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没有不知道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的鼎鼎大名。将关、张、赵、马、黄五人首次放在一起,统称五虎将,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那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文武百官的时候,敕封这五人为“五虎大将”。第七十四回则在他人口中又说成“五虎上将”,民间一般都称为“五虎上将”。 这五员虎将追随刘备的时间早晚不一。最先来到刘备身边的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其时刘备还只是个白丁。本书第一回是这样描写他们三个人结识过程的:黄巾起义军来攻幽州,太守张榜招兵,刘备“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曰:‘大丈夫不与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并非“重益轻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论坛》一九八○年第一期刊载了薛国中同志的《诸葛亮与隆中对》一文,提出诸葛亮没能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荆州问题处置失当,犯了重益轻荆的错误。这一论点似与史实不符,值得讨论。刘备进蜀之初,只命庞统随行,而让诸葛亮坐镇荆州。关羽、张飞、赵云、刘封、孟达等一班虎将及重兵都留守荆州,可见刘备集团对荆州是足够重视的。按隆中对策,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不仅要占有荆州,还必须占有益州,首先完成鼎足三分的霸业。“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蜀书·  相似文献   

3.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史家誉为这是导致汉末中国鼎足三分的理想格局。对此,诸葛亮一席“隆中对”,千百年来成为运筹帷幄的最佳模式。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通常都是遵循陈寿的“诸葛亮本传”所说,是司马徽、徐庶的称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近年又有一种见解,认为诸葛亮因是汉沔地主集团代表,通过他,流亡军阀刘备才获取了最初可靠的政治资本——以庞德公为首的汉沔地主集团的支持,才初步地建立了蜀汉的武装,并进而建立了蜀汉政权(赵俪生:《史学新探》)。平心而论,此两说均不无道理。但是,都欠完善,它都以诸葛亮为主体,而以刘备为受体、将其放在次要位置上。其实,要弄清“三顾”主因,还得认明刘备真正的动机。没有刘备这种出格的超越行为,诸葛亮是不会出来的。“三顾”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刘备的一种权术、一种在长期实践生活圈获得的认同,即要依靠知识分子,可是有才华、实学的知识分子不愿与骄蛮的纠纠武夫合作,为此名望很大的刘皇叔一改常态,屈顾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山野村夫诸葛亮,有意示范于众,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形像,把自己扮成求贤若渴、礼遇下士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张作耀 《东岳论丛》2000,21(3):65-70
东汉末年,身透乱世的曹操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迅速崛起。他运用以军谋政、以政制军的谋略,军政相互为用而谋取实权,逐步铲除群雄,控制东汉王朝。进而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把持朝政,封公建国,设天子旌旗而不为天子。曹操建立了自己的集权统治而为什么没有篡汉自立?其原因在于:1.他认为轻易废立,为天下大不祥之事。2.世受汉恩,使他不敢轻言废立。3.曹操以扶汉而不篡汉倡言天下,自食其言,多有不便。4.控制汉室,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凌驾于刘备、孙权之上而无降低自己地位之虞,同时也否定了刘备、孙权割据政权的合法性。当然,如果条件成熟,曹操还是会篡汉自立的,只不过天不假年而已。曹操死后数月,其子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5.
关羽“失荆州”,不失在未能执行“联吴”策略,而失在攻襄樊未克。但这个失误,是执行刘备的战役计划造成的。在明知孙、刘关系不洽的情况下,刘备坐看关羽以一地之兵抗二国之师,应对“失荆州”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之一,也是蜀汉由兴盛转向衰落的关键。占领荆州是诸葛亮战略棋盘上最重要的一着。早在出山以前,诸葛亮就看出了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劝刘备取荆州作为根据地。他在回答刘备问策时就指出,荆州不仅是一方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也是刘备逐鹿中原的根基。守住荆州,则有北伐曹魏、统一中国的可能;失去荆州,只会偏安一隅,束手待毙。因此,荆州的失守,使蜀汉元气为之大伤,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7.
李殿元 《天府新论》1996,(3):93-96,F003
论诸葛亮成为杰出人物的原因李殿元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思而辅佐其建立蜀汉政权。刘备临终时托孤于他,总揽国政,及时恢复吴蜀联盟,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平定甫方,实行屯田,增强蜀汉国力。上《出师表》后,屡次出兵...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与《隆中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刘备在襄阳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咨询以当时之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从此以后,刘备集团沿着《隆中对》的路线,进行政治的和军事的斗争,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后世对此评价很高。唐人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中说:“汉代之季,天下不得不三分,盖有由矣。曹氏挟王之威重,孙氏借父兄之余业,刘氏独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天赞一武候,即鼎足之势均也。”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序》中也说:“三顾而  相似文献   

9.
刘备葬在哪里与刘备墓在哪里,应当说是一个问题。但是,由于古人有真墓、假墓、衣冠墓之异,问题也就复杂了。按《三国志》中陈寿的说法,刘备是病死永安(今奉节县治师范学校内),运尸成都,葬于今武侯祠,称“惠陵”,并与他的妻子“皇思夫人”甘夫人“合葬”了。其实,人们早就对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彦 《东岳论丛》2004,25(5):133-137
对诸葛亮“择主”的标准 ,传统观念认为是“兴汉续统”云云 ,从历史事实看 ,实非如此。诸葛亮出山 ,投奔刘备 ,看中的是刘备在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上的“一穷二白” ;而不是为了拥刘反曹 ,“兴复汉室”。由于关羽的骄横跋扈 ,成了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故诸葛亮不惜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诸葛亮又运用巧妙的权术 ,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权力。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 ,诸葛亮才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之位  相似文献   

