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某些学者认为<封神演义>的"西方教"是道教,于是有必要对此观点进行重新辨析.从文本来看,其有"佛教、佛法、释教、释迦"等字眼的大量内证;再结合佛教史实际情况来看,两汉之交时佛教传入中国,这与小说中"明、章释教开"、惧留孙"入于释教,大阐佛法,兴于西汉"正好相吻合.通过分析西方教的教义、所属物品等本质性的东西属于佛教特有,推论"西方教是佛教前身"的观点站不住脚,最后得出"西方教是佛教"的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20,(5)
《老子想尔注》名义上是对《老子》的注解,实则"托遘"《老子》达到"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目的。它通过增删、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统地改造了《老子》,将"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诫"的训示意义,引导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理想。通过这样的诠释,将哲学文本改造成了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道教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为圣典,近两千年来历久不衰。对《老子》作宗教性比附始于西汉初年。汉初提倡用黄老之术治国,神仙家则视《老子》为治国、修身、修养成仙的经典。东汉太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九玄帝君”“太上老君”。至南北朝,老子的教祖地位已为道教中人所公认。唐代皇帝以老子为族祖,追封其为“玄元皇帝”,奉《老子》为《道德真经》。道教神化老子受了?纬之学神化孔子的启示,佛教传入也起了催青作用,唐朝皇帝攀附老子,又使之加温。《老子》含有可供宗教援用附会的神秘主义因素。道教的根本信仰为《老子》的“道”和“德”,道教徒的修炼就是“修道养德”。道教经典所宣扬的义理,无不与《老子》在形式和思想上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唐代长安与祆教文化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袄教是中国古代对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谓。‘袄”字是汉代以后创造的一个汉字。“袄”字在《说文解字》中未见,大致在南北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至迟在隋末唐初才出现的。《说文新附》(宋·徐本《说文解字》第9页,中华书局影印本)对“祆”字作这样解释:“袄,胡神也。从示,无声。”这是全面对“祆”字的说明,有形有音,十分清楚。徐的弟弟徐锴,在其《说文系传》中,又作了补充:“祆,胡神也。从示从天。”(《汉语大字典)第4卷第2388页。)值得注意的是王玉树(清·陕西安康人,其事迹见李慈…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第 43 0页 :“不待见 ,谓不喜欢。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 :‘小官鲁斋郎 ,自从许州拐了李四的浑家 ,起初时性命也似爱他 ,如今两个眼里不待见他。’《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难道图你舒服 ,叫他知道了 ,又不待见我呀 !’”按 :“不待见”是“不喜欢见 ,不想见”的意思 ,“不待”才是“不喜欢”。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楔子 :“俺姐姐针线无心不待拈 ,脂粉香消懒去添。”《金瓶梅》第十一回 :“弄得汉子乌眼鸡一般 ,见了俺们便不待见。”又第四十回 :“我心里还不待吃 ,等我去喝汤罢。”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姑妇曲》…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许抗生副教授增订十余年来的论文,撰著《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齐鲁书社,1991),全书三编就是玄学、佛学和道教,论证稳当,批评中肯,文笔畅达,可作中国哲学史的魏晋分册,特别适合研究生。首编总论介绍玄学背景,包含庄(严)遵,扬雄师徒。西汉严君平通常被理解为终生占卜糊口又注解《老子》,充其量他仅有“内圣”而无“外王”。许著第14页谈及另一对师徒马融与郑玄,郑玄用老子的有无观解释《易纬》时说:“太极者,物象与天地同根。”这启迪僧肇谓“天地与我同根”。第18页简介徐干的名实观,我认为他只发挥庄周的唯名论(nominalism)。许氏区分玄学四段,四章眉目清晰。第34页录《晋书·王衍传》的何晏语“无之为用,无爵而贵”,宜指出他暗用《庄子·天道》“玄圣素王”意。次页引何晏《无名论》“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可注  相似文献   

7.
凸现于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是道教理论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对道教自身的理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影响甚至波及儒释二家。虽然它盛行于隋唐之际 ,但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的。本文拟以重玄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为线索 ,粗略探讨重玄思想对于道教自身及儒、释二家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一、重玄思想的源流长久以来 ,“道”一直是道教的最高理念 ,得“道”成仙是其最高目的 ,一切道教理论都是围绕着“道”与“得道”展开的。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初创时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老子》)为圣…  相似文献   

