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最善于博采外来文化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其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和世界性。唐代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期中国文化的成果 ,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进而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服饰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服饰的共赏性、直观性 ,有完全呈外共睹的特点 ,便于更直接 ,形象地交流学习。唐装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服饰中最具特色 ,丰富多彩的服饰 ,是因其融入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胡服。胡服的流行极大地丰富了唐代服饰的内容 ,进而使唐装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 ,以至于从总体来看 ,历代服饰都难以逾越这座高峰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历史悠久,其壁画保存了自北朝至宋元时期大量的服饰图像和资料。因敦煌壁画保存相对完整,成为研究唐代服饰美学的重要资料。以唐代的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材料,从服饰的色彩和形式等方面探析敦煌壁画艺术中唐代服饰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唐代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下服饰风格的演变和服装制度的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不仅在唐代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还体现着唐代整体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考证的方式,考察了唐代服饰礼服管理机构、相关官员以及服饰礼仪管理状况。唐代建立了细密的服饰礼仪管理体系,由礼部主管服饰礼仪,刑部负责相关法令执行,户部掌管服饰赏赐,各部由左右丞统领。内廷另设机构管理服饰礼仪,殿中省下设尚衣局掌管皇帝服饰,内侍局下设尚服局掌管皇后、内命妇及女官的服饰。尚功局负责宫内的服饰制作。织染署负责皇帝、太子和百官的衣冠制作。太子府另设机构管理服饰礼仪。通过官员上表和皇帝敕书实现服饰礼仪修订,后由礼部、刑部等具体执行。即使有严密的礼仪管理制度,唐代服饰僭越的情况依旧常见。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的频繁,民族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从而使唐代女子的服饰出现了新的特征.唐代女子的服饰式样之繁多、质地之考究、工艺之精良、开放程度之空前,均大大超过了前代.  相似文献   

6.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详实的文献资料,论述了唐代女性服饰的美学价值及可资借鉴的因素.得出了结论唐代女性服饰样式的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制作精良,体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7.
“服妖”观念是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灾异学说的产物,而“服妖”现象中又蕴藏着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丰富内容,唐代以前“服妖”现象与服饰流行、儒家礼仪规范以及民俗禁忌观念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唐代与欧洲中世纪所处年代大体相当,在各自服饰史中所处地位都极为典型与重要。由于服饰形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基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唐代服饰为中国服饰史上最为开放、最为繁荣的时期,只是到后期,那些坦露肌肤的服饰因不合礼仪而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与此同时,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的5~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其服饰外形呆板、保守,直到后期服饰形态构成上才有所变化,成为打破黑暗的中世纪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封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历史时代。唐人气势恢宏,对各种文化都能以宽容的心态,敞开大门,予以接纳。唐代的服饰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汲取了少数民族以及外国服饰文化的精华,使服饰花样翻新。而唐代妇女的服饰,更是异彩纷呈。在唐人小说《许志翁传》中,记载...  相似文献   

10.
古代服饰是物质文化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进展,科学工作者在新疆境内发现不少属于唐代的衣饰实物,此乃西域文化史和新疆古代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本文依据现有考古遗存之服饰实物和有关壁画形象资料结合史籍记载,拟就唐代西域服饰的起源、流行,以及同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几乎整个唐代服饰都显示出华丽奢侈的风气,这种风气在盛唐至晚唐尤为明显。统治者为限制社会的奢靡风气,多次颁布禁侈令。禁侈令多包含禁止服饰僭越的内容,其表面上是体现帝王的简朴作风,实质上是维护阶级特权。唐代服饰奢华的基础是发达的经济与技术,推动这种风气盛行的主要因素是宫廷贵族的奢侈风气。另外,与国外的交流也推动了一些奇服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从唐代汉族女服具体服装设计审美基础的政治格局以及文化背景讲述了唐代汉族女服设计的审美形式以及在审美意识下唐朝汉族妇女独特的发式和头饰艺术。通过对唐代汉族女服具体设计特点进行研究,对唐代服饰设计进行总结,为我国服装设计提供更多的理论以及实践基础,从而推动我国服装设计水平不断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官员袴褶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传入中原后,隋唐时期一度抬升至官员礼服.初、盛唐时期作为朝服、公服的替代品,至代宗朝后渐废,可谓命运多舛.袴褶服在唐代的演变经历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服饰,尤其是官员服饰,不仅具有御寒、遮体的基本功能,同时还体现着极强的等级性和礼仪性,是伦理政治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服饰民俗是社会心理及社会观念的反映.唐代女装大胆时尚、兼收并蓄与宋代妇女服饰瘦小、紧窄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唐宋两代在妇女审美观、礼教观和道德观上的差异.唐宋两代妇女服饰的变化轨迹,体现出唐代社会相对开放的女性观念到宋代日趋保守严苛的女性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唐人衿褶服演变的文化美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官员祷褶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传入中原后,隋唐时期一度抬升至官员礼服。初、盛唐时期作为朝服、公服的替代品,至代宗朝后渐废,可谓命运多舛。祷褶服在唐代的演变经历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服饰,尤其是官员服饰,不仅具有御寒、遮体的基本功能,同时还体现着极强的等级性和礼仪性。是伦理政治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吏上的强盛时期,其经济文化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使得唐代妇女衣着在中国服饰史上大放光彩。以往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但他们多是直接论述唐代妇女衣着或是从诗歌角度来讨论。唐传奇对妇女衣着的描写穿插在故事情节中,可谓是恰如其分,一定程度反映了唐代妇女衣着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唐代士人服饰颇具特色,大多头戴幞头或席帽,身著圆领襕衫,有时外加半臂,系腰带,足着履。文章一方面考辨了其具体形制,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士人服饰所体现的文化特质,即它是大唐皇室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调整的特色服装;它是汉族传统服饰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它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时代特色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8.
服饰民俗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民俗学是民俗学和服饰研究交叉审视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服饰民俗学将以服饰与民俗相互交融的关系和民俗服饰史实为客观依据,以民俗学为基础理论,以民俗服饰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服饰的民俗精神,丰富服饰文化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19.
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服饰史论者过多地强调宋代服饰的保守和封闭,其实,儒雅化才是宋代服饰最重要的特征.在宋代,无论士庶服饰还是军戎服饰,都具有明显的儒雅化趋向.宋代服饰文化之所以走向儒雅化,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不仅提高了文臣地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这是宋代服饰文化趋向儒雅化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二是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构建是宋代服饰文化儒雅化的深刻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因.宋代服饰文化儒雅化不仅是对唐代开放、热烈、张扬的服饰风尚的一种革新,而且对后世尤其是明代服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观念上,都有着一种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