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人居住的世界,即所谓"人化的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是物与符号混合的世界.正因为物与符号的共存,它们在与人的关系就呈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首先,符号的确需要物源,但是符号的载体不一定是物,也可以是物的背景上物的缺失.因此符号可定义为"可以被理解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正因为符号有物源,符号载体可以变成无意义的纯然物,也可以变成没有物使用性的纯符号.在这两者之间,符号也可以带上不同程度的实用意义与非实用意义.因此,人化的世界上所有的物,都是在一系列的功能中变动的"物-符号"双联体.  相似文献   

2.
技术媒介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符号的文本化实践,也创构了“乐—图”互文的叙事新形态。罗兰·巴特对“图—文”关系的修辞定位为“乐—图”互文提供了身份参照,艺术史上乐、图共谋性的审美实践与知识生产为现代意义上的“乐—图”关系提供了经验形态。依据符号表意比重的差异,“图主乐从”与“乐主图从”成为“乐—图”互文实践的两种主要文本结构,其中两种符号释义指向的关联程度决定了这一结构模式的修辞属性。而“乐—图”互文对图像叙事感性特征的强化、视觉信息的弥合、图像符号的时空承接与转化以及预述机制的架构则代表了这一修辞意指的显性表征,它在佐证这一互文样式修辞身份的同时,对技术媒介治下当代艺术的释义实践同样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3.
张伟 《社会科学》2022,(1):184-192
作为图像修辞程式化的意义生产装置,视觉借代的审美生成缘于其架设于两个图像文本的"间性"关系,它既可以以"植入"性结构来实现图像文本的跨场域叙事,也可凭依对图像文本的"置换"性改造赋予其新的叙事意指与审美性征。借代性视觉辞格的现代实践一方面归因于图像符号所指的"浮动"性以及"图—图"之间的互文关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技术媒介、"求真"化的审美理念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逻辑规约,由之生成的辞格范式不仅抵近图像修辞学中的深层修辞结构,对参照传统语言修辞进行视觉辞格谱系的构建以及推动当下图像修辞研究的纵深化衍进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向,视觉图像对意义的直观性承载与传播改变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客体经验关系,展开视觉图像的表意样态就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题中之意。主流价值观认同是通过图像对现实世界的视觉表征来完成的,图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视觉表征的表征轴,图像符号的生产者和观看者构成视觉表征的交流轴,视觉表征的四边形结构指向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表意样态。生产者和观看者的视觉素养解决的是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性能力问题,媒介视觉素养为生产者和观看者的主流价值认同提供了体外化技术延展。观看与被观看在视觉表征关系中的权力配置是视觉体制的基本问题,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觉权力架构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体制性力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图像视觉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社会表象.图像视觉文化发展到当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对文字的压制等也构成了当代社会图像视觉化的重要特质.大量的形象符号已俨然形成一个自恰的系统,并业已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复制.当代视觉文化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因素,这一时代大潮是历史无法阻挡的.  相似文献   

6.
图像与文字的符号特性及其在叙事活动中的相互模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图像与文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叙事媒介,它们具有不同的符号特性.由于相比图像而言,文字是强势符号,所以就出现了语词("诗歌")与图像("绘画")互仿时的"顺势"和"逆势"现象.而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其实是与图像与文字的符号特性息息相关的:图像是处于纯粹符号与表意符号之间的一种特殊符号,它具有"再现"和"造型"的双重性质;而文字则是一种抽象度更高的表意符号,它在叙述或再现外在事件时可以不受"造型"因素的干扰.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间相互模仿的情况,既发生在内容层面,也发生在形式层面:图像叙事模仿文字叙事的情况,多发生在内容层面;而文字叙事模仿图像叙事的情况,多发生在形式层面.  相似文献   

