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情境式自我构成社群主义自我观得以展开的理论前提,成员资格是联结个体自我与社群的纽带,个体美德是自我归属社群所必经的德性修炼,社群构成自我的天然价值归属,而共同善则是社群主义自我所欲的理想境界,这些构成了社群主义自我观独特而系统化的理论结构.个体自我在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急需向社群复归,以寻找生存的厚重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
自我研究最近在心灵哲学中异军突起,经历了语言学、认识论和现象学三种转向的洗礼,当然一般都不回避关于自我的形而上学。当前正上演的是最低限度自我论、叙事自我论、索引词方案和生态学自我论等的角逐。西方学者尽管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但空白、问题很多,因此这是我们能为世界心灵哲学做出我们的奉献、填补国际学术空白的极好契机。要推进这一研究,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比较研究,把被比较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有关思想弄清楚。自我的秘密就在意识之中,因此重视意识的深度解剖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4 0年代是一个始终处在战火洗礼中的时代 ,英雄形象成为这时期文学中的一个中心。但 4 0年代文学中的许多英雄形象却严重匮乏自我精神和主体意识 ,相当长一段时间中 ,还出现了英雄形象的严重缺席。 4 0年代英雄形象塑造的背后 ,折射的是这时期文学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现象。  相似文献   

4.
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 ,透过大量家庭锁事、风俗风情、闺房闺情 ,再现了历史与自我双重负荷之下的女性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它从或一个侧面显现出在西风东渐、尤其是“五四”大潮的洗礼后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渐次强化。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寻求过程构成了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的二难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中存在着一个悲剧人物形象系列 ,他们大多是受“五四”新思潮洗礼过的知识分子 ,但都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传统伦理道德的两难抉择中选择了后者。这一现象实质上表现的是“五四”以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矛盾和文化冲突 ,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知识分子人格中的深厚积淀 ,同时与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现实处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编者寄语     
《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3):I0001-I0001
汶川特大地震,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次灵魂的震撼和洗礼,对我们年鉴人不仅是震撼和洗礼,还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把这次震灾的惨烈和抗震的壮举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传之后世。有鉴于此,根据新闻出版总  相似文献   

7.
海洋文明、商业文明、儒学文明、宗教文明等的洗礼锻造了福建独特的文化性格.福建文化在三大地域整合中不断趋向成熟,南宋与晚清先后掀起影响中华文明的两大文化高潮:历史上福州港、泉州港、月港、厦门港更成为影响世界文明的四大活力港口.在打拼中开放、在开放中包容、在包容中革新,改变自我、服务全国、影响世界,这就是福建文化的活力与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于历史的发难,于一开始还是凭藉了强烈的个人意识。历史话语在它那里,承当起了展示自我虚构的权力,并借以表达对于现实的焦虑,而这种作为在现代时期小说的历史观照里已经显现出来。由于时代启蒙理性的洗礼,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小说,开始浸润作家愈益明显的个我主体意识。故此,二者之间还是有着相等程度的亲缘性的。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出生于戊戌维新前夜,成长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这一风云激荡的时代。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勇敢地探索自我的人生道路,大胆地吸取中西文化中积极的进步因素,从而形成了深邃不俗、奋发向上的人生观。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观内容非常丰富,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生死观、幸福观、婚姻观等诸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生死观与幸福观作一粗浅的阐述和剖析。通过这一剖析,对于我们从不同层面了解一代伟人的品性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绝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知识 ,始终与绝对为伴 ,考察绝对概念的内在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绝对一词经过古代哲学的洗礼 ,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确立了其本体论地位 ;笛卡尔从“我思”出发 ,把绝对与自我联结起来 ;康德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绝对理性的结构和内容 ,但其绝对仍处在“先验的”与“超验的”分裂之中 ;黑格尔把绝对描述为一个自为的系统 ,但其“统一”只是概念内部的统一。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考察 ,构述了绝对概念发展的基本脉理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西方自由主义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红梅  陈葵阳 《学术界》2012,(5):170-180,288
