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祎 《社会工作》2012,(1):61-6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文化的渗透,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婚姻观都发生了转变,传统婚姻"从一而终"观念被颠覆,婚外同居的现象开始蔓延。婚外同居双方的矛盾纠纷,尤其是同居期间的暴力问题开始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视野,并日渐受到重视。由于婚外同居暴力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介入时可能面临着多重价值观的冲突,需要权衡利弊再做出相对正确的伦理决定。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社会工作在介入时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根据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整合,提出伦理决定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杨群欢 《学术交流》2008,3(2):51-54
秘书职业伦理的道德范畴是从秘书职业道德经验和认识中历史地提炼出来的,它表现为一种道德力量,并能给人以巨大的道德约束力.秘书的职业道德完全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形态--传统美学精神上找到思想根源.当代秘书职业道德价值观的内涵,即秘书价值观的物质实体和真实构成,是秘书人员的人生观、道德观对秘书职业认识和感知的产物,它决定、规范着秘书人员的秘书实践和社会行为的正确与否.当代秘书价值观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职业道德内涵建设、职业道德制度规范和秘书职业监督与激励机制等四个层面进行全面、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4.
全球伦理是最低限度的伦理,具有最大范围的普遍适用性。国际伦理是指国家之间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交往性事务和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各个国家所认同的普遍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在国际事务中的具体运用。相对于道德呼吁和道德愿景式的全球伦理,国际伦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国际伦理与全球伦理在伦理行为的主体、伦理发展的基础以及伦理调节的手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求索现代性伦理乃是中国近现代遭遇偶像倒塌后出现伦理"空场"的必然结果,家庭"道德革命"可以折射出中国早期探寻伦理现代性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究其实质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再反思的过程,其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吸纳外民族优长之处的自我批判与价值取舍。因此,现代性伦理的构建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当前,随着中国伦理现代性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将责任伦理纳入传统伦理的价值元素中,使之与信念伦理共同发挥作用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6.
何历宇 《浙江学刊》2012,(4):11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都是最近几年学界讨论的热点,但探讨二者关系的文献不多。本文试图从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依据以及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伦理困境,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之构建的必要性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道德建设:从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到德性伦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伦理制度是明示的道德规范,而制度伦理则是隐含于非伦理的制度形式中的 伦理要求。虽然制度伦理、伦理制度为任何道德建设所不可或缺,但道德建设又不能停留在、 局限于制度伦理或伦理制度建设。道德建设的更为根本的任务,是在制度伦理、伦理制度的基 础上,塑造出具有完全的道德意义的德性伦理。所谓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即以 个体的德性为自因的伦理。西方现代化社会由于德性的失落或边缘化而导致的诸多严重问 题,是值得注意的前车之鉴。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应当在崭新的制度伦理、伦理制度的基础 上重塑德性伦理,使人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使道德真正成为人的道德,使外在的他律、强制、 束缚逐渐为内在的自律、自觉、自由所超越。  相似文献   

8.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9.
伦理价值对事实认定的选择性表现为"纯"事实,即"是其所是"的抽象之所以可能,是受一定社会伦理价值的认识目的和伦理价值机制亦即"应是其所是"所中介或选择的。从科学史上看,科学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和科学研究传统的伦理价值的选择。伦理价值主体的意志自由对其科学自由具有选择性。从道德认识论视角看,科学理论研究主体的自由意志是一种思维的理智,是通过思维把自己作为本质来把握,从而使自己摆脱偶然。从道德社会学的视角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研究主体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首先以作为担负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的主体而存在。伦理价值对于科学的选择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0.
