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黑暗中的曙光——中世纪基督教对西方宪政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传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早期基督教从古典政治文化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到了“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人们会把基督教与黑暗统治联系到一起,但是基督教传统中的“罪感”文化、法律观念及植根于基督教信仰的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的作用,在中世纪出现了宪政思想萌芽并获得初步的发展,尤其中世纪后期,宗教改革运动、新教思想对宪政产生起到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中世纪基督教对宪政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14——16世纪,西欧各国先后发生过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导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文艺复兴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中心在佛罗伦萨。从15世纪起,罗马教廷也逐渐被文艺复兴精神感染。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首脑机关所在地,“永恒之都”罗马,成了后期文艺复兴的中心之一和最大中心——其它几个中心是那不勒斯、米兰和威尼斯。罗马在意大利及欧洲的特殊地位,使它成为文艺复兴的大本营。这一时期的罗马教皇,不但没有置身于当时文化潮流之外,反而成为文艺复兴的积极参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传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早期基督教从古典政治文化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到了"黑暗时代"的中世纪,人们会把基督教与黑暗统治联系到一起,但是基督教传统中的"罪感"文化、法律观念及植根于基督教信仰的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的作用,在中世纪出现了宪政思想萌芽并获得初步的发展,尤其中世纪后期,宗教改革运动、新教思想对宪政产生起到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中世纪基督教对宪政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14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给中世纪美术带来了希望,而19世纪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则有如文艺复兴的开拓性作用,成为19世纪美术崭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中世纪后期时,人类社会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14至17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世界历史巨变的重要标志。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标志着人类社会一种崭新文化的诞生。文艺复兴的研究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世界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英吉利等国家的文艺复兴研究方兴未艾,论文专著俯拾可见;惟西班牙的文艺复兴研究倍受冷落。究其原因有下面一些说法:  相似文献   

6.
在美术史教学中,涉及到罗曼式美术。罗曼式美术也称作“罗马式”或“罗尼斯柯美术”。它盛行于欧洲封建社会的11、12世纪,与13、14世纪的哥特式美术共同构成了基督教美术最繁盛的历史时期。 长期以来,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中世纪文化从否定角度观察,美术史上称作黑暗中世纪,因而对罗曼式美术的认识是有偏见或不足的。近代,欧洲人对中世纪文化有新的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可是以科技新时代审美观,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还有必要重新审视。当然我们对这些艺术的分析是有很多条件限制的,只能通过幻灯或图片侧面了解,所以我们的重叙也只能是一窥一管之见了。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最初发源于意大利,以后逐渐波及至法国、英国、德国、尼德兰、西班牙等地,成为震撼整个欧洲的洪波激浪。“文艺复兴”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或“复兴”:一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二指人类精神的觉醒,追求人的个性的圆满发展。其实质是整个思想领域的一次革命,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复活”古代奴隶制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从神学中解放了文学、文艺、哲学、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以“神”为中心的经院主义教育受到批判,以“…  相似文献   

8.
欧洲中世纪史诗是日耳曼氏族文化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产物,是蛮族文化中的英雄意识转化为欧洲中世纪英雄观念的范本,也是中世纪文明特有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文本.欧洲中世纪史诗塑造了人性更为复杂的英雄主人公,显示了对人的自身认识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同时,基督教的历史观和基督教文化中的"自省"精神对也是中世纪史诗文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运动于14世纪初,最早产生在意大利,这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最早,这为意大利最早产生文艺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故乡,这为意大利最早产生文艺复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是基督教和西方音乐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特定条件下,基督教会传承了部分古希腊、罗马音乐文化遗产,并始终把持着中世纪音乐文化的主导权,教会音乐构成了中世纪西方音乐的主体.尽管宗教色彩浓厚,但基督教音乐在单音音乐、记谱法和唱名法以及复音音乐等方面依然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为西方音乐近代的变革和飞跃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郑大华 《齐鲁学刊》2006,4(2):24-29
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反对清末以来一些“革新派”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以西方文化为评价标准,不加分析地把中西历史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先进(西方)与落后(中国)的区别,把自秦以来二千年的中国历史都说成是“中古时代”或“封建时代”的历史,否认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甚至自我菲薄,把中国历史文化说得一无是处,而主张对中国历史文化要有“温情与敬意”;二是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阐释,在考察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独特环境的基础上,就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在政治、经济、人生观念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中国文化演进过程的四期说;三是对文化复兴之道路的探索,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来接纳或吸取西方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多萝西·戴是现代美国天主教会和平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她的思想与行动对现代美国天主教社会思想影响十分深远。西班牙内战时期多萝西第一次系统表达她对战争和暴力问题的看法。在这场争论中,她站在了美国天主教会领袖和绝大部分天主教媒体的对立面,没有盲目支持佛朗哥。她从信仰和基督教人道主义,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现实的地缘政治利益出发,去看待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战争与暴力。  相似文献   

