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富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主义的思想理念和“女性学”的传播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使妇女意识到了自身的权利和价值,并努力地争取其权利;在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和平等教育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争取到了和男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女性主义运动对于提高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中女性学术与科研能力以及消除“玻璃天花板”现象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美国女性主义运动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欧盟和美国在两性工作平等法制方面的立法都实行双重体制,在就业、报酬、晋升、工作条件、解雇等方面加强了对女性的立法保护,确立了同值同酬原则。但欧盟所制定的平等法制约束力不强,具有“软法”之称,常借助开发与援助项目来推动工作平等法制理念的实现。美国利用政府的公权力来推动两性平等法制的实现,力图克服女性就业过程中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但其立法又限制了保护范围,显示出平等法制中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3.
《伊甸之东》描绘了女性在男性专制的暴力下为争取自身权益所进行的不同方式的抗争,高度赞扬了女性的自由精神,建构了反映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实空间.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文中“沉默”、“堕落”、“觉醒”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详细阐释女性的自由精神的体现以及女性如何觉醒、自救最终获得自由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指出:沉默的消极方式和堕落的极端方式都无法捍卫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只有通过理性的方式才能最终为女性赢得真正的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4.
在男女平等尚未实现,推进男女平等依然任重道远的社会现实中,关于男女平等理论问题的追问与思索仍是非常重要、必要和迫切的.其中,“男女平等,到底是什么样的平等”是明晰男女平等现状、分析男女不平等根源与探究推动男女平等实现路径的一个理论前提.当前,学界给予“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这一问题极大的理论关注,但话语众多,尚无统一界定.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澄清和把握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男女平等是在正视、承认和尊重男女两性生理差异基础上,男女两性作为人的人格、尊严、价值的平等,以及在家庭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权利、机会、结果与责任的平等.  相似文献   

5.
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戏剧史上的经典巨作,体现了父权制社会里男性的霸权、女性的悲剧、女性争取平等的意识以及对自然的认同感。《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父权制社会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和压迫。女性对自然的认同感源于男性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布兰奇的悲剧提醒社会要尊重女性,反对性别歧视以及对边缘群体的歧视,社会的发展要实现两性平等以及不同人群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在《第二性——女人》中,波伏瓦详细地分析了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与原因。但是,男女不平等的终极根源在于女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如男性,女性在个体生存能力上不如男性。而这两个“不如”是在一定历史发展时期、一定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中,由男女两性本身所具备的能力与潜能所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不平等实际上是无法避免的。但既然这两个“不如”是历史形成的,它就不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7.
在一直以来的父权制社会里,作为被支配对象的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或者是沉默的。女性被扭曲的“他者”形象,直接导致了两性的不平等地位,觉醒的女性主义者开始了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状况不断恶化的今天,把女性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生态女性主义不但是女性主义的新发展,更是我们力争建立一个平等的、多元的、两性和谐社...  相似文献   

8.
女性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其劳动权益的保障是整个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女性群体劳动权的实现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两性平等与消除就业歧视是体面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劳工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男女在工作权利上实现平等,然而,女性就业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与国际劳工保护中体面劳动的理念相背离.女性群体的基本劳动权利、劳动尊严、劳动收益以及劳动保护等权益的保障还需要在体面劳动的推行过程中继续完善.女性在就业与工作过程中达到实质上的平等和不受歧视,还需要国际机构条约的进一步保障,需要政府、工人组织和雇主组织三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个国际社会各组织、各地区以及各国的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9.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雷雨》讲述了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女主人公相似的觉醒历程和相同的结局。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父权文化对两名女性是同样的残忍。因此,现代社会应给予女性更多的宽容,使女性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实现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女性人才就业及作用的发挥已成为研究热点.为探究企业招聘中政府、企业及女性人才的博弈过程,在分析政府、企业和女性人才不同策略下各自收益及成本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博弈论相关理论研究三方的博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政府、企业、女性人才在三种情况下存在进化稳定策略,政府“不监管”,企业“平等对待”两性应聘者,女性人才“获得工作”是最理想的博弈结果.政府强化观念上的引导,女性人才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维权意识及客观定位将促使企业树立公正平等的招聘理念,进而实现最理想的稳定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该法规定的对保障妇女权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根据该法第二条规定,它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男女权利平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男女两性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地位平等,权利平等。我们在理解这一原则时应注意:(1)《妇女权益保障法》中的男女权利平等原则,是我国宪法中男女平等原则的具体化,是确定妇女  相似文献   