11.
一、泯灭性欲的传奇英雄在我国的英雄传奇中,许多人物被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却很少涉及他们的妻妾,对其性生活更是讳莫如深。传奇英雄不近女色,似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我国最有代表性的英雄传奇《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作者所着力歌颂的英雄无不如此。《三国演义》中之关、张、赵、马、黄等“五虎上将”,几乎无一牵涉妻小、女色之事。最为突出的恐怕莫过于那位义薄云天、武艺超群的关云长了。当他保护着刘备的二位夫人于土山被围,身为俘虏之后,路途中在馆驿安歇,曹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羽与两位嫂嫂共处一室。但“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曹操曾送关羽战袍和名马,他都接受了,而“送美女十人”给关羽,却被他“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  相似文献   

12.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名的古典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也有它的缺点,地理观念薄弱。在文学作品中,一般说来,地域之间的距离是没有必要明确表明里程的。如果要表明里程,就应该与实际情况大体相符,不能差距太远。《三国演义》有些表明里程的地方,则不是这样,如五十七回,玄德对前来投靠的庞统说:“荊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缺一县宰,屈公任之。”荆州不论是江陵,还是刘备迁治的公安,到耒阳的距离(不讲直线距离),跋山涉水,转弯抹角,也有七、八百里,《演义》说是一百三十里,差距太悬殊了。同时,耒阳在江陵和公安的东南,不在西北,这又是错了的。如果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博大精深,他对美学上许多问题的论述都很精辟,典型问题算是其中之一。 鲁迅认为,典型不应该是善恶、好坏、忠奸等观念的拟人化,而应该是内心丰富,性格复杂的“真的活的人”。他在谈到《三国演义》典型人物塑造时说:“写的好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他认为,把好人写得绝对的好,坏人绝对的坏,必然使人物“出乎情理之外”,就不真实不可信,也不会是活的典型了。这个见解是深刻的,是符合辩证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典型应是血肉丰满的活生生的人物。在我国明清以前的不少作品中,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的丰富性,往往  相似文献   

14.
论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作耀 《文史哲》2002,(2):55-60
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但其为人和政治、军事才能皆不足称,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人物,一位平庸君主。他重义、爱民,但心存诡诈;用人尚贤,但不明于察,不善罗致、使用、培养人才;尚儒,但不喜读书,思想和政治上均无建树;峻刑苛法,但执法随意;历经沙场,但不善用兵。三国鼎立,蜀汉先亡,刘备、诸葛亮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魏源(1794—1857)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爱国者和文学家。他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一生几乎游遍神州大地。他有一颗印章云:“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①最使他感到遗憾的是,还没有到过祖国西北边陲的天山。所谓“我生第一伤心事,未作天山万里行。”②他的大半生都在登山临水中度过。每到一处,都有诗作。正如他的儿子所说:“好  相似文献   

16.
在封建阶级的政治家中,诸葛亮有许多优点,以至身后两千多年,一直为人称道。但他也有严重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重视、不善于培养接班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的教训,我们今天仍有必要借鉴。通览《三国志》,刘备能够“白手起家”,终于与吴、魏三分天下,极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重视和善于收揽天下之英才。诸葛亮隐居南阳,论地位是个“布衣”,论年龄才二十几岁,但刘备以“帝室之胄”,屈节求贤,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授任军师;他把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罗致麾下,付以重任;他有知人之明,临终还告诫诸葛亮“马(?)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识人、用人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基于“帝蜀寇魏”的指导思想 ,从“尊刘抑曹”出发 ,着力于刻画曹操的奸诈一面 ,不切实际地褒扬刘备的作为 ,隐其诡诈之行 ,并且有形或无形地给刘备以极大同情、给曹操以极大鄙视 ,使之最终形成忠与奸、美与丑、好与坏的尖锐对比 ,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人物的艺术创造 ,从而所达到了它的社会和艺术效果。这不是历史上的真正的曹操和刘备。这样的形象是在文艺创作中逐渐演绎 ,并由《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著作最后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这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缘由.但也不排除中国人的传统思路:在历史中留名的应是那些大善大恶、胆略超绝之人,恩泽百姓,  相似文献   

19.
一种古老而权威的美学理论——标举和提倡含蓄美:仅以文学领域为例,刘勰称含蓄能使“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皎然称之为“诗道之极”;张表臣说:“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姜夔说:“语贵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魏  相似文献   

20.
论诸葛亮的错误和失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一生:抚育幼主,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官清廉,克己奉公,确实品德高尚;其所撰之《出师表》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忠义之心,感天动地。他又具有很高的谋略和才能,刘备死后的蜀汉江山全靠他一人支撑。无怪乎后人景仰,称之为“万古云霄一羽毛”。笔者对《三国志》学习有年,体会不少,如果实事求是地从历史角度看,诸葛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