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不同,与二者理论出发点内在关联。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存在讨论了人的本质,对人的异化阐释的关键点是劳动的异化。而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爱欲,对人的异化阐释的关键点是爱欲的压抑。因此,马克思强调的是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的共产主义革命。马尔库塞则侧重于爱欲的解放,只能在艺术与审美中实现而缺乏现实基础,背离了马克思通过社会革命实现人类解放的深刻远见。通过对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洞悉马尔库塞人类解放思想的局限,厘清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实质和关键,从而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2.
试论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美珠 《兰州学刊》2004,(6):62-63,93
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分工理论、异化与资本理论、政治解放、人类解放与女性解放关系理论的解读,揭示蕴含其中的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意义不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政治纲领与政治策略,而在于它为女性解放提出了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马克思女性解放思想的意义不仅仅展现在政治层面,更是展现在具有恒久意义的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多维度、多层次的学说体系中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动力、关于人的政治解放、关于人的解放的文化条件、关于人的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的阐释以及人的自然解放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作为一个哲学家进入到经济领域分析市民社会,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探索人类解放的路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解放思想,不但把异化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动因,而且指出扬弃异化劳动是劳动解放的途径。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依然是人谋生的手段,促进劳动解放,推动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仍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尽管人们可以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把马克思的学说分述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然而 ,就其实质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 ,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也就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个学说既表达了人类解放的旨趣 ,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 ;又表达了人类解放的历程 ,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的揭示 ;也表达了人类解放的尺度 ,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 ,观照人类全部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的统一 ,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一、解放的旨趣 :理想之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 ,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 ,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 ,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 ,一个自由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劳动和休闲。  相似文献   

7.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类不断地消灭现存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运动。发展的自由性与发展的全面性针对的是人性的不同方面,自由发展涉及的是人的超越性及人所获得的解放的程度,全面发展涉及的是人的丰富性及人所获得的解放的广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形成的现实可能性的深刻结论,它寄托了人类的不懈追求与美好理想,是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8.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类解放阶段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构建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过程来看,人类解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历史进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政治解放——经济解放——人自身的解放。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经济解放为人类解放创造社会物质基础,人自身的解放,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历史归结。这三个发展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人类解放的实现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种发展现实,前者贯穿于后者之中,并通过后者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学说的理论视角在于人类社会如何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对于人的自由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 ,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 ,个性自由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过程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 ,消灭私有制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理论贯穿于他的人本思想当中,主张人应从现实的各种奴役、束缚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统筹兼顾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要素;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主要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基础上 ,为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而创立的科学理论 ,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质力量 ,所必备的物质基础、前景和具体道路等方面 ,可以论证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的一个根本主题和价值指向。马克思与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战构成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之形成演变的重要依据,仔细甄别、辨析和重构二者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思想差异,是澄清这一概念蕴含的思想深度和理论意涵的必要步骤。“神学问题和世俗问题的分野”“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以及“宗教批判和市民社会批判的差距”,是马克思与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上思想差异的集中体现,并构成了马克思提出“人的解放”这一深刻主张的致思路径和论证脉络。基于对“犹太人问题”的问题提法和批判视角的转换,马克思初步建立了讨论“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架构,揭示了“人的解放”是人作为个体的解放,是人的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不再分裂的解放,是人作为个体的生活与人的类生活走向同一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杨奎 《学术论坛》2005,3(4):124-127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归宿的,而获得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和谐社会观作为全面的社会发展学说,关注的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种因素的综合而协调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赫伯特·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霍克海姆的支配理论,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论述和剖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的生存状态,展现了技术异化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马尔库塞积极倡导通过新感性和爱欲解放、艺术革命与总体革命等途径摆脱技术异化,以期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彰显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同时丰富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7.
宋婕 《学术研究》2003,40(8):62-66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确立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怀:涉世之初的马克思,受社会环境及家庭氛围的影响,对人的理性极为信赖,崇尚理性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参加实际工作后,马克思主要借以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但同时发现了人的自由、平等的背后不光是政治问题,还有经济问题;通过完成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批判,马克思发现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并由此超越了对自由和平等的一般追求,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8.
劳动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关键。所谓劳动解放,包含"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两个方面。前者为人们自由的积极劳动扫清障碍,后者为人们被迫的消极劳动打破枷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观,需要从劳动的理论应然与社会实然把握劳动异化的存在;需要在探寻劳动解放的路径中厘清"道德规范"的偶然性与"物质制约"的必然性及其因果顺序;需要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与世界历史的角度理解劳动解放的广阔范围。同时,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也是将劳动解放付诸实践的过程:劳动幸福论是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观念复归;美好生活论是为解放劳动者而作的社会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为世界范围内劳动者的解放提出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价值旨归,从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来确立文化的价值引导意义,确立了文化解放思想,并从文化解放的必然性、阶级性质、路径选择以及最终目标等维度探究了文化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楹  罗建平 《东南学术》2006,(5):98-103
马克思的宗教观必须置于马克思解放理论的视域中加以解析,才能把握其真正的精神要义.文章从马克思"观"宗教的生活角色、理论前提、价值立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确证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独特的运思倾向,以及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之根本主旨;指出,宗教从对人的解放力量蜕变为人的解放与发展的桎梏,正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变迁所提出新的解放任务使然.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正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立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他强调指出,解放的根本方式与路径只能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解蔽宗教、创发现实条件,促成宗教的消亡,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