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冉駹类型的奴隶制 冉駹之名,最初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然仅知其地在筰之东北,蜀之西,白马西南。武汉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冉駹请求内属置吏,以之为汶山郡。当时的汶山郡辖县有五,即绵虒(汶川)、汶江(茂汶南部)、蚕陵(茂汶北部)、广柔(理县)湔氐道(汶川与灌县之间)。大致相当于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岷江上游的理县、汶川、茂汶数县之地。  相似文献   

2.
背景资料 松潘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重镇。也是西羌吐薯茶马互市的集散地。有“高原古城”之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川主寺镇建立湔氏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妈,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于嘉诚县置松州府。  相似文献   

3.
九广元县(附兴安、利州、葭萌、昭化)广元县,在秦、汉、魏、西晋皆只为葭萌县境邮传之一驿,至东晋,始立兴安县(《寰宇记》谓在孝武帝太元十五年)。为什么县名兴安?先是,汉末有略阳氐人阿贵,称兴国氐王,据渭水上游与嘉陵上游地区。晋初,以其地立秦州,氐人仍然缘袭旧称为兴国氐。十六国时期,秦州氐民流离入四川的侨居嘉陵两岸诸山中,与蜀人市易于此。符秦据蜀时,于此置县,故曰“兴安”。苻秦崩溃后,地曾入魏。晋既收复蜀地,仍其县名。历宋、齐而弗改。后魏攻蜀,阻于白龙江,不能前进,因于兴安立益州,表示其为益州之地。《隋志》义城郡云:“后魏立益州,世号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又改曰利州,置总管府。”  相似文献   

4.
读僧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对了解古代中西交通和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很有参考价值。古代中西交通中的吐蕃路吐蕃人即今藏族同胞,其主要居地,即今西藏。“吐蕃”应该读为“吐播”,西方各国称藏族为Tibet,中国古代文籍中亦作“图伯特”,大概是原来的译音。《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旧唐书·吐蕃传》微异,说“吐蕃在长安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每与氐并提,称为氐羌。氐羌和匈奴都是古代中国境内强大的少数民族,氐可能就是Tibet的缩音。  相似文献   

5.
一巫傩文化是产生于人类早期文明史上的一种以巫祭傩仪活动为内容,以驱鬼逐疫、了愿纳吉、祈求平安为目的的古老民间文化现象。简单农业社会的广阔背景,是巫傩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求福”、“避祸”的民间愿望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巴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地区。“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地狭而腴,民勤耕作”,以农为主、农业发达,乃是古今四川的特征之一。以农村为主要传播地的巫傩文化自然会在此找到栖身之地,繁衍生息,世代流传。古代巴蜀更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地区,历来被视为巫术的故土,其少数民族“俗好巫鬼禁忌”(《后汉书·西南夷传》)。相传,张道陵(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初到四川曾皈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氐羌族人的巫教,学习降魔驱鬼的巫术,而“得咒鬼之术书,为之,遂解使鬼法。”(李膺《蜀记》)“咒鬼之术书”即是氐羌鬼道的巫典。其所创道教,显然与蜀地古羌族的巫教系同源。由川人自古好巫,到源于氐羌鬼族原始巫教的早期道教发端于四川,乃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四川巫风盛行的确证。这些无疑为巴蜀巫傩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有利的文化气候。  相似文献   

6.
《视察松潘草地日记》为民国中期四川“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总务处长谢培筠在公务之余所编《川西边事辑览》之辑选,而本文选自第七篇.该篇叙述谢培筠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至10月期间从四川南充出发,前往考察四川省西北的松潘草原地带,与甘肃省政府派员协同处理拉卜楞寺属寺与“川属上中阿坝”之间关于宗教、土地、民众管理权限之争的“墨拉夷案”之事.该篇记载前因后果较详,此外,这一勘察边地之旅文字,对于当时川边概况、藏族部落情况的记载,也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7.
《视察松潘草地日记》为民国中期四川西北“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总务处长谢培筠在公务之余所编《川西边事辑览》之辑选,而本文选自第七篇。该篇叙述谢培筠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至10月期间从四川南充出发,前往考察四川省西北的松潘草原地带,与甘肃省政府派员协同处理拉卜楞寺属寺与“川属上中阿坝”之间关于宗教、土地、民众管理权限之争的“墨拉夷案”之事。该篇记载前因后果较详,此外,这一勘察边地之旅文字,对于当时川边概况、藏族部落情况的记载,也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8.
《道教义枢》论本迹与体用□李刚《道教义枢》是初唐道教的重要教义书,原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即是说编本书者为孟安排。据史料记载,孟安排活动於武则天时代,是一位地位较高的道士,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孟安排自号“青溪道”,所谓“青溪”,指荆州临沮县的青溪山...  相似文献   

9.
氐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汇于汉族等民族中。由杨铭撰写、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氐族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氐族史的专著,是民族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纵观全书,有以下特点: 一、篇章整齐,结构合理。写民族史最忌有始无终和有终无始,或者拦腰截断,出现一段空白。《氐族史》作者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这一问题的,故此书的篇章结构颇具匠心。从纵的线索看,此书章目立有:先秦、汉魏、西晋十六国前期的氐族,继之以“前秦与后凉”、“仇池诸国”、“南北朝时期的氐族”、“氐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等。按照人们熟  相似文献   

