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谁﹖”对方答:“我是中学。”父亲便唤我说:“一个姓宗的人找你”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明明就坐在房间里,父亲却说我不在。我从房里跑到客厅接电话时,他已经把电话挂了。原来他听错了名字,以为别人找我妹妹。这样的事多了,我们就不让他去接电话,他…  相似文献   

2.
一春天和耿深开始拍拖时,他劝我换一部好一点儿的手机,尽管我反复解释,手机又不坏,接电话打电话,偶然有个短信就行,他却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3.
程应峰 《社区》2009,(17):62-62
节假日.或是有关父亲母亲的重要日子,若无法及时回老家,我就会给眷恋乡土的父母打个问候电话。平日,只要父亲在家,都是父亲接电话,母亲是很少接电话的。但感觉得到,这样的时候,母亲总在一旁侧耳倾听.有时还会插上一两句话,大多是关爱问候之类的话语。父亲出门办事不在家时,寡言的母亲才会接听电话。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7,(3)
我一度认为父亲与母亲的生活也将揭开崭新的一页。可等到我从中央团校毕业以后,父亲又把他的离婚的问题提到我的眼前。是的,不是提到母亲面前,而是提到我面前。从一解放起,差不多,总是父亲来找我,来诉苦,来出题目,来讲他的苦衷,讲他这一生有多少潜力被压制着,因为他的家  相似文献   

5.
想起他     
《北方人》2006,(12)
父亲离开我已十五年了,有些东西渐渐模糊远去,有些东西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明晰。父亲是湖南人,是个插队知青。记忆中,父亲一年中在家的时间很少,即使在家,也少有闲下来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很害怕父亲,两三岁的时候,父亲外出回来,我不是像一般的孩子见了爸爸欣喜地奔上去,而是躲得远远的,不敢接近他,直到他掏出带给我的水果或者点心,我才战战兢兢地走到他身边,接过他手里的东西又跑开了。  相似文献   

6.
阅读父亲     
父亲是一本无字的书,父亲是一首无言的诗。要读懂父亲,必须用心灵去感悟……阅读父亲,让我领悟到海燕搏击风雨的澎湃激情。我喜欢吟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从阅读父亲二十年的从军经历中,深深感受到,他就是一只勇于在事业的征途上顽强拼博、积极进取的海燕。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他无论干什么都喜欢追求卓越非凡。为了把工作干得更出色,他经常加班加点。记得有一次,我整整一个星期未见到父亲,我问妈妈:"爸爸去哪里了",妈妈告诉我:"你爸爸哪里也没有去,他晚上十二点回来,早上四、五点钟又去上班,这其间你正在熟睡,当然  相似文献   

7.
他是凭着父亲的关系走进消防大队的,人们都知道他有靠山,对他敬而远之,就连顶头上司也对他言听计从。他成了消防大队里最慵懒的人。如果有任务,队里一般不会派他前往,平时,他只会坐在电话机旁,等着接电话。有好几次,他竟然记错了地址,差点酿成大祸。  相似文献   

8.
我是2004年接触到的《山西老年》,原因就是父亲偶然的一次得病,再加上父亲的年纪已越来越大,从日常生活和诸多事情上都需要我的照顾,父亲便和我住到了一起。我的父亲是1945年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现年83岁。他离休后《山西老年》给了他又一次青春活力,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9.
爱父如爱子     
父亲是个农民,快60岁了。为了照顾小弟8岁的儿子读书,父亲和母亲考虑良久,终于搬离了老家,迁到了我所在的小城。可父亲干惯了农活,总也闲不住,进城不久,不管我们怎样阻挠,他还是去了天津一处建筑工地看管库房。入冬后,听说那边很冷了,我赶紧让他回来。可回到小城,他又闲得无聊,成天嚷着要出去找事儿做。正好,附近中学有个男生宿舍管理员的名额空缺,我便让他去应聘。那天领着父亲到学校,领导问父亲的年龄、身体状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神通     
仲利民 《可乐》2008,(12):34-34
家藏万贯,不如出个硬汉。父亲在外很有人缘,大家对他评价很高。在家,我和母亲却烦他,看不惯他一副舍己为人的做派。没考上大学,父亲又不能为我谋得体面的职业,我只好外出打工。临行前,父亲给我一  相似文献   

11.
眼神     
回家停留了一夜,第二天又要匆匆地走了。出门后特意回头看了看,父亲正看着我。从镜片里我看到了父亲急切的目光,好像正在搜寻着什么,似乎怕我过早地消失在他的目光中。我以前很少出门后回头,所以没读懂父亲的眼神。但我知道父亲有个习惯,就是在我离家时驻足门外。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暴雨临门。在我高考前那特殊的日子里,我离家时父亲也只是  相似文献   