8.
《说文》教部云:敎,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孝。”又云:“攴,小击也。”攴,经典隶变后通作“扑”。由于《尚书·尧典》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一类话,因此,有的人便以为教之所施的对象是被统治者,甚至在研究《论语》一书时还进一步加以引申,认为教与诲有别:诲的意义是“教育”,其对象为“贵族”;教的意义是“军事教练”,其对象为“奴隶”。这种解释既不符合文字训诂和历史事实,且于《论语》本文亦扞格难通。为此,我拟在这篇文章里专就教字古义及《论语》书中出现的七个教字,提出一些初步考释意见,供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们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9.
关于回回姓氏何以马姓居多的问题,甘肃省伊协副主任薛文波撰文陈述了自己的见解:我确信马姓来源是由于回回名字的译音。这和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译音有关.如《明史》载:“天方古筠冲也,名天堂,又曰默加……相传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明代马欢《涯瀛胜览》载:“到一城,名蓦底纳,有马哈麻圣人灵寝”。又明代黄瑜《双槐树钞》:“今所谓回回历者,相传为西域之地,年号阿剌必,时异人马哈麻之所作也”。以上  相似文献   

10.
在学术园地繁花似锦的今天,我们有幸读到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亨先生近作《老子注译》(华钟彦校),不能不说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这本书展现了新的研究成果,给人以新的启示,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 早在一九三○年,高先生就出版过《老子正诂》。一九五五年作者在“重印老子正诂的说明”中说:“《老子》一书和其它古典作品一样,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个彻底的整理。但是我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不够,认识很低,还没有力量担任整理《老子》的工作,还没有力量写一本崭新的、正确的、完全符合科学的,有分析有批判的《老子》注释,这是应该向读者表示歉意的”。今  相似文献   

11.
阅《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沈长云同志的《汉代是奴隶制社会吗?》一文,颇有收获。只是有—处(64页倒数16行)说《汉书·食货志》中所纪“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一段中的“万”是衍文。鄙人甚不同意此一判断。愿不揣浅陋,稍加辩证。 谨按《汉书·食货志》中言巨额钱数之处凡六,胪列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司马承祯继承和发展道教的重玄和上清两派的传统思想 ,以老、庄、《易》和上清经等学说为依据 ,融贯儒家的“性善”和“正心诚意”说、佛教的“止观”和“禅定”论以及《西升经》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 ,系统地阐发了道教的修道思想和方法 ,对后世内丹道教和宋代理学的主静无欲说皆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维方式的现代价值刘宝才我同意朱伯先生的看法:“老子的思维方式可称为从负面或反面看问题,即老子说的‘正言若反’。负或反,是针对传统或常识的观点说的。”(《重新评估老学──关于深入研究老子的几点意见》,载《老子与中华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的宗教学术界正在争执着一个问题:道教的研究中心在哪里?法国人说,在巴黎;日本人说,在日本。一巴黎中心说的理由是,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法兰西远东学院(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一位年青的法国研究生克利思托菲·舒博尔(Cristofer M.Schipper)在台湾从事道教研究八年之久,笃志求道,并且还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姓名,叫施博安,别号舟人。他久居台湾,不断地从道观、黄冠、民家搜集古写本的道经、道书和道教文献,达数千卷之多,拟欲同明代正统和万历年刻印的《道藏》对比。以后他带了这批宝贵的中国道教文献回到了法国,法  相似文献   

16.
一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日《致许寿裳》信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日作的《小杂感》中又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更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新编》里最后作的三篇历史小说,其中有两篇:一是《出关》、一是《起死》,均作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为讽刺老子的“徒托空言,大而无当”;一为嘲笑庄子的“认真不象认真,玩耍不象玩耍”。鲁迅在这两个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和“南华真人”的“祖师爷”的鼻梁上,不敬地抹了几笔白粉。  相似文献   

17.
道教和《封神演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认为《封神演义》的文学价值低于《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但在我国过去的旧时代里却也是妇孺皆知的。鲁迅对它的评价是:“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中国小说史略》,第176—177页)。新中国成立后,对《封神演义》的评价,可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哲学思想、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医药卫生乃至政治经济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8页),其言甚为精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对道教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历  相似文献   

19.
王双林 《理论界》2014,(2):107-110
明代是"三教合一"思潮兴盛的时代。憨山德清是明代的四大龙象之一,其撰有《大学纲目决疑》、《大学中庸直解指》、《春秋左氏心法》、《老子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观老庄影响说》等标识"三教融合"的著作,一直是学术界力证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的经典文本。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关于憨山德清注老、庄的缘由之分析和反思,力图从更深和更广的方面找到佛教本位下的"三教合一"深层次的背景原因。总结出明末从佛教的立场而进行的"三教合一"不是表面上三教理论的融合,而是由于佛教的衰颓,包括憨山大师在内的诸尊宿力图从明末丛林颓然中重立自身的结果,其过程是通过佛教之"判教",融儒道入佛而树立三教中佛教殊胜地位的独特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2 6年鲁迅在《坟·题记》中说 ,他之所以把那些形式上截然不同的文章编在一起是“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这些文章是指写于 190 3年的《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说钅日》,写于19 0 7年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写于 190 8年的《破恶声论》等。对这些时隔很久的文章鲁迅有些疑惑 :“这是我做的么 ?”但又确认“似乎也确是我做的”。 1934年在《集外集·序言》中再一次谈到这些文章的写作时他说 :“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我的幼稚 ,……倘在这几年 ,大概不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