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吕古宸 《领导文萃》2007,(12):116-120
1945年7月17日,在柏林郊区波茨坦,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开了一个美英苏三巨头会议。其中心议题是对投降后的德国的处置和对日战争结束后的善后处理问题。虽然会议中途英国首相交班,由艾德礼接替了丘吉尔,但会议本身进展顺利。会议的最后一天,即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国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的发布国增加了未参加会议的中国,却没有苏联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对日宣战。《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内容就是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前的八月十五日,是日本法西斯的末日,是中国人民伟大胜利之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是以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告终,是以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结束。九月九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茨在投降书上签字,向中国投降。人民赢得了战争,正义战胜了邪恶!  相似文献   

3.
石杰琳 《决策探索》2005,(12):28-29
战后几十年来,每当日本国内出现了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言论,或是发生了历史教科书事件、内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时,人们总要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日本对待战争历史的态度为何与德国不同?众所周知,德、日两国同是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战争的发动者和战败国,都被战争打得一败涂地,都被异国占领,又都“在一片瓦砾中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并创造了经济奇迹,被人们称作“两个战败国的崛起”。但是,德、日两国的历史观却大相径庭。德国人在战后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做出了很多努力勇敢地面对“最深的耻辱”,  相似文献   

4.
提起1991年的海湾战争,许多人还记忆犹新,同样,鲍威尔这个名字人们也不会陌生,在战争期间他成为全美国家喻户晓的有影响的政治人物。  相似文献   

5.
缺乏战争计划1940年6月22日算是希特勒一生事业的最高峰。他在法国福煦元帅1918年11月11日接受德军投降的同一地点接受了法军的投降。法国已经完全被打倒,英国虽未遭受最后失败,但也被逐出欧陆。假使德国统帅部具有深谋远虑,则在西线战役尚未发动之前,也许就应考虑到如何征服英国的问题,如果不曾作这样的考虑和准备,则可以说他们根本没有完整的战争计划——事实上的确如此。这也是纳粹德国缺乏完善战略组织的必然后果。所有的独裁者都犯同样的毛病,那就是大权独揽,不肯作一种合理的授权安排,希特勒当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他的毛病比其他的…  相似文献   

6.
宋宜昌 《领导文萃》2006,(12):95-99
如果时钟停在1945年9月2日,即日本投降、二战结束时,一切历史的发展都印证了富勒的预言:科学和技术给战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自身和它们导演的战争都影响了历史。一战、二战,以及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间,人类,或者说主要就是西方国家(包括美洲的美国、横跨欧亚的前苏联/俄罗斯、亚洲的日本)发明的一切直接或间接用于战争的各种各样的机器(武器),运用这些武器和装备的战略、战术、战法、指挥、控制、通信、管理、侦察手段,以及用它们装备的军队的行动和各级将领的指挥艺术,使战争完文萃领导全改变了面貌。富勒先生所列举的和未列举的军事…  相似文献   

7.
叶檀 《经营管理者》2011,(4):102-103
日本地震与利比亚战争叠加,让全球市场扑朔迷离,但拨开迷雾,我们却能看清背后的那双手。日本地震与利比亚战争的效果抵消之后,在大震荡中,市场逐渐恢复日本地震前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徐杰 《领导文萃》2012,(21):93-95
翻阅晚清军事史,人们常会困惑于一个奇怪的现象:开战伊始,清政府往往信心十足。而当前方战事犹酣之际,统治集团已斗志全无,投降言论逐渐占据上风。对此,学界多归结为清朝腐败无能、军队装备落后,却忽略了经济因素的作用。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根据一份当时户部的文档可知,经过2年战争消耗后,"各省封贮及留协等银均已陆续支缺"。如果再打下去,或将  相似文献   

9.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八年抗战中,因“违抗命令、擅自撤退”而被蒋介石处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只有山东省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韩复榘。  相似文献   

10.
关于理论战争学徐晓军,杨志群所有关于战争理论的研究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人们可以借助于某种形式的思维,如哲学思维或艺术思维,将人们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关于战争的全部心理经验整理出一种秩序来。应当承认,这个假设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因为几千年的战争实践已经...  相似文献   

