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国际经济合作”的定义出发,论述这门学科的定义域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边缘学科的三重身份,并从现实学科的发展动态、国际经贸事务的综合与分化趋势,探讨“国际经济合作”分别作为这三重身份是如何实行的。指出:本可以成为学科群的“国际经济合作”,实际上是以“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研究作为理论经济学;而应用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则成三足鼎立;作为边缘学科的“国际经济合作”将以“国际经贸关系”的名称出现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完全契约”说,还是格罗斯曼-哈特-莫尔理论的“不完全契约”说,都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契约问题的。但实际上,由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有限理性、交易费用和机会主义假设出发,可以符合逻辑地得出“契约是不完全的”结论。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假设由新古典经济学的严格假设发展到新制度经济学的贴近现实的假设,使人们对契约的认识由完全契约发展到不完全契约,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法经济学基础有两种潮流,其主流经过了三个阶段两次变化。“主流”将市场失败理论作为支点,把市场缺陷作为问题而遮蔽了真正的“中国问题”。试图摆脱困境的“支流”却进一步误导人们要不断向西方学习和创新。执着地寻求西方经济学为理论支援且对中国现实问题不太关注乃是因为学者们受着“现代化框架”的支配。确立坚实的中国经济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只能以“当下中国问题”为依据,以古今中外经济理论为资源并实现其与中国现实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自近代中国被资本主义以“文明”的名义裹挟进现代化进程以来,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现代化便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主体内容。这一内容的历史性展开既是中国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阶历程,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性及其“改变现实世界”的伟大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质的过程。它表征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的历时性事件发展和共时性场景叙事中所体现出的“四个面向”:面向近代中国革命之时代主题的“主义”选择逻辑,面向革命与建设主题转承过程中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面向“人民”这一社会历史主体和创造者的“幸福”关切与践履,面向超越资本文明并开启人类未来美好生活世界无限可能的新文明创造。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四个面向”的理论品质,可为学界回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一个尝试性视角。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这门学科,植根于历史,受制于现实,同时又着眼于未来。国际社会现实政治的光谱折射是国际法发展的历史背景,重思历史后的调整与进步是国际法发展的现代语境,变革时代的理念转型与价值重塑是国际法在当代的发展展望。中国国际法学肩负着“回应历史”和“建构未来”的双重时代使命,强化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面向,是中国国际法学在当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理论经济学研究本身具有国别化和阶段性 (时代性 )特征 ,由此决定了我国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即“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应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经验的同时 ,必须着眼于中国的现实国情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是培养和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品格的过程。通过思维品格的培养和训练,将会使人形成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探求的思索态度、反思的习惯、批判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和分析的方式。从而使人获得通往无穷的智慧,以及思考和解答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思维品格的培养在人的成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理论思维又在思维品格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理论思维是思维品格形成的基础,没有理论思维,就不能形成思维的品格理论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必须掌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历程的研究 ,在方法上必须强调“过程”和“结构”两个关键词。“过程”展示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结构”是可分为对象的结构、思想思维的结构及其政治经济学理论著作编排顺序的结构。根据这一方法 ,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 ,按其创作的年代 ,可分为以现实批判为主的创作前期、以理论体系批判为主的创作中期和创作后期三个时期。可以说 ,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是全面理解《资本论》的重要的理论档案。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 ,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借鉴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问题□戴蓬军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产业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用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历程的研究,在方法上必须强调“过程”和“结构”两个关键词。“过程”展示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轨迹和脉络;“结构”是可分为对象的结构、思想思维的结构及其政治经济学理论著作编排顺序的结构。根据这一方法,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按其创作的年代,可分为以现实批判为主的创作前期、以理论体系批判为主的创作中期和创作后期三个时期。可以说,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是全面理解《资本论》的重要的理论档案。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2.
豫南罗山方言里疑问语气词十分丰富,也很有特色。这些语气词可表特指疑问语气、选择疑问语气、反复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承前疑问语气等。特指疑问语气词主要有"着"、"san"、"sε"、"lan"、"哩"、"ian"、"an",选择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反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san"、"着",反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哇"、"呀"、"za",承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an"。  相似文献   

13.
比、兴概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激起历代学者研究比、兴的无穷兴趣,至今不衰。分析归纳古今以来的比、兴观,以便更清楚地认识比、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学活动过程这个动态视角,分类对历代比、兴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们对"非公经济"这个概念的质疑越来越多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而是关系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战略和政策的问题.对经济组织最有意义的划分不是"公有"还是"非公有","国家所有"和"民众所有"的界限在市场经济中的界定才是十分必要的.希望国家在称谓上以"民众经济"取代"非公经济",并在相关政策上体现"民众经济"的理念.一个"众"字充分体现了"民众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香港“黑道”电影是香港电影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作为商业类型电影而存在的香港“黑道”电影,在更大的意义上,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艺术家们对自己的社会理念和想像所进行的隐喻性表达。从20世纪80年代的“英雄片”,到90年代的“卧底片”,再到新世纪初的“交叉卧底片”——《无间道》系列以及更晚近的《黑社会》系列,香港“黑道”电影完成了由“盗亦有盗”到“春秋无义战”的基本转型,并经由传统中的“情义”到现实中的“利益”追求,诉说着“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与困惑。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黑道”电影与现实社会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的同构关系,为香港“黑道”电影的阐释与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及现实思考的深度。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电影中的“黑道”,其实并不是以一种完全负面意义的形象出现在香港类型电影中的。1980年代的“英雄片”作为最早得以表现黑道生活的现代电影类型而广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成功地将古装武侠片里的“侠义”精神巧妙地移植到对黑道生活的想像性表述之中。在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中,“侠以武犯禁”包含着复杂的价值建构机制。江湖道义、社会准则和法制伦理构成的复杂的认同与反叛的交织,形成弥补官方价值体系缺陷的一种另类价值认同体制,与官方伦理共同参与了中国人价值体系的建构。当然,这一经典类型呈现的比较外在的价值取向在今天的香港“黑道”电影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盗亦有道”的独特价值认同方式和“正义战胜邪恶”的简单区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已经被没有明显价值判断的“春秋无义战”所代替。但我们当然不能愚蠢地把它看作是简单的“礼崩乐坏”,而应当向更深刻的人性思考寻求答案。无论人们是否清醒地意识到,这类影片在香港已经开始走出回归后经济文化的低谷,在港片越来越以大陆市场作为预期目标的今天,其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17.
在《野草》中,"名"如"鬼打墙"一般弥散成"无物之阵"。"无主名杀人团"和"有主名假象"导致了"实"的本质被遮蔽和当下行动的缺席。通过"无名"身份与"共名"效应的比照、"有名"身份与"正名"困境的反讽等叙事方式的建构,"实"的本质被还原。鲁迅秉持弃"名"崇"实"的现世情怀,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强调当下之行,其文学史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18.
与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相对的"读者"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读者.高校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不能动摇."人本管理"的基础是人本思想,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读者第一"是"人本管理"的前提."人本管理"是"读者第一"的深化."读者第一"是"人本管理"的最高或最终服务目标.  相似文献   

19.
确立“利益协调”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本原则,首先,对“利益协调”要从“名称式”的认识进入到“概念式”的理解;其次,对确立这一原则的依据要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高度;最后,切实地贯彻这一原则要从“抽象”转化为“具体”。  相似文献   

20.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