赵宏志 《学术交流》2005,(11):18-23
中国当今伦理状况最严重的问题是"双重人性问题".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为个性伦理.个性伦理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伦理学,在人伦关系的范围内,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探究伦理问题.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为伦理包含道德,道德只是伦理中的准则部分和道德评价部分.个性伦理的两个重要范畴为个性和群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群性是某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主张强化个性,弱化群性.传统伦理与个性伦理有原则性区别,即,传统伦理停留在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个性伦理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传统伦理以社会为本位,个性伦理以个性为本位;传统伦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改变个性,个性伦理是根据个性的需要而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传统伦理是从外到内的内化,个性伦理是从内到外的实现;传统伦理鄙视沟通技巧,个性伦理纳入沟通技巧.为实现国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两大主题,提出了个性伦理四原则即,以个性为本位、以实现为本位、以自主为本位、以规则为本位.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必定有其内在的合道德性价值理念,而且,也只有建立在这种价值理念前提下的社会保障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对社会保障进行伦理阐释是非常必要的。社会保障伦理是指社会保障的道德正当性及其内涵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归属。对社会保障进行伦理诠释必然要涉及社会保障的伦理基础、伦理追求、伦理价值等方面。研究表明:"人的尊严"是社会保障的伦理基础;正义是社会保障的伦理追求;分配正义是社会保障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多元文化时期,是伦理文化比较开放的一个时期,也是对中国传统礼教有所冲击的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女性虽然仍是"夫为妻纲"基本原则下被主宰的群体,但是她们相对来说是比较幸运的一群.女性自由意识的苏醒、权利意识的凸显以及身体意识的萌动,都使得这一时期的两性关系发生了细微变化,体现了可贵的女性伦理进步的一面.然而,归根结底,这一时期的女性伦理还停留在封建伦理道德的范畴,对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礼法根基几乎没有任何憾动能力.反思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我们发现,经济地位的确立和制度层面的保障,以及女性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本质上都与女性道德的进步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的表现形态有制度化、知识化和生活化等多种形式,具有完整的制度化形态是核心价值观区别于一般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全面推进制度化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包含政治价值制度化和道德价值制度化的双重内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义性、加强具体制度和机制实施、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度化建设、推进道德的法律化及构建新型仪式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刘菊  刘伟 《社科纵横》2005,20(3):12-13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深刻的伦理意蕴,其中贯穿了伦理公正理念和原则;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蕴涵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价值取向、人我关系、人格设计和道德选择等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精神,从而提出现代化需要一种现代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网络经济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颖 《学术交流》2004,(8):111-114
网络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强调个人利益、个人道德自律的新型网络伦理文化与传统伦理文化相冲突。而传统伦理文化可节约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成本,增强经济交易所必须的信任感。只有把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和网络经济的伦理内涵相结合,才能建构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新型商业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丁雪峰 《社科纵横》2006,21(9):97-98
近代民法人格制度是近代哲学和法律发展的产物。民法上的人格是人们平等、自由、独立且不可变更不可转让的资格。近代民法以人性理论为价值基础,其人格制度具有伦理属性。法人只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的一种制度性工具,不能因其被赋予权利能力而使自然人人格的伦理属性被隐盖。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伦理在"好生活"和"正当行动"问题上遭遇外部反对和内部纷争.从最抽象意义上看,环境伦理在一种理想的冲突中进入人类道德的亲证性实践,它改变了哲学实践的方式.在与"好生活"相关的意义上,它面对"自然主义谬误"之诘难,通过秉持"生态善"的理念,扩展了"道德善"的内涵.在与"正当行动"相关联的意义上,环境伦理受到常规伦理与道德相对论之因扰,它试图改变"道德权利"的用法.一种面向生态实践的环境伦理,虽然在道德生活形式上存在着从一般性话语到具体项目之间的断裂,但不同形式的环境伦理探究共同指向道德和精神的价值轴线,而对它的探问乃是透过环境伦理论争深入到对其道德生活形式之探寻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段海明 《学术交流》2005,(3):136-139
科学发展观是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环境伦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是环境伦理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阐释,它体现了环境伦理的价值观,是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必然的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大抵涵摄了两个层面,即政治上的取鉴资治和伦理上的道德教训。文章集中对传统史学的伦理教化功能进行了剖析,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了这种功能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背景、历代君臣对文学教化功能的认识以及传统史学实现其道德里训和收化功能的途径。作者指出,尽管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被神化,但它并未形成一种在道德上制约极权者的威摄力或约束力,而在向人民灌输君臣父子、忠孝节义上,在强化君主专制制度上,在模铸中国人的奴性人格上却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