12.
林白 《社区》2002,(5):43-43
北方的初春,明媚中包裹着丝丝寒气,尤其是夜晚,风抽在身上,依然刀割一样疼痛。走出南湖酒家,犹豫再三,我还是拨通了父亲的电话。除了瞎眼父亲那儿,我实在找不到第二个可以落脚的地方了。由于暴躁、由于倔强,父亲单独生活在老家属区的一隅,不是万不得已,我极少踏进他的家门。记着10年前父亲跳着阻止我辞职经商,我不听那一套,一头扎进了商海;后来,父亲又拍桌子打碗地不许我嫁给前夫,我头也不回地拉起那个冤家另起了炉灶;年初,父亲又好言相劝不要我离婚,我还是悄悄地离了……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一位同志向我咨询,他的母亲1998年去世。1999年他的父亲又和一位老太太结婚,在进行结婚登记时,老太太找关系,没有亲自去,委托他人帮助办理。去年8月他父亲去世了,老太太有没有权利分他父亲的遗产。  相似文献   

14.
淡意浓情     
刘永锐 《老友》2011,(7):39-39
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和母亲之间感情很淡。直到长大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我错了。 父亲当了30多年的警察,在我的印象里,他很少着家。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父亲在乡下派出所工作,交通不方便,半个月难回一次家,后来调回县公安局机关,又经常要下乡、出差、值班,一个星期也难得在家住两三个晚上。  相似文献   

15.
不老的父亲     
万之 《老友》2011,(8):39-39
“父亲老了.尽管我不想也不敢承认这一点。”这是此刻从我心底怦然跳出来的切身体会。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时,生活中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甚至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都可能无端地击中心灵最深处的软肋,迫使你不得不正视眼前的现实。尽管父亲已是90高龄,但在我的意识里,他仍一如既往地年轻。  相似文献   

16.
老家只剩下老父亲和那幢老屋了。我知道,孤独会使老年人加快衰老,何况父亲还多病,我好说歹说,父亲才同意进城来住。可没几天,我就发现父亲的气色越来越坏,在我那狭窄的房间里,他整日焦躁不安。一天,我中午下班回家,却发现父亲不在,四处找寻不着。黄昏时,父亲突然回来了,脸上有了些喜色,他说他沿着一条街一直走下去,终于走到了有田野的地方,他在田里与当地的菜农拉了很久的家常。父亲喘着气,唠唠叨叨数落城里的不是,说成天呆在家里守着个电视机像个哑巴,谈城里人很冷淡,对门对户不说话……几天后,我终于挽留不住,父亲又回乡下去了。  相似文献   

17.
警察老父     
过节,总是要与父亲一起吃饭。今年五一,父亲很早就打来电话,要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顿饭。其实,每年的年饭,我都是和父亲一起吃的,而每年,他也是来电话早早催促。这也难怪,父亲八十有七,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唯有一群仍在为党工作而又身体健康的儿  相似文献   

18.
那年我升入中学,父亲请来了木工为我做了一张精巧的带书架的写字台,作为我考入重点中学的褒奖,我知道,这更是一种鼓励,一种期望。从此,这张写字台与我日日相伴,我伏在它的上面汲取知识的营养,倾吐对生活的热爱;更难忘记的是,在这张写字台前,父亲给我讲解几何题,教我诗朗诵,耐心地看我的作文,并提出意见,还给我讲立意,讲词意,使我受益匪浅……在这张写字台前,倾注了父亲多少心血,又寄托了父亲几多厚望!爱心的浇灌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终于,我的文章发表在《少年文史报》上。欣喜之余,我对父亲说:“爸爸,你怎么不写点东西呢?”在我的心中,才华横溢的父亲应该有他自己的成就。作为医生的父亲怅然了,过了一会儿,他说:“是呀,我也应该写的。”可是,父亲的心力都放在了我们身上,为我  相似文献   

19.
曾闻 《老友》2013,(6):18-18
6月的天空,温馨、浪漫而又明媚。在这个充满爱的月份里,我在父亲的喜悦中降生。父亲说那一日的天空,因为我的出世,在他眼中格外清澈澄明,一如我那美丽的大眼睛。6月更珍藏了我与父亲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20.
我的继父     
我父亲扔下我们母子俩的时候,我只有3岁。他出其不意地离开了我们,像一缕轻烟一样消失了。我对父亲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妈妈也不愿意谈论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