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近年来,一些鲁迅研究者已经发现了鲁迅小说同外国现代派文学和弗洛伊 德学说之间的某些联系,把鲁迅小说某些篇章,视为“意识流小说”,或把鲁 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同外国心理小说的心理分析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不少见解颇有新意,这是鲁迅小说研究中的新进展。但这些研究,一是没有从总体上进行综合性分析概括,因而未能把这些小说做为一个文学整体来认识;二是没有从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把鲁迅心理小说放到中国现代心理小说流派中去考察,因而未能在文学流派的发展演变中加以认识。因此,对鲁迅心理小说的整体把握有失准确与全面,没有恰当地认识鲁…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说通过对当时呼兰人蒙昧生存状态的纪实描写和精神痼疾的展示批判,拓展了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一创作母题.通过象征意象,折射出时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群体心理,揭示了当时呼兰乃至整个社会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封建势力把人变成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悟的动物,面对蒙昧的世人,萧红同样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声.看出封建制度、封建秩序和封建意识的反人类、反人性的本质,正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意蕴所在.萧红在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表现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在鲁迅对被损害被侮辱妇女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又有拓展和挖掘.萧红的这一创作视点,是反映和表现当时妇女生存状况、不幸命运的最佳视角,弥补了男性作家由于性别限制而难以深入表现女性生理、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一"死角"而带来的缺憾,这是萧红对鲁迅批判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萧红小说创作深刻的内蕴所在.  相似文献   

3.
黄岩 《学术交流》2023,(5):180-192
中国古代小说运用诗词这一艺术手法,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以往小说中诗词主要用于描写和评价,到才子佳人小说中诗词成为叙事的一种手段或主要线索,对故事情节展开、人物命运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营造诗意情境等均起着关键性作用,展现出一代文人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变化,形成独特的叙述风格,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充实了小说内容,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龙志鹤  王言锋 《学术交流》2006,4(6):151-154
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各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作者蒲松龄在描绘一个色彩斑斓、瑰丽动人的女性世界的同时,描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缔婚方式给女性造成的不幸,描写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不合理造成的女性忧患意识和畸形心理,描写了对男性绝对依附下的女性命运以及黑暗社会、动荡时代下的女性命运。作者关心现实,关心女性命运的情怀,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在妇女观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关注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的命运 ,塑造不同性格的知识女性形象 ,已成为新时期小说的重要审美内容。从审美意识的显示看 ,具体作品比较复杂 ,总体则表现出与时推移的变化。审美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观念主导阶段 ;张扬女性独立自主阶段 ;揭示困惑与反抗现实世俗阶段。它们构成了新时期小说塑造当代知识女性形象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6.
闫顺玲 《社科纵横》2006,(11):111-114
鲁迅是最关注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典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呐喊》《彷徨》中不同类型、各具特色但命运无不凄苦悲惨的女性人物,分析妇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她们的愿望、要求,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贾元春研究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其命运结局关系着贾府盛衰与<红楼梦>后半部的故事走向,二是存有相当多的歧见.元春研究中的形象褒贬定位、谶语式判词解读、结局命运探研应充分考虑自传体小说的"原型情结"以及已经做出的具体描写.在此前提下的解读方可获取诸如"虎兔"、"虎兕"之孰是、"<长生殿>伏元春之死"之何解等疑难问题的正确答案以及对刘心武先生一系列元春研究、元春探佚小说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8.
《一个女人》是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 ,即在文坛引起轰动 ,被公认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崛起的一座人众仰望的奇峰”。  这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 ,作者的目光始终对准主人公叶子的内心世界 ,对其心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 ,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成为小说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一个女人》的心理描写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国心理描写大师托尔斯泰的影响。有岛是在 190 3年开始接触托翁作品的 ,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宏达恣肆的创作天才深表叹赏。 190 7年 ,有岛读完《安娜·卡…  相似文献   