13.
方豪在天主教史研究方面成就颇丰。以《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为代表,他不仅对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作了精深的考究,而且还从诸多方面展拓了天主教史的史料来源,为中国天主教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歌德于1786年12月抵达罗马,参加了罗马的新古典主义运动。罗马的新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种重新认识。罗马的新古典主义者来自欧洲的许多国家,他们尝试结合时代精神对古典的人性作出新的解释,歌德的新古典主义观念强调了女性在提升道德方面的重要意义,对当时流行在新古典主义运动的男性英雄主义起到了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贺慧霞 《阴山学刊》2009,22(3):63-67
中世纪晚期,随着英国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英国社会宗教意识发生演变,反教权思想渐渐产生。其原因有:英国的教会传统有别于西欧大陆,王权相对强大;天主教会腐败混乱、威信扫地;中世纪传统的基督教思想受到挑战,包括黑死病的传入对西欧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影响、神秘主义出现和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徒信奉和礼敬天主、耶稣、圣母、宗徒、圣人以及个人护守天神,他们懂得只有天主是创造万物、管理世界的神;他们懂得三位一体,但仅知道天主就是耶稣,耶稣就是天主;其主要信仰目的为活着得到天主的保佑,死了灵魂得救、升天堂,不下地狱;念经是这些教徒表达信仰的主要方式,求恩、谢恩则是他们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信仰是天主教文化与当地乡土草根文化互相交织、融合而成的新信仰,具有西方天主教没有的新特征,但信仰性质没有变,依然是一神教。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变量之一。企业文化从内核、制度与行为、外围等三个层面对企业持续成长产生传导作用,并遵循着“理念——制度——行为——习惯——效率——价值——成长”的企业文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对于文艺复兴与宗教教会之间的联系,史学界存在着争议,也一度出现过研究误区,片面的认为宗教教会对文艺复兴是完全敌对的,作用是消极的。但事实上宗教教会曾对文艺复兴的兴起与繁荣起到过积极作用,尤其体现在教会教育与一些主教对与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上。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workers’ “economic struggle” determines the “democratic class struggle,” and extends socialist electoral constituenc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olitical outcomes, namely, electoral behavior, may not be understood independently of the labor process, especially its most militant manifestation, strikes. Rather than follow the customary conceptual dichotomy between the sphere of production and the political sphere, it is suggested that both strike activity and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are compatible political strategies that, under specific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may jointly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Socialist party. The leading question is how did the wave of strikes in post World War I Italy affect the electoral power of the Italian Socialist party, in comparison with another mass party, the Popular Catholic Party.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 is employed to analyze census, strike, and electoral data. It is found that strike activity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increased the electoral power of the Socialist party, whereas they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power of the Catholic part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was due to the Catholic non-revolutionary program which was ambivalent about the political role of strik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cialists’ political success was determined by their dual political strategy in both spheres,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and organizing strikes.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安南属于天主教澳门教区,在16世纪,传教士一直未能在安南展开活动。日本发生教难后,澳门传教士利用安南的国内矛盾,顺利在安南开展传教活动。后因文化的差异,安南逐渐实施了严厉的禁教政策,使传教士的活动受到很大的挫折。即便如此,传教士仍以其坚韧的毅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其传教事业,并对安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