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其主要实质还是在强调一种“天命”不可违,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体的个性和谐,以相对封闭的、强制式的主观和谐代替主体性的自由式和谐。在封建皇权思想被粉碎的同时,这种传统的道德“和谐”思想结构同时被解体。重构一种符合科学和谐观的道德模式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谐”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等理念,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基础,其对构建和谐世界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这种文化是“审美型”的文化,而不是以原罪为根源的宗教文化。古代中国文化,无论儒、道还是墨,无不重生而乐生。由对生命的肯定到对生生不息的赞美讴歌,这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层的生命哲学的体现。古人视天地宇宙为有生之宇宙,“天地之大德日生”,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和谐。这种生命的和谐表现在情感之上即为“乐”。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是关于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如何相适应、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如何协调统一的观点和主张.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宗教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关系,二是宗教作为社会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简称“适应论”,二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相协调,简称“协调论”.其中,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协调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多维精神资源。以硗碛藏族乡为研究个案,考察硗碛藏族锅庄舞、丧葬习俗中蕴涵的和谐向度的宗教思想可知,其宗教的核心理念是“和”,力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和谐”在中国文化史上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谐思想是其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所提倡的修身为本促进身心和谐,推崇忠恕仁爱追求人际和谐,重视群己之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倡“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等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鉴于宗教对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内外学术界近十几年来越来越注重反思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以发掘有助于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本文所评论的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学者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历史特点的重新认识;二是关于中国宗教文化优良传统的概括总结;三是中国文化传统可为促进宗教对话、化解文明冲突、共建和谐世界提供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的热点问题。伊斯兰教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关于宗教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二是关于伊斯兰教和谐思想内容的阐释;三是伊斯兰教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仲舒适应封建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利用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成果 ,构建出一套以天人感应为表现形式的政治哲学体系。在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中 :“天”就是指自然界 ,“人”就是指人类 ,“合一”就是指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但是 ,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超越性。其“超越性”集中体现在“天”具有伦理道德观、王权政治主张和宗教精神关怀的层面。所以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不是神学目的论 ,而是自然、人类和谐发展论。  相似文献   

10.
中华和谐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对于实现中国和平崛起意义重大。儒家倡导“仁和”为核心的仁爱和谐观,道家崇尚“人和”为特色的自然和谐观,佛教推崇“心和”为境界的和平和谐观,中华和谐文化传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了积极历史作用。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应当深入发掘和充实和谐文化思想,坚持“一元主导,多元辅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多元和谐文化观,摆正和处理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竞争机制与社会和谐、少数与多数、道义与功利、道德与法制等诸多关系,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远大目标提供战略性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表明了党对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进一步提升,而且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党内和谐的内涵及其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进党内和谐,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能在中国得到如此顺利的传播与发展壮大,其中之缘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庄子》思想分不开的。《庄子》与佛教不仅在生命的感悟上、生死问题的思考以及消解痛苦的价值取向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而且,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与《庄子》亦是难舍难分。佛教与《庄子》的关系,首先是形式上的偶然巧合而被借用,然佛教立足后,想摆脱《庄子》式的影响,以寻独立之发展,可此路向却把佛教推向了衰落的危机之中,而后振兴的禅宗,却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庄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党内和谐关系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开展对党内和谐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文章对党内和谐关系的内涵及其党建功能、党内和谐关系的现状、以及构建党内和谐关系的基本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党内和谐关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开展对党内和谐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文章对党内和谐关系的内涵及其党建功能、党内和谐关系的现状以及构建党内和谐关系的基本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战略举措。必须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为实现农村和谐发展务实基础,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民俗习惯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习惯对中国的司法实践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更有现实的作用,包括实用、补充、转化三种功能.从民事审判与刑事审判角度,对民俗习惯与国家法互动进行分析,可以印证民俗习惯对中国司法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作用.因此,要充分重视民俗习惯在解决纠纷、和谐司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道德,因为它归根到底代表的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幸福."三个代代"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道德,还在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真、善、美人类理想境界全部价值目标的追求.它不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师的根本要求和当今世界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科学之真,而且蕴涵着社会和谐文明之美,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最大功利之善.  相似文献   

18.
“和”——万物各得其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和”不只是应然的理念 ,而主要和首先是对实然和必然的认识。“和实生物”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是一种宇宙观。“和为贵”是由对宇宙的上述认识而派生出的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观 ,“太和”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目标。“和而不同”是由此而引申出的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是这三者的统一。“和实生物”是天之道 ,“和为贵”、“和而不同”则是人之道。“和”的内容就是万物“各得其所”,是表示一种关系、一种秩序 ,表示事物的存在形式。宇宙和宇宙间一切事物 ,就是以“和”的形式存在着 ,都存在于“和”的关系或秩序中。为了达到“和”的理想目标 ,只有以和为贵的愿望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实际地处理各种关系 ,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说教使世界所有领导人接受“和”的理念 ,从而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幻想。要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 ,要依据事物自身的要求 ,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和权力。社会人事的和 ,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 ,协商谈判 ,照顾各方利益和要求 ,才能达到。作为建立万物各得其所的秩序的手段之一 ,不排除斗争 ,包括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 ,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 (管理 )思想 ,构成了完整的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论诗评诗既讲诗歌的情景交融 ,又追求诗歌的声情并茂 ,从而将其诗学研究推向了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集大成的历史总结者的高度。概而言之 ,船山诗学“诗乐一理”的要义在于 ,强调诗歌艺术更靠近“乐”而非“文”。这一诗学命题是对宋人“以文为诗”的反拨 ,是对沈约“四声”说的纠正。“诗乐一理”说无论在船山诗学和美学的理论体系中 ,还是在整个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研究史上 ,均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发生学角度展现"和谐"在哲学史上的原貌,集中探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和谐思想.从内容看,和谐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三方面和谐互为层进关系,家庭生活是贯穿其中的关键:家庭是培育身心和谐的摇篮;是人与人和谐的最初训练场;并保证了从人和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此相应地,儒家有三个主要的致和之道:诚,身心和谐的保证者;孝与礼,完成人与人的和谐;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