9.
官宇 《社科纵横》2013,(1):257-258
《罗莎》是20世纪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本文从创伤理论来解读这篇小说,论述了创伤对罗莎心理的伤害并阐述了罗莎伤痛的不可弥补性。辛西娅·奥齐克在文中不仅描写了罗莎的个人心理创伤还对整个犹太民族的集体心理创伤的进行了描述。在这篇小说中,尽管心理创伤的描写是浓墨重彩,但文化创伤却也并未被眼光犀利独到的奥齐克所遗漏。  相似文献   

10.
《野叟曝言》的文本表现与作者的创作动机具有很大程度的悖谬偏离。小说虽推崇程朱理学、标榜崇正辟邪,但在实际描写中却不时流露出作者悖谩淫毒的邪污心理;小说力斥佛道虚妄,然而在抨击揭批时又存在着偏执谩骂、批邪信邪、错位批判的弊端与不足;小说神圣化地塑造了文素臣的形象,极力夸写文素臣所得到的无以复加的地位,显得虚假不真,反而暴露出了作者借幻想来过瘾的无奈与臆想。  相似文献   

11.
黄健 《社科纵横》2009,24(11):72-73,84
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是“五四”时期最具批判理性色彩的精神小说,这些小说揭示和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描绘出具有深邃象征意义的“鲁镇”文化环境和“未庄”文化环境,于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结构中,发掘出封建专制统治下,愚顽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国民心理的痼疾,小说表现出强烈的思想启蒙和改良社会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岛武郎是鲁迅推崇的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小说和文论对鲁迅产生过影响。本文针对有岛和鲁迅笔下反封建、争自我的女性形象,以及人物悲剧的个性原因与社会原因,从“渊源学”和主题学的角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徐书奇 《社科纵横》2008,23(1):94-95
实际生活中的鲁迅是十分喜欢饮酒的,鲁迅日记中就有明确的记录,而且在文章中他也多次对酒进行描写,酒在鲁迅的文章中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含义.鲁迅不但对形而下的酒有精彩的描写,而且他把酒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从而深刻表达了鲁迅的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基于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农村女子爱姑这一形象以及1925年当时的社会背景,阐释鲁迅当时的民众观、社会观以及爱姑的思想性格与反抗斗争.并论及《离婚》与有岛五郎《该隐的末裔》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邵春  张婕妤 《学术交流》2005,(8):177-181
在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中,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虽然她们受尽各种痛苦,遭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不同的女性在遭受迫害时态度不同,因此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女性的出现让黑人女性看到了曙光。她们顽强不屈,勇于向男权世界抗争。这种与命运抗争精神是黑人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沃克小说的社会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柳青研究过心理学,他批判继承我国古典小说和外国优秀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经验,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分析和体会,在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方面进行长期的创造性的艺术探索。仅在《创业史》第一部中就有六十六处描写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如果称赞柳青是“陕西农民心理学家”,并不过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法国现代派文学由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对现实的丑恶和阴暗的描写发展而来.作家摈弃传统价值和道德,否定现存的意识形态,通过感性的表达方式将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表达出来,进而激发人们对自我存在的反思.这不仅使人获得关于现实存在的思想启示,而且能从作品所描写的情境、人物命运及心理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唤起人们建立新型文学价值形态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李春 《社科纵横》2009,(9):90-91,94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小通讯员、新媳妇及"我"身上发生的小故事,重点描写了军民之情、同志之情,抒发了人性之美、感情之美及人物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小说集中体现了特有的精巧、清新、优美、俊逸的艺术风格,在众多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独具特色,至今在文坛上展示其艺术魅力。本文从选材技巧、心理描写、先抑后扬、细节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李美敏 《南亚研究》2009,(2):140-150
安妮塔·德赛是现代印度著名英语小说家。妇女心理问题是德赛小说的重要主题。她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女性角色的心理,从敏感、神经质到内心的独立,反映了印度现代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群体的心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德赛女性小说的艺术特色,重点阐述小说的叙事结构模式、意识流叙事手法和女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20.
人们通常认为《祝福》是一篇反封建的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及其遭际则是数千年中国下层妇女的一个缩影。但本文认为,透过《祝福》的文本缝隙,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封建妇女的形象,而且还有鲁迅先生本人的身影,而对于这一点的解读则是理解《祝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