县人谭铎登天辅元年进士,唐县人石宣、  相似文献   

8.
武则天与洛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朝建都长安,称洛阳为东都。从唐高祖至唐高宗,都是以长安为其政治中心。但武则天亲自执政以后,洛阳取代了长安的地位,成为武周的政治中心。原因何在,本文拟作探讨。 (一)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死,七日,中宗即位。光宅元年(684)二月六日,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睿宗。从此,武则天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帝。九月,武则天又改东都为神都。从唐高宗死到武则天退位的二十多年间,武则天除了长安元年(7O1)十月到三年十月的二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退位,中宗重新上台。二月,就又改神都为东都。显而易见,武则天的政治生命是与洛阳共始终的。  相似文献   

9.
嘉祐四年(1059)十月至嘉祐五年(1060)二月,三苏父子沿岷江、长江舟行南下至江陵,然后再陆行北上至京,他们曾把途中所作诗文编为《南行集》,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嘉祐元年(1056)十一月至治平元年(1065)正月,苏轼担任凤翔签判期间,苏辙留在京城开封侍父,兄弟二人诗赋往还,唱和甚多,这也  相似文献   

10.
《上高监司》是元代著名散曲,不仅篇幅之长居元散曲之首,它所反映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在元散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迄无定论,大致有泰定元年(1324)、至正十四年(1354)、天历二年(1329)、天历元年(1328)至至顺元年(1330)之间几种说法。前两说与事实相差较远,后两说与实际较为接近,但仍不够准确。《上高监司》是写给高监司的散曲呈文。前两说疏误的症结是没有搞清高监司是谁。今天多数学者认为高监司就是天历二年任江西道廉访使的高纳麟。据《元史》卷一百四十三纳麟传记载:“天历元年除杭州路总管。锄奸去蠹,吏畏民悦。明年,改江西廉  相似文献   

11.
俄藏黑水城<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为西夏文<文海宝韵>背书,共计109页,俄罗斯学者孟列夫曾将部分文书缀合复原,认为共计81件,而经孙继民先生冉研究认为这些文书的件数应为74件①.这74件文书主要集中在两宋之际,其中最早为政和八年(1118),最晚为伪齐阜昌二年(1131).值得一提的是,政和八年、伪齐阜昌二年文书均为一件,应当是偶然保存下来的.其余72件文书多集中在宣和七年(1125)、靖康元年(1126)、靖康二年(1127)、建炎元年(1127)和建炎二年四个年度,其中宣和七年文书29件,靖康元年文书9件、靖康二年文书10件,建炎元年文书12件,建炎二年12件.统计显示,宣和、靖康年号文书计48件,占文书总件数的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2.
汉武用人议     
汉武帝执政五十四年,先后八次专门下诏书征选贤能良才,这在封建社会是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八次是:①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关于"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的诏令;②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关于郡国举荐孝廉的诏书;③元光元年五月,关于择优选用嘉美人才的上谕;④元光五年,征求良吏,并择优使用的诏书;⑤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发布各级官吏举贤与蔽贤奖惩规定的诏书;⑥元朔五年,关于增设博士弟子员,以扩  相似文献   

13.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存诗近1800首,17岁开始诗歌创作,至61岁绝笔,其创作活动历时45年。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见到其创作的发展是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的:创作探索时期,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至熙宁十年(1077年),作诗313首;风格形成时期,从元丰元年(1078年)至元丰八年,作诗650首;范式建立时期,从元祐元年(1086年)至元祐八年,作诗413首;艺术变化时期,绍圣元年(1094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作诗422首。这种阶段性是诗人艺术本质和风格形成、变化的过程在创作中的体现,而其发展变化又必然受到时代文学思潮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德林的生卒年及崔融在武后朝的历官顺序、时间诸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和误解。经考证,李德林生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卒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崔融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在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转右史在神功元年(697),除著作郎在圣历元年(698),迁凤阁舍人在圣历三年(700),旋贬婺州,翌年回京。  相似文献   

15.
郭昕是郭子仪之侄,永泰元年受命巡抚安西,继朱都护、尔朱都护之后,主政安西,起始官号为四镇节度留后,建中二年(781年)德宗遣使册拜为安西四镇观察使,兴元元年(784年)四月晋升为安西四镇节度使,是岁五月二十六日乙未(784年7月18日)又加左仆射虚衔.他结援回鹘,坚守唐朝西陲飞地,直至元和三年(808年)安西陷蕃.  相似文献   

16.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赵煦亲政,起用新党,斥逐元祐党人。苏轼远逐岭表,复谪海南。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在所难免,以其所修《神宗实录》被新党末流章惇、蔡卞诬为不实,于绍圣二年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到元符元年(1098年)以避亲嫌迁戎州(今四川宜宾)止,黄庭坚在黔州贬所凡四年,给我们留下了三十余首诗。  相似文献   

17.
北宋以来学人误读李阳冰《草堂集序》,以为李白卒于宝应元年(762年)。本文在充分占有李白生活下限史料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五代郭忠恕《汗简》所录唐李士训《记异》关于大历初年李白仍在人世传诵《古文孝经》一事的真实性,认为李白应生于神龙初年(705年),而卒于大历元年(766年)。  相似文献   

18.
所谓北宋仁宗年间的宋夏陕西之战,指的是公元1040年(宋康定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月的三川口(今陕西安塞县东,即延川、宜川、洛川三条河流汇合处)之战,1041年(宋庆历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2月的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之战,和1042年(宋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闰9月的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之战。三次战争均以宋朝的惨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9.
明代户部的初设不迟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设立之初,户部机构简单,可能主要负责铸钱,而全国财经工作则由司农司负责;至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定六部官制,户部取代司农司,成为主管全国经济、财政的中央机构。此后,户部的内部机构和职掌几经变迁,至宣德十年(1435年)基本定型。明初户部机构及其职掌的变迁,反映出明初统治者勇于探索,为调整和完善国家财经体制作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20.
《卷四·郁林王纪》隆昌元年春正月……右卫将军薛渊为司州刺史。(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71页,下同)议:据本书《薛渊传》,薛渊于永明七年“为给事中、右卫将军”,八年“为右将军、大司马(福林按:薛渊时应为大司马参佐,此有夺文)”,十年“为散骑常侍,将军如故”,隆昌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