自由主义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西方的主流文化。西方自由主义立基于基督教的基本理念,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逐步萌芽发展。洛克和苏格兰启蒙运动是现代自由主义的起点。历经兴起、中衰、复兴的漫长过程,自由主义分化为新自由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两个主要分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儒学教义在各个层面上的日益普及,儒学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其后,儒学信仰却发生失效的情形“。道”的迷失,生存忧患以及形上困惑,导致儒学信仰危机的发生。西晋采取诸种手段,欲重建儒学信仰,但经过时代精神洗礼后的儒学已玄学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具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理论传统。经过一百多年的洗礼,社会学理论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品格:实证性——社会学理论的科学精神,价值性——社会学理论的人文精神,批判性——社会学理论的拓展精神,本土性——社会学理论的扎根精神。社会学理论应用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论社会学在各分支社会学中的应用,二是社会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学理论是一门包含多种范式的学科,应用时也会呈现出多元化。社会调查和阅读社会学原著的过程也是应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吴波 《云梦学刊》2009,30(1):133-135
经历了实业教国、教育救国的挫折和反思,目睹了教育救国与农村贫困的现实反差,接受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洗礼,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形成。在乡村改进实践中,黄炎培始终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富、政、教合一”的整体发展观,采取“划区施教育”的农村教育发展方式,强调农村教育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农民心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农村教育要立足农村,注重调查研究和实验,要将教育放在发展农村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民族的文学艺术,既贵于个性张扬,又离不开普世价值的恪守。满族作家在充满情感地状写本民族题材的同时,也通过作品极大地弘扬着时代的普世价值,并取得了世间公认的成就。该民族的作家文学长期养成了高度包容的性格。不愿收缩自己一向拥有的外向型视野。行进在世纪旅途的满族作家,因应于这样一个前所未觏的铿锵时代,精神意识领受着人类优秀思想的洗礼,更乐于以开放的文化胸怀、进取的人生眼光,全方位地观察发现生活.将融会着现代理念的艺术思考.注入笔端。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非领土扩张化和本土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时代文化转型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文化的非领土扩张化,二是文化的本土重建。非领土扩张化指在地理的和社会的领土面前,文化的“自然”关系丧失。西方文化的非领土扩张是现代社会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重建本土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回应,它通过文化本土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现代社会的品质和精神。用文化自觉来重建本土,是人类各种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中获得新生的精神洗礼和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7.
优先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经过历史的传承与洗礼,在法律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盐业契约中的优先权制度具有优先权的共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从优先权的渊源与发展视角分析出发,厘定了优先权的含义与特征,进而探讨了贯穿于各种盐业契约之中的优先权的三种形态,即伙内优先权、亲族优先权和乡邻优先权,探析了盐业契约优先权制度设置之成因及其历史作用,提出了我国现行法律中设立优先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优先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经过历史的传承与洗礼,在法律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盐业契约中的优先权制度具有优先权的共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从优先权的渊源与发展视角分析出发,厘定了优先权的含义与特征,进而探讨了贯穿于各种盐业契约之中的优先权的三种形态,即伙内优先权、亲族优先权和乡邻优先权,探析了盐业契约优先权制度设置之成因及其历史作用,提出了我国现行法律中设立优先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的评价,已成为中国新文学评价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仅从传播方式而言,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新时期电影。张艺谋认为第五代导演的成功与新时期的文学繁荣分不开,正是中国新时期文学成就了新时期电影。实质上,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历文学现代化洗礼后已逐渐进入成熟期,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然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价值取向的茫然与混乱中,导致无法建立起公正的文学与电影评价系统和体系。只有冷静分析中国新时期电影和文学,才能真正发现新时期电影和文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被遗忘权”在欧盟个人信息立法改革中的存废问题扑朔迷离,至今尚未有定论。被遗忘权是信息主体要求信息控制者删除过时的、可能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的信息的权利,其来源于人们控制个人信息的需求。该“信息”包括网络信息与纸质信息,并特指在过去发布但仍保留至今的信息。被遗忘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其实质上不是一种具体的人格权,而是个人信息权的权能之一。我国现有立法已有与被遗忘权相对应的请求权基础,但其法律位阶过低及立法分散的现象也亟待完善。与此同时,对被遗忘权的保护应有所限制,在利益冲突时应让位于言论自由、人文社科研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