7.
1930—1940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在叙事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恋物的列举式修辞、物质人化和人的物化修辞策略、物质细节的表意功能与情节推动力。现代市民小说以一种空间化、恋物化特征标志了现代市民新的思维模式的诞生,也标志着现代市民深层价值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赵毓龙 《齐鲁学刊》2022,(1):152-160
晚清小说,尤其是谴责小说,其所聚焦的人物多有"刻板形象"特征。在对应形象的符号系统中,总能看到一些常规而抢眼的聚焦物,它们标识着社会集体对某类人群形象的偏见性预设。小说家经常利用这种预设,对聚焦物作艺术提炼与加工,以表达讽刺,甚至批判。"眼镜"就是典型的一例。在"旧式文人""府道官员""时髦人物"等形象中,对应的"老光眼镜""墨晶眼镜""金丝眼镜"经常作为主要聚焦物出现,无论静态形式(如服饰组成部分),还是动态形式(如场景中短时内显见的动作),都可见到作者借刻板形象符号来构造人物和表达思想的匠心。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文艺反映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诗学中“物感说”有清晰的理论传承.“物感”说对于“心”“物”关系的探讨及重情特色,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中体现明显,但毛泽东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理论,对“物感说”有创造性的阐释和扬弃.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视觉理论--如贡布里希--阐释图像与代码问题时的矛盾着手,分析罗兰·巴特在图像符号上的分层理论.不难看出,巴特将图像分解为"语言学讯息层"、"外延图像层"和"内涵图像层"三个层面.图像分层理论剖析了图像符号的构成关系,有利于挖掘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编码在图像中运作的机制,为深入研究图像符号提供了有效的模式,是当代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研究的重要理论.分层理论也存在对图像外延讯息和内涵讯息划分过于实在的问题,巴特特别地夸大了照片符号的无编码性.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5):72-77
物恋与风景,作为王家卫电影中重复出现的形式主题,具有症候性的意义。它们在文本的交叉中被某种"力比多"所投注——关于原初的想象。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导演的东方情结以及大陆第五代导演的民族志表征,王家卫的电影通过物恋与风景建构出了异质性的香港形象——流动不居的时空、萦绕着怀旧情绪的后现代都市主体。通过王家卫特有的镜头语言,可反思电影中那些处在时空变换和情感流转中的主体对自我身份的探寻。这不仅涉及物恋与风景作为自我镜像的差异性结构,以及自我在整一与破碎的辩证关系中所唤起的怀旧感,还包括这种怀旧感如何成为了后现代都市主体对存在的形而上学追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分析了鲍德里亚<物体系>中,从符号意指层面揭示物体系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思想.鲍德里亚认为,物体系中的意识形态,不再像传统意识形态通过理性的力量使人臣服,而是通过大众媒介的符号运作方式,使人们在无意识层面认同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这是物体系时代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层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活的极度商业化使得广告的符号意义不断增殖,商品市场和文化生产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广告文本采用独特的表意符号,将欲望修辞与受众需求联系起来,使人的经验世界理想化、诗意化.广告参与建构的日常生活的诗学体系,是一种广义的诗学,它拓展了日常生活的"诗性"、审美性,同时又包蕴着价值和意义追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闵锐  彭肜 《天府新论》2009,(6):150-152
从传统视觉理论——如贡布里希——阐释图像与代码问题时的矛盾着手,分析罗兰&#183;巴特在图像符号上的分层理论。不难看出,巴特将图像分解为“语言学讯息层”、“外延图像层”和“内涵图像层”三个层面。图像分层理论剖析了图像符号的构成关系,有利于挖掘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编码在图像中运作的机制,为深入研究图像符号提供了有效的模式,是当代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研究的重要理论。分层理论也存在对图像外延讯息和内涵讯息划分过于实在的问题,巴特特别地夸大了照片符号的无编码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被译介过来的思想。在译介过程中,物被"当仁不让"地对应了西方哲学的物(matter),因此它既是一个汉语词,又是一个外来词。但互为异度的文化传统并不会"先天地"有彼此对应的语词概念,因此物是两种文化意蕴交叠的概念。汉语里物最初与色——牛关联,偏重视觉——意象,与西方的物存在物象之道和物质之学的区分;另有"大共名"与"类"之义,其隐喻在于维稳和保守伦理秩序,与西方存在历史之无、有的差别。物在文化上的相异,使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既有趋从追赶上的教训,也有独到开衍的余地,但惟其不可被简单化约。  相似文献   

16.
对汉字性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的文字必然具备符号的一般特点.符号功能成立的基础是符号形式和符号内容两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符号形式是可以通过某种外在的物质形式感觉到的对象,符号内容是包含在符号形式中的成分.从“能够感知”这个意义上说,符号形式的确比符号的另一个侧面——符号内容——更容易被感觉得到,于是就有了符号形式优先的说法.在语言中,符号的形式是通过听觉来感知的声音,符号的内容是由声音所传达的意义;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其符号形式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字形,而字形这个符号形式所包含的内容一般是声音和意义两个部分.符号形式中同时包含音义这一特点就将文字与类似路标、宗教符号等其他一些符号区别开来,同时这一特点也是一切文字所共有的.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7,(1)
乔治·米德作为美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在符号理论和自我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贡献。米德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姿态和态度的表达形成了具有普遍表意特征的符号,符号内化为人类思维和心灵的存在状态,同时在社会交往关系中显现符号意义的表达。人的自我就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通过符号互动形成的,根本上,自我就是社会系统中一个具有弹性的符号表意结构。  相似文献   

18.
名是先秦名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本质上属于语言符号的范畴.但与以表音为特征的印欧语言符号系统不同,作为以表意为特征的汉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名,并不是象征符号,而是一种图像符号.并且,在表达关系、指称关系上,名也有其不同于印欧语言符号系统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19.
物的意义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器物形式的演进,论述鲍德里亚所提出的物的意义得以生成的原因;指出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的嬗变是物的意义生成的土壤,而工业设计则为物的意义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汉字和字体都是符号,汉字加入字体的变化,原本记录语言的文字实际上演变为一种图像,而图像比文字具有更多样的表意性。报刊正文在编辑排版过程中,不容忽视汉字和字体作为"符号"的两重基本功效和任务——信息认知和情感体悟,它们分别表现为字体的"适读性"和"形象性"。字体因不同形态各具造型功能,直接关系文字、文本的表情达意,影响传播效果。编辑人员应该把握认知心理规律,树立"将汉字作为符号进行实际应用"的理念,提高字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