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清末重臣曾国藩的家训思想对当今家庭教育颇具借鉴价值。但由于曾国藩的家训是以家书而非专著的形式出现,思想相当零散,这直接导致了当今学界对其研究的欠深入。曾国藩家书从读书、做人、理家三大方面体现了曾氏家训思想。首先,曾国藩注意教导子弟读书,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圣贤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为了应举,必须讲究方法。其次,他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一个人对家人要孝悌,对世人要谦逊。最后,曾国藩注重理家,认为一个家庭要兴旺,家人必须勤劳、节俭、和睦。  相似文献   

2.
郦波 《社区》2011,(23):7-7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儿子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相似文献   

3.
从《曾国藩读书录》中可以看出,集部中他最重视《昌黎集》,于韩文批评尤多。这些韩文批评反映了曾国藩读书治学的诸多特色,如将读书与读人结合,各种学问兼通的“士大夫之学”的特色,以及承袭桐城而又突破桐城的特色等,并可看出他于韩文研究的成绩和心得。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一生喜爱读书,学仕兼优,对阅读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和心得。以《曾国藩日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道光十九年至咸丰二年的日记为研究时段,统计其阅读天数和比例,对曾国藩在这一时期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的变化进行探微,发现他的阅读出现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分析其阅读出现曲折反复的原因,总结出...  相似文献   

5.
在对待科举的观念上,曾国藩迥异于当时的主流教育观念。对弟弟们和长子曾纪泽的科举,曾国藩表现出不必学科举、不强求中举、得失不足挂怀的观念;对次子曾纪鸿的科举,他表现出始于重视终于释然的观念。曾国藩的弟弟和两个儿子都未中举,曾国藩并没有让他们困在科举的泥潭里,而是引导他们另辟蹊径,使他们最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曾国藩的科举观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观念,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家教思想,诸如读书非功利、得失随缘、笃立大志、孝友传家、因材施教、开明务实等思想,这些思想对家族成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曾家成为享誉中外的百年家族。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历久弥新,在当下的读书考试、升学就业和家风传承等方面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把一篇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要比曾国藩聪明,但是他只能做贼,曾国藩却成为连毛泽东都钦佩的人。因为贼人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曾国藩与小偷  相似文献   

7.
<正> 萧穆,字敬孚(敬甫、敬父),安徽桐城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4),卒于光绪三十年(1904)。终身只是一个秀才。更没有做过官。他自幼好学,长而抄、校书,以全部精力用在读书、校书与搜辑明清史料亦即“网罗文献”上。他30岁左右,见到曾国藩,曾国藩称之为“今之读书种子”  相似文献   

8.
大清名臣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内的藏书多达30多万卷,是当之无愧的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在这30余万卷藏书中,一部叫《二十三史》的书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它是曾国藩进京考试返乡途中典衣买回的。道光十四年(1834年)八月,曾国藩参加湖南乡试,一举及第,成了举人。次年,曾国藩参加会试,不幸落第,便寓居京师的长沙郡馆读书,想来年参加“恩科”殿试。次年,曾国藩参加了“恩科”殿试,然而,又名落孙山。他只好离开京城,于是决定沿大运河南下,绕道扬州、金陵,再回湖南老家。曾国藩举债赴考,身上盘缠所剩无几。在经过江苏睢宁县时,得知同乡易作梅前辈…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读书之道影响深远。本文就其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人自身的素质,读书与劳动、环境、及休息娱乐的关系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乃晚清鸿儒、理学大师,不仅对自身"明理齐身"之修养极其重视,对家庭、家族成员之思想教育亦独具匠心。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传承中华民族孝悌仁义、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读书明理等儒家传统优秀文化思想,融汇了他的为学为人风格,以及对当时时代、社会之探索和独特见解。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其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对现代家庭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的家训以儒家思想教育为核心,讲求内圣治家,其家庭内部人才辈出,受到后人一致推崇.曾国藩的家教注重内圣以修德,强调读书志在明理修身,不求功名显达.他要求子侄半耕半读,秉持寒士家风,家中耕纺不辍,以戒除仕宦习气,永葆淳朴家风.曾氏家教的优秀品质可为今天的家庭教育提供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对子弟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更是别树一帜,被当时的士大夫奉为教子的圭臬,对今天的治学伦理教育也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曾国藩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读书以明理;二是治学贵立志有恒;三是治学宜守一“专”字诀;四是治学与修身并进。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与贼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反复对一篇文章高声朗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很长时间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可以入室行窃。  相似文献   

14.
天道酬勤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但…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回归原始儒学,张调修身从齐家开始,把传统伦理道德付诸家庭德育实践.其核心表现在,行道妻子,幸佛为本;勤俭持家,克己奉公;乐天知命,修身为本;读书明理,不性不求.他的家庭德育思想既有儒家的传承,又与时俱进,更强调道德与实践的统一.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影响深远,毛泽东、蒋介石等都产;倡看曹国藩家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曾国藩家庭德育思想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胜朝 《南都学坛》2008,28(4):61-62
曾国藩是晚清名儒重臣,传统文化的熏陶,人生阅历的磨炼,使他深谙"齐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中至关重要性。因此,他一生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治理,他谆谆告诫弟子儿女们要自强自立、读书明理、克勤克俭、戒骄戒佚、谦恭忍让,这些思想使其"齐家"方略独成体系,别具特色,对我们今天的治家育人仍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 :钻研义理之学、镇压太平天国和开创洋务运动。而这三件事都与对传统文化 ,尤其是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分不开 ,因为他起家词林 ,潜心经学 ,对理学有很深的造诣 ,并将读书与修身结合起来 ,即学术、心术、治术联通一气 ,向“修、齐、治、平”的境界努力。他所做的后两件事 ,其实都是学以致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袁跃兴 《社区》2013,(23):58-59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这些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养生,也是曾国藩颇加详论的。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日常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钻研义理之学、镇压太平天国和开创洋务运动。这三件事,都与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分不开。他起家词林,潜心经学,对理学有很深的造诣,并将读书与修身结合起来,即学术、心术、治术联通一气,向“修、齐、治、平”的境界努力。他所做的后两件事,其实都是学以致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晟肱 《社区》2009,(14):7-7
曾国藩。清代名臣。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f1811年1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别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被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曾固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