10.
吕斌 《北方论丛》2007,(2):14-17
“道”与“术”是《文心雕龙》的基本范畴。刘勰在书中以《老子》强调客观规律性的“自然”说和《周易》强调主体能动性的“三才”说为哲学基础,阐述了其“立文之道”和“驭文之术”,即以“道”统“术”说。本文即试图解析其“原道”说和“总术”说中可供借鉴的精华。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庄子》“道”的理解不同,对《庄子》哲学属性的理解也就不同。以往学术界对《庄子》“道”助理解,许多人常常用《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篇法作为鉴别标准,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有说“道”是宇宙精神,绝对的“道”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实体;有说“道”是物质实体,是混饨的气,或是精细的微粒,是一切事物的存在的基础。此外还有说“道”是一个抽象“全”的,“道”的本质就是自然的,等等。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习惯用脏子呐、外、杂篇中某一固定论点,某一种文章风格作为鉴别标准的方法,而把《…  相似文献   

12.
背景资料 丹景山为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座落在彭州市关口镇西.沱江之源——湔江南岸.为龙门山八脉.相对高度不大而山峦迭翠.风光秀丽.自古就是“灵秀独钟”的“西蜀名山”,享有“丹岳岱宗”之称。汉时即为遒家先哲静修炼丹处.佛都东渐后又为佛道共处之山.寺观特盛。古人称之为“崇峦架觳,叠嶂营楼,  相似文献   

13.
东汉盐、铁官制度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疑问所在 《汉书·地理志》于诸郡国所属县、道下,不乏注明何县、道有盐官、铁官设置的事实;而《续汉书·郡国志》于诸郡国所属县、道下,却只载何县、道“有盐”、“有铁”,而不载设置盐官、铁官的情况,似乎给人以东汉无盐官、铁官设置的印象。那么,东汉诸郡国所属县、道,究竟有无盐官、铁官的设置呢?此疑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四川是我们伟大祖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四川”名称的由来,过去说法很多。如,有人说:“境内有岷(岷江)、沪(金沙江)、雒(沱江)、巴(嘉陵江)四大川,四川之名昉此。”(见臧励?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四川省》条,1931年商务印书馆版)又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即乌江)四条水,因此称“四川”。(见郑励俭编《四川新地志》,1946年正中书局版)还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大川,因此称为“四川”。(见汪永泽《四川省》,1956年新知识出版社)直到最近,还有人说,四川“境内有岷、雒、沪、巴四大川,故名”。(见张其昀等编《中文大辞典》《四川》条,1979年四版中华学术院印行)以上各种说法,虽然不一,但都是以四条大江命名。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相似文献   

15.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16.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一部充满批判精神的力作,其批判的矛头主要是指向“道”、 “释”,及在《易》学问题上的方士术数之说,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本文仅就其对老子思想 “道”的批判谈几点看法。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其表现的基本形式则是“无”,这个“道”有其特定的内涵,与众不同,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后引文只举章次)这个’“可道”之 “道”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老子是以什么作为参照座标而提出自己的“道”的呢?王夫之认为,老子主要是对儒者而言的。王夫之说:“其(指老、释──笔者)…  相似文献   

17.
近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对勘,偶得两则,兹录于下: 一、《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战国纵横家中》无“山”字,《史记索隐》也说:“涉谷是往楚之险路。从秦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内是东道。”可以肯定《史记》的“山”是衍文。涉谷,地名。道涉谷,是说取道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有《翦拂集》一书。有人说:“这个反动家伙为什么给自己的文集起了这么个怪名字,反动目的何在?”是的,林语堂这个人后半生确实很反动,但,《翦拂集》却不能说是坏书。有“集”而名曰“翦拂”,有深意存焉? 封建社会里人们相见,要互相下拜,同今人之相见握手差不多。《水浒传》第五回:“原来强人相见下拜,不说此二字,为军中不利,只唤做‘翦拂’,此乃吉利的字样。”“拜”、“败”音近,所以认为“下拜”不吉利。至于“翦拂”为什么就是吉利话?根据注释《文选》的李善的意见,“翦拂”即“湔拔(祓)”,是推荐,提拔的意思。《国策·楚策第四》:“君独无意湔祓仆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您老人家就不想提拔我一下吗?”人,被提拔,照常理说,都会感到幸运,即使当了强盗,也未能免俗。大约小喽罗希望当上大头领;大头领呢,又惦着什么时候当上大寨主。于是便“翦拂”“翦拂”地流传开了。“翦拂”也者,实在倒是一种“匪语”也。  相似文献   

19.
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之“峨嵋”,注家皆云:“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峨嵋山”(为论述方便,本文称之为“南峨嵋”)。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48年版)、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注均从“南峨媚”说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问题,从古至今,众说纷纭,互相抵牾,迄无定论。个别论者认为李白是“西域胡人”。这种论点很难使人信服,已为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加以辩正。有的人说他生在四川,如与李白有过交往的魂颢在其《李翰林集序》中说他“因家于绵,身既生蜀”;最近有的论者还说他于神龙元年(705)在四川出生。较多的人认为他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附近),生在西域或西域的碎叶,幼年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县),二十五岁才出川东游襄汉。只有唐代元稹和五代刘昫说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