12.
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论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主要倾向和存在的问题。平等的女权主义以两性平等为目标,结果无形之中认同了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以男性文学为标准,否定女性创作的独特性。追求差异的女性主义,承认两性的差异,肯定女性的价值,但将女性体验和价值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打破男性中心却又建立了一个女性中心。两性共体则以两性互补为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神话、宗教中寻找两性共体的文学原型。本文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应从根本上解决男女两性内涵的界定问题,需依靠语言的革命成果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教育进入高校课堂的点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学是一门关注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学科,它的理论支点在于,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么生存?女性如何发展?广西大学首次开设社会性别教育特色课程——《女性学概论》,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将社会性别教育引进高校课堂,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提高女性素质,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4.
在《玩偶之家》的娜拉举着“为女性争自由”的大旗、挥舞了三十多年已是疲惫不堪之际,被誉为“物质文明过程中的精神美的捍卫者”的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为我们推出了两位当代的“娜拉”,即她的《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中的乔治娅娜婶婶和《花园小屋》中的卡罗琳;用她们的人生经历,重析彼时之社会冷暖,按摸女性之生息脉搏,对“女性追求”这一母题做一番新的思考,为当代“娜拉”们究竟何去何从寻找解答。  相似文献   

15.
随着韩国社会对两性平等认识的日趋提高,韩国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法令,致力于改善教育领域性别偏见及歧视.他们为推进两性平等教育采取的多项改革措施,对我国女性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流动女性社保难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政策由于平等对待的一般原则,往往持有性别中立的政策立场,但性别中立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能保证两性的平等享有,有可能会扩大性别差距.社保政策没有将实际存在的性别差异作为必要因素加以考虑,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假设和安排,使流动女性在享有社会保险政策时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流动女性社保难题是城乡结构和性别结构双重作用的结果,这两种结构都具有不平等的性质,应当对此进行相应的政策制度调整,尽可能克服双重差别对流动女性造成的权利不平等.  相似文献   

17.
欧盟和美国在两性工作平等法制方面的立法都实行双重体制,在就业、报酬、晋升、工作条件、解雇等方面加强了对女性的立法保护,确立了同值同酬原则。但欧盟所制定的平等法制约束力不强,具有"软法"之称,常借助开发与援助项目来推动工作平等法制理念的实现。美国利用政府的公权力来推动两性平等法制的实现,力图克服女性就业过程中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但其立法又限制了保护范围,显示出平等法制中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8.
男人“休产假”与性别平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两性分工导致的不平等分担责任是妇女充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障碍,也使男性承担了过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男人“休产假”的法理基础在于男女平等分担家庭责任和建立男女两性平等伙伴关系。妇女争取权利平等需要男性的参与,国家应通过立法形式确保男子对其子女和家庭负责。男人“休产假”是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统父权文化的根深蒂固及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社会背景,社会中仍存在大量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由此引发的性别歧视、性别矛盾悖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分析我国两性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性别平等,促进两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追求男女平等应在承认男女两性差异的基础上赋予他们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提出了实现两性平等的三点建议:以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代替传统性别文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消除性别歧视的相关政策:女性应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赢得家庭和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影片《塞尔玛和路易斯》大胆颠覆了传统好莱坞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对两性的平等再现做出了积极探索。文章分析了该影片在塑造正面的女性形象方面的重大突破,并指出了这些正面形象对于改善女性对自我形象的认知,以及其他群体对妇女的看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