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1,(4):F0003-F0003
辽上京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其前身是巴林左旗博物馆。博物馆外形以著名的辽祖州石室为原形,正厅8根汉白玉柱代表契丹八部,横梁汉白玉雕刻辽代佛教妙音鸟。  相似文献   

2.
辽代是生活在中国东北部契丹族建立的大辽政权,契丹族农业发展以辽代建国前后划分界线.辽代建国以前,虽然契丹族原始的粗放农业在迭刺部中就已出现,但主要的生活方式还是游牧生活.辽代建国后,由于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和汉族带来的先进的农业技术,使辽代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业在辽代经济中逐渐占居了主导地位.统治阶层、铁制农具、兴修水利和汉族知识分子对辽代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辽上京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其前身是巴林左旗博物馆。博物馆外形以著名的辽祖州石室为原形,正厅8根汉白玉柱代表契丹八部,横梁汉白玉雕刻辽代佛教妙音鸟。直径2米的馆徽以该馆镇馆之宝——契丹银币为原型制造,银币上面刻有"天朝万岁"四个契丹大字。博物馆整体建筑风格既传承了辽文化的神韵和精华,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  相似文献   

4.
辽代契丹皇帝崇佛,致使辽代佛教盛行,所度僧尼众多。在这众僧之中,有一个与辽代最高统治者关系十分密切的上层僧侣阶层,很有特色。高僧们在政治上入仕为官,经济上十分富有,文化上博学多才。这一僧侣阶层的形成与存在,对辽代后期社会产生了利、弊兼及的两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壁画的研究、思考与模仿,开创了高仿辽代壁画这一独特的草原画派,丰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重点介绍了契丹人的墓室壁画和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主的辽代壁画,并且对高仿辽代壁画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推动对契丹以及辽代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西县是契丹民族发源、发展的摇篮。若要了解契丹民族与辽文化的发展、演变,翁牛特旗与林西县的文化遗存是必不可少的材料。本文将对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西县的辽代文化遗存进行整理,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辽代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阜新地区发现发掘了辽代契丹族壁画墓,主要有西山村辽墓壁画、辽许王壁画墓、黄家沟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萧和家族墓壁画、烧锅营子萧墓壁画、萧图古辞家族墓壁画、木头沟石板壁画墓、马家壁画墓、程沟辽墓壁画,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当今人们研究辽代社会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佐证。不仅反映了辽代丧葬习俗,而且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反映了辽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契丹人汉化与辽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折射出契丹民族精神;展示了契丹民族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8.
郎思孝是辽代学问僧的突出代表,曾任觉华岛海云寺的住持。他一生佛学论著丰富,受到契丹皇帝、贵族的特殊宠遇。到了金朝,仍然有人熟悉思孝的事迹和觉华岛的佛教。唐朝灭亡后,思孝实为振兴华严宗之关键人物。这位高僧及觉华岛在辽代佛教史及东亚佛学界都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热和谐相处是我们共同遵守的生存信条,在辽代,广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各种动物,不仅是契丹民族生活的好帮手,为契丹民族的衣食住行提供很多便利,而且是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辽代历史记载及壁画中出现的动物进行梳理,简单叙述在辽代与契丹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种动物。  相似文献   

10.
鸟居龙藏是日本近代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学术生涯后期致力于辽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画像石墓则是其研究的重点。1942年,鸟居龙藏在燕京大学出版《辽代画像石墓》一书,汇集了鸟居氏对鞍山地区辽画像石墓的历次调查成果,认为这些画像石展现了契丹风俗、佛教典故、二十四孝故事、西游记故事等诸多场景。其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判断亦有不准确之处。本文在译注《辽代画像石墓》的基础上,考述鸟居龙藏对辽代遗存的调查行实,评介《辽代画像石墓》的主旨内容。  相似文献   

11.
辽代的头下州与古白狼水东的农牧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代,今辽宁省的西北地区(以下简称辽西北),一直是契丹人的主要活动区,被誉为契丹人的故地。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引起了辽朝统治者的极大关注。众多头下州,成为北方草原建城的先驱。从中原地区进入头下州的大量汉族人口,促进了辽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在政权有组织的开发下,辽代古白狼水东的广大地区农牧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研究辽代对辽西北的开发,对揭示这个地区历史上农牧经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蒙元时期,皇帝(大汗)对汉族、女真、契丹等各族的赐名现象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他们或以赫赫战功、忠于朝廷,或特殊技能,亦或因某些外貌特征而被赐以各式蒙古名。与此同时,亦有纷纷改用蒙古名,或蒙汉名兼用的记载。可以说,这些非蒙古人受赐蒙古名和改称蒙古名构成了蒙元时期蒙古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蒙古人、色目人的汉化一同构成了当时民族融合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牛酒之会"是发生于唐末刘仁恭割据幽州时期的一件大挫契丹人的事件。主要考证了在此事件中被刘守光所擒的舍利王子的真实身份,认为舍利王子即萧敌鲁(室鲁);说明了萧敌鲁"王子"称呼之由来应与迭剌部有关;并对力主赎回舍利王子的人到底是谁及契丹之所以未大举进犯幽州的原因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契丹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从其建立的辽朝到金元时期 ,几百年间 ,形成的汉契一体的大中华观念非常可贵。在金元时代 ,这种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更为突出 ,对蒙古统一全国及元朝的发展都曾产生积极影响。研究金元时期契丹人的民族心态 ,将有助于对这个民族的更多了解  相似文献   

15.
契丹文化是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丹文化包括本源文化、主源文化和他源文化,以本源文化为主,同时吸收了主源、他源文化而最终形成。主源文化与他源文化对契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契丹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历史发展中深刻影响到周边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契丹民族曾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它曾经强大一时,建立了北方的辽王朝。虽然它统治的时期仅200多年,但它促进了北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沈阳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从契丹民族对沈阳古城雏形的建立、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古城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7.
殷周政权转换之际天命伦理化,天命观念发生了从"有命在天"到"天命靡常"的转变,"敬德"思想取代了"敬神"思想,"保民"思想在西周初年兴起。这一时期的思想变革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政权自我确证是道德的思想路径,即天命是善的,生成道德的政权,道德的政权敬德保民,消灭不道德的政权。这有别于西方政治寻求政权被他者证明是道德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都是社会进化论者,他们主张用现实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现实社会是以实力为原则的,实力就藏在民众中,关键在于统治者如何开掘.在商韩看来,追名逐利是民众的本性,统治的诀窍就是"利而用之",商韩的耕战学说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主旨.从商韩"利民"学说的政治实践看,"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经济地位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商韩的政治意图并不在于给"民"更多的保障和利益,而在于利用这种统治手法实现对民众更进一步的控制和驱使,所以其政治学说最终走上了与"民"对立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从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晚期开始,由于中原局势混乱和契丹贵族的不断南下掳掠,汉人不断北迁进入契丹境内,引起契丹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在北迁汉人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取代了遥辇氏,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契丹政权,并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法度,发展了经济和文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巩固了新兴的契丹政权,为日后辽朝是实行北南面官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完成时期,也是佛学进一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参与中国思想文化重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涅槃学逐步成为佛学的主潮,佛学理论出现了哲学主体实体化、佛教的“因缘”学说与道家的“自然”说融合、在佛性论上的走向自然主义和佛性的人性化等倾向,这些就是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