11.
失败计划     
多年前,蜗居台湾的何应钦以四星上将的身份跑到荷兰旅游,荷兰国防部接待了他,并带他参观了荷兰的国防设施。参观完后,荷兰人又做了一个国防简报,向何应钦展示了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如何应对的计划,这份计划之缜密、全面让何应钦咋舌。但更令何应钦惊讶的是,他看到了一份更详细的计划,而且被放置在所有计划最显眼的位置,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这个计划的名称叫——投降计划。何应钦表示很不理解,他说,在中国人眼里,投降是可耻的事情,是被所有人看不起的行为,而为投降做计划会涣散军心,是战争大忌,中国文化崇尚舍生取义。而荷兰人的回答很从容:“我…  相似文献   

12.
<正>日美安保的道义旗帜是"和平",中日两国在不触动日美"伤痂"的和平前提下争取自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才能创造有平等尊严的东亚地区政治。日本"从属"于美国1945年9月2日,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主持接受日本投降仪式。9月22日,美国发表了《对投降后初期日本的政策》,规定:"日本天皇和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日本战败投降,起决定作用的是付出巨大牺牲与代价的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但是前苏联部分史家坚持认为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打败关东军,决定了日本的战败。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苏联出兵东北的原因,客观评价苏联出兵东北的作用与意义,进而对日本战败的决定因素做出公正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4,(4):51-51
正私下交流时每个人都无比焦虑、扼腕、摇头、拍案;但在公共场合,大多数人又成了沉默的大多数,难得糊涂。这是改革迟滞的重要原因。——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认为,犬儒主义是改革最大的敌人为什么不强调这些战犯不但残害别国的百姓,也同样残害日本百姓?他们在战争中受的罪一点也不轻。只有让日本百姓也懂得战犯的罪恶,才能唤醒全世界  相似文献   

15.
李晓光 《经营管理者》2011,(7X):327-328
文学特别是小说,尤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内在气质和情感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出了以描述战争为主体的战后派文学。这种描写根据侧重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描写日常生活状态下人们对战争的体验和战争带来的痛苦;一种是表现战场、战时及参与其中的人物的活动等记实性的题材。战后派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以反思战争的姿态活跃于文坛,表现出了对人性的关注,对爱的呼唤以及对专制的反省和对自我确立的渴望。然而反思的角度却过于狭隘,体现为仅限于日本(日本人)作为受害者的一面,完全忽视了作为战争的主动发出者给亚洲特别是中国(中国人)带来的伤害。这也是本稿通过对名著的文本研究得出的战后派作家对战争叙述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在投降的那一天有照片拍出来,日本战败国递降书的时候,这个投降者的腰板比较直,胜利者的腰反倒弯了有三十度。这两个人弯腰的程度不一样。怎么你打赢了比打败了仗的腰弯得还多呢?很显然,胜利者上了当,或者没有注意到,你不该弯腰弯成这样子。请看国民党官方刊物的说明,"日本驻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向何应钦将军呈递降书"。一般人看不出来这个错误,这个递降书的人不是冈村宁次,  相似文献   

17.
于青 《领导文萃》2014,(21):67-70
正越发宽容的社会制度和良好保障让西方人开始选择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在《21世纪资本论》中,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是人类财富悬殊最小的年份,而德国人也认为,一战期间是科学技术发展最迅猛的年份。同样,战争也在左右两性关系的发展。战争在杀死纯真、带来创伤的同时,也让人们选择及时行乐。最具代表性的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经历了战争、暴富、麦卡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距今已经整整七十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损失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  相似文献   

19.
灵地的缅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用各种方式缅怀悲壮的英灵,寄托深沉的哀思,追忆那些被诗情遗弃理性蒙羞的日日夜夜。可是,我们很少看到日本人做了什么,很少听到日本人说了什么,我们当然更不知道日本人在想什么,莫非这一段历史与他们毫不相干?但是,有一个人知道日本人在想什么。1946年,也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大公报》记者王芸生到日本游历。他发现“日本人是不会忘情于中国的。我们所见到的日本人,差不多都曾到达过中国。这些人,当他们吃不到糖时就想念台湾,缺盐时想念长芦,缺煤烧时,就会想念我们的东北。”还有一…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联邦军事天才罗伯特·爱德华·李将军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是南方人的宠星。无情的战争最后以南方失败而告终,然而投降后的李将军却赢得了更多美国人的爱戴。 李生于南方弗吉尼亚州,他内心里并不拥护南联盟的黑奴制度,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